每天資訊寫雞湯費力、寫觀點費腦,你可以寫點人物傳記,也能拿到萬元稿費

菜單

寫雞湯費力、寫觀點費腦,你可以寫點人物傳記,也能拿到萬元稿費

有人說,現在新媒體文章越來越不好寫了。

傳統觀點文同質化嚴重,熱點類變數太多難以把控,明星類稿件又接二連三出現問題,很多作者想找一些新的出路,卻又不知從何處入手。

其實,對於這些問題,很多平臺都做出了相應調整,比如,慈懷,洞見等等,它們開始嘗試迴歸歷史、迴歸文學。

許多作者看到“歷史”“專欄”這樣的名號就敬而遠之,或感覺這些文章難以把控,或感覺自己沒有能力書寫。

這些文章雖然與其他新媒體文不同,但基礎邏輯大同小異,你明白其中的訣竅後,上稿並非難事。

我之前有幸參與過幾個專欄的創作,下面我就把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

關於人物選擇

我之前寫過一些明星類人物稿件,我發現明星類人物稿件,與歷史類人物有很大的不同。

對於明星人物的選擇,我們一般會找那些有亮點或者有熱度的人物,這樣不但能保證話題率,而且容易與讀者產生共鳴。

但對於歷史人物,我覺得首先應該選自己喜歡的,熟悉的人物。

有些歷史人物,讀者是不熟悉的,或者只是瞭解個一知半解。而當我們對這個人物熟悉時,便可以挖掘出這個人物不為人知的點來。

比如,有些讀者對曹操的印象是從《三國演義》中瞭解的,覺得他就是一個奸臣,冷血殘暴的亂臣賊子。

而我們可以透過對曹操的瞭解,重塑這個人物,將曹操的氣魄情懷、愛恨情仇告訴讀者,將他真實的價值觀重新展現出來,讓讀者讀完後,重新認識這個人物。

當然,不是說不了解這個人物就不能寫,而是要在你寫之前,便要充分了解這個人。

知道他的經歷,他的為人處事方式,知道歷史的評價,知道他對後世的影響,然後再從他的身上提煉出精華來,制定選題。

曾經有人說過:“要真正寫好一篇人物稿,至少需要了解這個人物的生平,翻閱大量的資料,閱讀50w以上字的傳記。”

人物稿一定是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收集資料的,只有掌握這個人的生平故事,我們才有話可說,有情可講。

關於選題角度

人物稿是新媒體的一種,當然也會遵循新媒體的規則。

人物的切入角度,決定了這篇人物稿的好壞。

同樣的人物,所有人都寫善良、堅強,那這個人物便沒了可讀性。

文章想要脫穎而出,自然要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縱觀一個人物的人生後,便要從他的細節處來發掘他的核心。

我們看一個人,不但只是看他的經歷,還要對他的作品、成就有所瞭解,他的許多特點都會在他的作品中體現出來。

以物詠志也好,借景抒情也罷,都是我需要挖掘的點。

麥家說:“只有欣賞,才能創造。”

一篇人物稿,文筆和積累雖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審美。

你能從這個人物的作品或者經歷中,體會到與他人不一樣的東西,這才是我們切入的最佳角度。

比如唐代詩人孟郊,歷史對他一直都是褒貶不一,給他的稱號“詩囚”都是諷刺多過讚譽。

但當我看到的《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卻對他又有了新的認識。

這首詩被譽為他的生平第一快詩,雖然有些狂傲不羈,但他痛快後的無奈也被展現淋漓精緻。

他之所以要一日看盡,便是要與長安做個了斷,擺脫這個不屬於自己的地方。

我們只有挖掘出作品背後的意義,才能瞭解人物真正的內心世界,才能找到貼切人物,且更有深意的選題。

熟悉,只是基礎,學會洞悉人物的內心,才是人物稿選題的關鍵。

關於框架結構

新媒人物稿也要遵循新媒體文的框架結構。標題,開頭,素材,道理,結尾,這些基本要素一個也不能少。

只不過,觀點文或熱點文都是由不同的素材論證,然後透過道理分析,來佐證主要觀點。

而人物稿的素材,必須要出自此人,所有的道理論證,最後也要歸結於對此人的分析。

人物稿的寫作,在列大綱時,要有一條明確的主線,最後的落腳點一定是歸納昇華這個人物真正價值觀的所在。

我有篇文章是寫辛棄疾的,題目是《人生三境界:少年時看遠,中年時看寬,老年時看淡》,從少年,中年,老年,來講出辛棄疾的英雄氣概與心酸無奈。

用幾個階段的經歷來展開講述人物的故事,這種按時間順序來搭框架結構,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的。

