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百家號無畏樂園】第三節圓覺經---------圓覺經系統解讀

菜單

【百家號無畏樂園】第三節圓覺經---------圓覺經系統解讀

【百家號無畏樂園】第三節圓覺經---------圓覺經系統解讀

作者 百家號 無畏樂園

(接上)

第三節 圓覺經

《圓覺經》對生命的產生、世界的形成和修煉諸問題進行了簡潔但完整、系統的闡述,語言扼要、精當,譯文準確,遣詞用字含蘊深刻,而且經文篇幅還不太長,是系統學習佛法知識的重要典籍。

《圓覺經》記錄了佛回答12位大菩薩的講法,所以經文分為12個部分。這12位大菩薩按出場順序依次是: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

1。回答文殊師利菩薩提問

在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的提問時佛說:人的錯誤就在於“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所以修煉很簡單,就是“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一切諸如來,皆以智慧覺。”

這是《圓覺經》的第一部分,透過簡單明瞭的邏輯陳述,從認識論角度分析生命從高處掉落下來的原因:就是認識錯誤,把自心幻化的不實在當作真實,此為第一重執著。然後跟隨此不真實“輪轉生死”,此為第二重執著。然後又對這一現象茫昧無知,繼續做出錯誤判斷,此為第三重執著。以上種種錯誤判斷,即是無明。

佛法從純理論上講,修煉是很簡單的,並無什麼秘法可言,只要正確認識,斷除無明,就可以恢復本性。最後佛說,一切諸如來,都是依靠智慧覺悟的。當初釋迦牟尼佛傳法度人的時候,有個別根基很好的弟子,聽完佛講法,立刻就能證到很高層次,就說明了這個問題。運用智慧,透過迷霧看本質,明白了就不執著了,去掉層層執著,必然迴歸本性。所以,無論是生命的墮落還是迴歸,都是心法,都是心之神通功能的運用。

2。回答普賢菩薩提問

在《圓覺經》第一部分,佛已經說了,修煉沒有方法,只是正確認識問題。但是在第二部分,普賢菩薩擔心眾生理解不了這麼深刻的涵義,還是代表眾生問佛,有什麼具體操作方法。無上大道本沒有方法,越是複雜的方法越是給小根基人用的。

在回答普賢菩薩提問時佛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為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我理解本段的意思是,對一切都不應該執著。但過去的執著累積很多,我們要一件一件除去。因為人到了今天這步,執著心都很多,這也是每個人具有不同性格的原因。要全部去掉這些執著,需要很長時間。如果有的人執著不肯放,那麼去的時間會更長。但不管怎麼說,只要肯下工夫,早晚會去盡。其實每去掉一些,人就會開悟一點,“幻”就會少一些,直到最後全部除盡。

發現執著後,我們要起一心滅執著,執著滅,此心也消。“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如果執著已滅,起的這個心還不撤除,那麼它就是新的執著,那就得不償失。《金剛經》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起的那個心是用來去執著的,執著滅掉,起的這個心就像渡河的筏,過了河就沒用了,還當作寶貝攜帶在身上就是傻瓜。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去執著心沒有方法,唯在一心運用。一念即消,不需要時間,但這僅限於單個執著。如果業力很大,執著心很多,那就要消很久。以幻除幻,是佛給出的具體修煉方法。翻譯過來,用我的語言講,就是去掉執著心。

在該部分最後的偈裡,佛講了世界的生成:“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這雖然是一個錯誤的過程,錯誤的心也是從圓覺心(自性)建立的。然後又講了透過修煉逆向的破除執著的過程:“空華若覆滅,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無論是錯誤的下行的路線,還是正確的上行的路線,都是自性的作用。前者是自性的錯誤,後者是自性的覺悟。但不論怎麼樣,自性一直都在那,從來沒有變過。

