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隨筆—有用

菜單

隨筆—有用

隨筆—有用

圖片來自網路 侵權必刪

家庭聚會上,一個弟弟問我:你覺得為什麼我們家人不喜歡把自己收拾得精緻一點呢?

我的答案是,大概是認為不實用吧。不管是沒有時間還是不喜歡,背後其實都是在認為不實用。

遺傳的力量是強大的,不僅表現於容貌和氣質,更體現於心理。我們這一大家子人,上上一代,上一代,這一代,從貧窮中走來,一路靠著小心翼翼的隱忍,埋頭苦幹的努力和近乎苛刻的節約,才有了今天還算過得去的日子。我們的家族底色是匱乏和湊合,我們一路披荊斬棘得以立足的武器是腳踏實地地做事情,自然少了份不慌不忙的淡定和雲淡風輕的從容,早已形成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抓大放小,粗狂地與這個世界的互動模式。

用兩個字來總結這種模式,就是“實用”!

我不是在說“實用主義”不對或者“實用主義”不好,到現在還覺得它是做任何事情的根基,不僅僅是因為我的體內也流淌著“實用主義者”的因子。

實用主義者都是特別好的開拓者,著眼點都在大的框架上,勇敢,目標明確,願意嘗試新的思路,顧全大局,有很強的犧牲精神,能成事兒,可以很好地完成從0到1;但常常也不夠細膩,在需要細緻度的新階段容易碰到發展的瓶頸,從1到10的積累常常阻力重重。用我姨的口頭禪說:“我是個能吃苦,但是享不了福的人”,享不了福其實意味著固守舊思維,舊方法;環境變了,但是思維和方法還未變,自然只能繼續吃苦,吃的其實是另外一種苦。

何為“有用”?檢驗標準是什麼?是結果,成為客觀事實的結果是檢驗一切的唯一標準。

以結果為導向,本應該是做事情的一個正常的倒推過程。結果是我的目標,設定好目標,我也知道自己目前的出發點,然後理清其中的路徑A, B, C。的確是做事情最有效的方法。

渴望得到結果D,所以才做步驟A, B, C。但是這份渴望太強烈了,所以我們常常盯著D,希望一步到位,一躍飛天,一鳴驚人,一本萬利,一夜暴富,一腳定江山。這些期望往往讓我們回到了一個耍賴的孩子狀態,我要立刻馬上得到。這種煎熬感和焦慮感怎麼可能讓我們做到專注於事情的A, B, C 步驟呢?

所以,我覺得以結果為導向做事情,就是實用主義,在一定的時空內,它是有效甚至高效的。但不能心裡只有對結果的渴望而亂了節奏。

這些年,“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於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越來越多地被引用。無用之學也越來越多地被提起,當然也引發很多類似於“何不食肉糜”的爭論。

“有滋有味”並不是全部人的追求。

我們有的人,生來就是開拓者,需要完成從0到1;而有的人生來就是守護者,需要實現的是從1-10;當然,也有的人,既要做從0-1,也要做從1-5;更有一些人,就是坐享其成者,既不需要從0~1,也不需要從10來到11。

我們的目標不同,路徑自然不同,適用的方法怎麼可能相同呢?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要放棄實用追求無用,也不是所有人都要放棄無用投身有用,得看我在哪兒,並且我打算去哪兒?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這句話有很多解讀。我的一個理解角度是:追求有用,這是終極目標;放下對結果的執念,擁抱享受當下的從容,方能最終有用,方能成大用。

即時不能達成最初的目標,也必收穫另一番天地。更何況人生沒有無用之事,再無用也是對當下生活的逃離,是休息,是犒賞自己的事兒,也會讓自己下一個階段更有力量,不是嗎?

常常也有學生或者家長問我這樣一句話:“馬老師,這樣有用嗎?”

我必問:什麼情況下,你會覺得有用呢?

當然,出現好結果的時候。

那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好的結果呢?

首先,願意開始步驟A, B, C。如果不願意,自然無法有用。我觀察到很多孩子,當然也會有很多成年人,其實都卡在了不願意的這個點上,啟動意願度才是當務之急。

其次,實施步驟A, B, C。如果做了A,你會覺得有用嗎?必然不會!做到B,你會覺得有用嗎?依然不會!做到了C,你會覺得有用嗎?也可能不會。因為C裡面也有它的拆分步驟a,b, c。

看到了嗎?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量變到質變需要時間,需要堅持,需要出力,缺一不可。任何一個點都可能被卡住,任何一個點都需要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

不是出現了好的結果,我們才要堅持和努力;而是堅持和努力了,才會出現好的結果!

美學家蔣勳說:“美學的基本規則——無用的,才是美。” 美產生於舒適,不糾結。不執著於結果,必收穫一份從容,從容催生細膩,細膩滋養精緻,精緻就是美。

這個美,當然不僅是外表,更是一種極致地做事兒的狀態。人生是一場體驗,這些不就是體驗的內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