但相應的,這種結構內容比較扁平化,容易將人物所有的經歷過程都寫進去,形成流水文,那麼這樣一篇文章,就會很散,讀者便不知道我們要表達什麼。

網上有篇文章叫《女到中年,靠誰都沒用》,它是從《射鵰英雄傳》到《神鵰俠侶》,將黃蓉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到為人妻母的轉變講了出來,最後點出“中年女人的世界裡,沒有歲月靜好,只是劫後餘生”。

這就是一篇橫向對比,縱向深挖的文章,很值得學習。

任正非說:“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力量”。

寫人物稿要明白什麼叫“併力”,就是要尋找符合你主題觀點的人物素材,其他的經歷哪怕再精彩,你也要學會捨棄。

所以說,起筆前,搭框架,定方向,明取捨,這是我們最先要做的事。

關於素材收集

有人覺得,人物稿好寫,因為素材來源簡單,不需要到處尋找。可實際上,越是看似簡單的事,越需要我們花大功夫。

太容易瞭解的東西,大家很容易便會失去興趣。網上都有這些內容,為什麼大家要去看你的呢?

人物稿的素材,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積累和沉澱。

我推薦大家可以先看一些書籍,無論是正史還是人物傳記,都幫助很大。

我推薦大家幾本書,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史記》《極簡資治通鑑》《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南京傳》《萬古長河》《禪的行囊》《魏晉風華》《王陽明傳》《文景之治》《道德經說什麼》《詩人十四個》

書籍,是我們收集素材資料,最好的方式。然後便是一些紀錄片、人物訪談,這些也會幫助我們更快了解這個人物,有助於提高我們開拓思維,瞭解更多的選題角度。

最後,才是網路,才是知乎和百度,尋找與自己契合的點。

寫人物稿,最好不要將人物故事照搬,而是用自己的話概括,夾敘夾議。

關於平臺調性

雖然都是人物稿,但平臺與平臺調性不同,對人物稿的要求也就不同。

比如有書,它的人物專欄更重視歷史的真實性。

文章故事,必須要有出處,必須要真實,有理有據,有歷史印證。

有書的文章,不喜歡雞湯類的論述,你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但觀點要結合人物本身來談,而不是每段結尾用一兩句雞湯式的話結束。

要表達的觀點需要融入故事中,夾敘夾議,最後直接點明主題便可以。

有書的文章,要求歷史感很強,要在講故事中,對人物進行分析,但是又要避免那種文縐縐的話語,用最簡潔明瞭的文字,講出真實有趣的故事。

而洞見的專欄,並不是從單一的人物出發,而是從一部作品中挖掘觀點,再用人物佐證。

它的文章,需要打破以往框架,擁有更深的垂直角度,更有層次的文章架構。但是它的底層邏輯是不能變,切入點和落腳點依舊要接地氣,與讀者產生共鳴。

寫在最後

老師曾說過,人物稿有三層境界:

第一層是流水記錄,邏輯推進。

第二層是人物弧光,人性選擇。

第三層是時代長河,一粒塵埃。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第一層。由時間順序而來,流水敘事,最後迴歸道理。

第二層,便是從人物靈魂入手,從他的作品或者經歷中,挖掘一個不一樣的觀點。

而第三層,就是那些真正把人物寫活,讓人永遠難忘的作品。

一篇人物稿,一定是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稿件反覆打磨,文字精心雕琢的。

有人覺得人物稿好寫,是因為還停留在第一層而已,而真正的第二層,乃至第三層,都需要一點點的磨鍊,這是個長久的過程。

一篇好的人物稿,一定是寫完後,有一種跟這個人度過一生的感覺。

也許你現在離這種境界還很遠,但只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會享受這種體驗。

寫雞湯費力、寫觀點費腦,你可以寫點人物傳記,也能拿到萬元稿費

作者:琳琳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