3。回答普眼菩薩提問

回答普眼菩薩提問是《圓覺經》的第三部分。

佛說:“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幻垢一詞比喻得非常貼切,是執著心和業力的另一種解釋。如果說心是一個盛器,那麼執著心就是心靈的汙垢,修煉便是清除心靈汙垢。房子亂了需要打掃,心靈積攢的東西多了不也得清理嗎?為什麼人會得心臟病呢?就是心裡積壓的東西太多了。自性被執著心矇蔽,喪失了真我,隨執著心而擾攘不安、勞碌煩惱、輪轉生死,彷彿樹欲靜而風不止。如果滅盡執著,那麼我們的心靈就會重歸清淨。注意是乾淨的淨字,而不是安靜的靜字。修煉不是求靜,而是自淨其心。

佛說:“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自性看到了執著心,自性與執著心即為“對”。其實執著心是自性的錯誤認識,本質是一元的,但是執著心產生後,就分裂成二元對立了。消滅執著,即是“垢盡對除”。執著沒了,自性是空的,所以感覺自己也沒了,這就是“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佛說:“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從一身清淨到多身清淨,意即修煉能影響到別人,使周邊的人受益。然後達到一世界清淨,再繼續擴大到多世界清淨,等等。

這使我們想起了《大學》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修身開始,能量場不斷擴大,一路惠及更廣闊的範圍。由此可見,不管在哪個領域,如果研究到了極致,認識都是一樣的。天下的真理都是相通的,就好比金字塔,在塔底,各領域、各學科差別非常大,可是到了頂點,都匯聚到了塔尖,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徹底的一元論,不二法門。研究不同的學科和不同的聖賢的說法,可以相互佐證,為我們的認識和判斷提供依據。

但佛說的,要比儒家所講的範圍更加廣大。所以佛家並不像我們許多人理解的那樣,他不是出世,他是在更大的範圍上入世,遠遠超出了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境界。儒家內聖外王、濟世為民、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情懷,在佛的眼裡也只不過是小兒科。

在本部分最後,佛繼續開示眾生。

佛說:“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修到沒有執著心的境界時,那個聖者的心性是什麼狀態呢?他不再執著於“法”了,內心已空,無所謂法不法了。有的修行者厭棄人間的汙濁,不喜歡世俗的生活,嚮往上界的神仙的世界,追求成聖的涅槃,彷彿如屈原的“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這種憤世嫉俗,其實包括了對自身處境強烈不滿和對個人理想追求強烈慾望兩種執著,帶著這兩種執著,永遠修不上去。

真的把這些執著滅盡了,他並不會因討厭人間而日思夜想逃離於此,也不會夢寐以求追逐彼岸,因為彼岸已經在他心裡。對於一個臻至悟境的人,他無處不在彼岸之中。他看人,也不會覺得孰是孰非、誰優誰劣,沒有了好惡分別。人的情感可以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愛,一類是憎。人類說的愛憎分明,恰恰是兩大執著。覺悟了的聖者,沒有喜好和憎惡,他平等慈悲地對待一切。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說明他的修煉還有很多問題。

佛說:“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當修習此心得成就後,迴歸了自性的境界,所有這個層次的生命都融入了宇宙的大一。在他們眼中,即便佛的世界也是“亂起亂滅”。因為只要離開自性,任何世界不管時間多麼漫長,都有生滅的變化,唯有佛性是“寂滅無二”,無彼此,無對立。佛的威儀萬千,只是展露給人看的,是他示給人的一面。佛的大空,合於眾生的大有,才有宇宙的同體大悲,否則以佛的執著全滅,必是一切盡寂,無形無相。不管眾生輪迴如何千迴百轉,自性始終在那如如不動,並無時間。所以一旦修煉覺悟,便如大夢初醒,那浩浩過往、漫漫長夜、無禁遭際苦難,轉眼化作雲煙,彷彿從來都不曾存在過。

4。回答彌勒菩薩提問

在《圓覺經》第五部分,佛回答彌勒菩薩提問,詳細解說生命輪迴的根本問題。

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慾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

一切生命都是“因淫慾而正性命”。我們看動物世界,動物的生存活動主要有兩件事:一件事是找食物,另一件事是交配、繁衍後代。人比動物高階許多,有智慧,有精神追求,但仍然免不了“食色”之慾。男女性成熟後會相互思慕,不自覺地追求男歡女愛,最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女結合後產下後代。

為什麼無論男女,生來即有對異性的渴望和想要親近的衝動與行為呢?因為在過去世中形成了這樣的執著心。這樣的執著心埋藏在生命深處,到了一定時候就會自動起用,像電腦程式一樣自動執行,執行當初設定的功能。這樣的執著心,我也叫它思維程式。我們仔細體察自己,在心靈深處,這種不自覺執行的思維程式非常多,如果自性不清醒,就會被它們操縱和主宰。

在人死亡的時候,人極度虛弱無助、充滿恐懼,此時性的慾望變得更加強烈,非常希望得到滿足,以安慰顫慄的靈魂。此時遊魂飄蕩,為緣分所招引,見一對男女做愛,便恍惚參與其中,於是一下子就入胎了。愛慕那女子,他就生成男孩;喜歡那男子,她就生成女孩。那對男女就是他(她)下一世的父母。有了投胎經歷後,下一世這個生命會更加執著性慾及性器官。

由於渴慕的動機,便有了想佔有的行為,可是卻蒙著愛的名義,彷彿善良與正義,其實都是為了滿足那不可遏制的執著,於是人類的兩大情緒愛和恨由此誕生。順從和滿足他,他就歡喜,認為你好,願意與你相親相愛,極盡善良的舉動,將來更增生活的和美與善報。違逆或阻撓他,便生嗔恨,為滿足私慾,不惜採取極端行動,乃至殺生害命,做出造業行為,為將來招致惡報種下禍根。

一部分有智慧的人,透過觀察生命表現及遭際,認識到做惡造業,害人害己,發願與人為善,廣結善緣,以積陰德。但是佛說,這並不是修煉行為,只是“增上善果”,可以給未來帶來福報,但不能避免輪迴,更不可能修證成聖。要想不入輪迴,唯有斷掉貪慾,除去對愛的渴求。

修煉要去掉飲食、情慾、愛與恨以及其他一切執著。

5。回答清淨慧菩薩提問

《圓覺經》第六部分,佛回答清淨慧菩薩提問時說:

“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每個人都可以做一下這樣的體驗:讓自己安靜下來,或坐或立,雙目輕閉,待著不動。你會發現,你的心沉不下來,彷彿懸在半空中;腦子裡雜念層出不窮,不受控制;感覺到內心煩躁,彷彿如江海波濤搖盪,又好像燒開的水咕嘟咕嘟地翻滾。過一忽兒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做這個事、那個事,不自覺地逃離這種狀態。

人非有品不能閒。能夠清淨,無思無慾,少動多靜,若不是根基好,那就得要下大功夫修煉才行。所有的這些內心擾動、煩躁不安都是執著。執著暴露出來,要不消滅,要不順從。常人選擇了順從,因為順從和滿足執著,能感到暫時的舒服和快樂,所以人就在內心執著的驅動下,不停的勞碌奔波,即便是無工作沒事情的時候,也會看電視、吃零食、閒聊天、胡思亂想、收拾屋子、做做手工等等,以寄託閒情難忍。

越是高層次的人越清淨少為,但是他能力高、福德大;越是低層次的人越躁動不安,多言、多事、多心,能力差、福德小。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渴求富貴、追逐名利,是一個大執著。以此為人生目標,所謂“為五斗米折腰”,一生不可避免地陷溺在勞碌奔波中,為人驅遣,不得自由,自性不能休息。

佛說:“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修煉就是去執著,去執著首先要找到目標。障礙是生命的障礙,心理障礙、思想障礙都是障礙,由於這些障礙的存在,使人思想行為不敢越雷池一步,固步自封;或是生病,或是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與不足,妨礙著自性功能的自由發揮, 這是障礙的壞處。但是辯證法無處不在,壞事能變好事。發現了障礙,就等於找到了目標,立即去掉它,那麼在這一件事情上,你就獲得了一分覺悟。不斷地消滅障礙,就是不斷地清除業力,向最後的覺悟逐漸靠近。這就是“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同“煩惱即菩提”是一樣的意思、一樣的功用。

從“得念失念”往後,表達的是徹底一元論思想。眾生平等,說的是自性層面的平等,佛的自性與眾生的自性元無分別。自性一念正,則行事正;自性一念錯,則行事錯。無論對與錯,都是自性的行為。品德高尚,彬彬有禮,與人為善,造福世界,是自性的行為;違法亂紀,欺男霸女,殺人放火,無惡不做,也是自性的行為。上界的清淨、高貴與美好,是自性創造的;鬼域、地獄的陰森恐怖也是自性創造的。一切行為不論高低,不論結果好壞,都是自性起著主導作用。禪宗發展後期,一些和尚在這個問題上陷入迷茫,有的和尚甚至認為嫖妓淫慾也是修行,在佛法修煉的道路上走向錯誤的極端。

6。回答淨諸業障菩薩提問

在《圓覺經》的第九部分,佛回答淨諸業障菩薩提問時講解了“四相”問題。我們知道,這個問題在《金剛經》中也曾出現過。所謂四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前三相,我相、人相、眾生相是同類問題,即是我、你、他三個稱謂的範疇。這種概念意識的明晰,使生命個體從混沌中分化出來,生命個體第一次以獨立的意識體的形式區別於其他生命。第四個“壽命相”,在《金剛經》中寫作“壽者相”,是譯法不同,我理解是對生命,即活著的執著。因為自性原無生死,沒有所謂的活著與死亡,當生命由於誤解,執著於活著的狀態,創造了活的概念。至於死亡的概念,那要到很久遠的以後,由於相應的事態發生,才會從意識中總結出來。概念的對立,是意識給予的規定,所以在意識世界,它們一直對立著。這種矛盾先天地解不開,所以就有了所謂的悖論,以及邏輯矛盾。

四相中最本質、最能動的一相是“我相”,即是自我、自私的執著,這是生命一切執著的根,其他所有在以後漫長時光中產生的執著都附著在它上面。自私是生命之所以成為個體生命的內因,不斷地破除私心和自我維護就是修煉。但是我相併不是一個執著,它是這一類執著中的不斷累積無數次的執著,所以去我的執著充滿困難與艱難,需要較長時間篤志砥礪,方能有成。

佛說:“若知我空,無毀我者。”常人愛聽好話,厭聽壞話。好話壞話,依他執著而定。若無執著,話本身並無好壞。有時可能因為別人無心的一個詞而生氣,又可能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懷恨在心。無論說者是有心還是無意,都因為刺激到他執著的痛點,致使他暴發強烈反彈。如果沒有這樣的執著,他不會做出任何反應,彷彿拳打空中,並未受力。

我相併不僅僅是那最初的執著,實際上包括了所有的執著的整體,構成了“我”這個實實在在、情感豐富、性格特立獨行的個體的人,我就是這些執著的集合體。每去掉一個執著,我都在發生著變化,所以我是不實在的,只不過是執著心構造的假象。若真能把我空掉,意味著所有執著都消失了,你將合於宇宙,與眾生同體大悲。

7。回答普覺菩薩提問

在《圓覺經》第十部分,佛回答普覺菩薩提問時著重講了修煉要避免的四種錯誤:作、任、止、滅。

一者作病。何謂作?我們在平地上建造房屋,經過艱苦勞作,把鋼筋、水泥、各種建材組合起來,再裝上水電等附加設施,構造出能住人、可實用的房屋,此為作。而在我們的意識界,所謂的作就是以執著心為材料,不斷地編織境界,製造業力,謂之作。修煉不是作,是逆而行之的拆,把房屋拆掉,使之重新復原到之前平地的樣子;把執著心去掉,恢復到自性本空的狀態。那麼,如再使用作來修煉,顯然是極其錯誤的。有一些人沒有深刻認明修煉的本質,故弄秘法,以心造作,則越努力越錯誤。錯誤的修煉方法是戕害自己,還不如像常人一樣只管快樂地生活。

二者任病。有人誤解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以為什麼都不需要做了,完全任其自然,認為這就是無上的修煉大法。錯!每個人都有著非常多的執著心,如果完全任其自然,就等於任由執著心自由發展,這與正確的修煉方法南轅北轍。修煉不能無為,修煉同樣需要有為,但不是在社會上的有所作為,而是在心靈意識界採取措施。執著心是要去的,不去不滅。不去,它就永遠在那,一時休眠,不等於沒有。如果什麼都不做,相當於沒修煉。

三者止病。《王陽明傳》(胡越著)裡有個故事:陽明三十二歲時到杭州西湖養病,時常往來南屏、虎跑等名剎,見一和尚,坐關三年,口不說話,眼不觀看。陽明喝醒他,問道:“你有家嗎?”和尚說:“家裡老母還在。”陽明又問:“你還起念想到老母嗎?”和尚說:“不能不起念。”陽明便將自悟的親愛原是人類本性的話向和尚開導一番,那和尚聽從勸導,放棄閉關,出山去了。和尚坐關三年,並沒有去掉對親情的執著。這種閉關方法不是有效的修煉方法,只不過是將自己暫時封閉,連同執著心也一道封閉起來,待到出關後,那個執著心也同樣從冰封中活轉過來。別說坐了三年,再坐一百年也什麼用都不當。這就是止病。

四者滅病。佛法講空,是要把執著心清空,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世界寂滅。倘若什麼都沒有,沒有眾生,沒有宇宙,沒有佛性,那我們修煉幹什麼?!修煉還有什麼實際意義?!此四病,前三者是操作方法問題,而第四條是認識論問題。修煉,依倨自己的意願,要在一些節點上回向眾生。佛修到大空,也要回向宇宙,關懷、教導、濟度三界內的無量無邊眾生。佛之大空,合併眾生的大有,才能成就全宇宙至高無上的同體大悲。

第四節 楞嚴經

《楞嚴經》是一部大經,文字很長,全面闡述佛理,內容包羅永珍。整部佛經圍繞阿難提問,為阿難和其他僧眾講法。阿難,釋迦牟尼佛堂弟,跟隨佛陀出家,在佛陀五十五歲時做佛陀的貼身侍者二十五年。佛經記載,阿難許多世中多聞於佛法,被稱為“多聞第一”。在《楞嚴經》開頭,阿難雖然於佛法知識博聞強記,但實修推進緩慢,證悟層次不高,“未全道力”,在外出化緣的時候遭遇摩登伽女幻術,被“攝入淫席”,“將毀戒體”。佛勅文殊師利菩薩前去,救出阿難。佛批評了阿難多聞不能代替實修,過分追求佛學知識於提升層次實無幫助。

佛法不是人間的技能,不是用來記取和炫耀的世俗學問。佛法是人類知識精華中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統一最徹底的學問,必須理論用於實踐,才能見證佛法的偉大。如果佛法不用於實修,佛法就將失去意義。有許多學者把佛法當做學問來研究,考證相關的歷史傳承、人物生平及有關的世俗瑣事,把這些稱為佛學。他們關於佛學的知識可謂豐富,但於實修幾無涉獵。因為學者缺乏修煉的體驗,不能獲得深層的證悟,他們的學術成就只能侷限於佛經表面文字的研究,絕不可能深明文字背後深刻的內涵。這樣的學者寫出來的書籍對佛法修煉沒有幫助,甚至會產生誤導,貽害眾生。

1。對波斯匿王的開示

波斯匿王向佛請教,說按照外道的講法,死後一切斷滅;自己日漸衰老,終有一死。佛向他解釋了自性的存在,說明自性不生不滅的事實。

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

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否?

王言:否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楞嚴經節選)

佛循循善誘,引導波斯匿王明白,現在觀河之見與兒童時觀河之見一般無二,那個“見精”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仔細檢查自己,能思的、能動的力量來自何處?這種力量並非來自物質結構的大腦和被食物滋養的肉身,他只是借用了大腦,驅動了肉體。這種力量無形無相,不可思議,找不到具體方位和空間,但是他真實存在,是生命的根本動力和最終的依靠,這種力量便是我們稱之為的自性或佛性。佛分析說,有變化的才有生滅,無變化的元無生滅,自性從來沒有變化,常駐不動,所以他不可能有生滅的屬性。

那麼怎樣理解生命的死亡呢?生命之死只是個假相,它透過死亡變換生命形態,以另一種方式在其他空間繼續存在,這前後不變的聯絡和承載的基礎就是自性。生命既是永恆的,又是分階段生死的。永恆不變的是佛性,不停在苦海中輪迴的是執著心構造的假我。滅盡執著,返回佛性本身,生命就可以超脫輪迴,常駐真如境界。

2。世界是心性中物

佛說:“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惟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當我們聽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時,我們覺得這只是一種博大的道德情懷,是一種吞吐六極、含蘊八荒的氣魄;但是《楞嚴經》這段文字卻是說的一本正經,有板有眼:世界、宇宙確實都是心性中物。許多人聞此惶惑,不敢相信;也有一些魯莽的人直接指斥為迷信。

關於這個問題,想用三言兩語的邏輯討論,恐難讓人信服;事實上,本書全部內容都是在論證這件事情。當我們閱讀完這本書,我們就會逐漸接受這樣的觀念,因為許多聖人、先賢都做過類似表述,依據心物一體理論也能推證出這一結論,同時修煉實踐也會逐漸開啟眾生的智慧,使原來狹隘的認識循序漸進地得到昇華。《莊子》早就發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感嘆;井底之蛙的寓言,相信很多人還能歷歷在目。世界本來就是這樣奇妙,許多我們曾經認為不可能的事情,慢慢的我們都可以心悅誠服地接受。

在形而下的低處,世界呈現出紛繁複雜、無限多樣性;在形而上的高處,只有如如不動、不可思議的自性。我的自性、你的自性和佛的自性都是一個東西,整個宇宙都是眾生自性變化的產物,說到底一切都是幻化,所以一切都在我們心中。當然,對於不同層級的眾生,他們的生命體驗千差萬別;只有佛的層次才能徹底認識宇宙的真實,才能體會到宇宙同體大悲的本質。實際眾生也都是這樣,自性的真理一刻都未曾離開過,只是現在還沒有覺悟。

唯其同體,故認識論成立;唯其大悲,故倫理道德生焉。

3。關於四大皆空的分析(以地大為例)

佛教認為“四大”地、水、火、風是構成世界的四種基本元素。佛說四大皆由心生,並非自然而有,在經中依次對四種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四大皆空”的結論。既然四大都是空的,那麼世界也必然是空的。現在我們只看關於地性的分析:

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楞嚴經節選)

佛經很難翻譯。我非常佩服當初把古印度話翻譯成中文的先賢聖哲們,尤其是《楞嚴經》,文字翻譯典雅、優美、準確,若非兩邊語言都極嫻熟而且大智慧之人,實難做到。我現在解釋這段涵義覺得頗費躊躇,嘗試論之。

四大里的地,概指所有的有形狀、有硬度的物質實體。以土塊為例,把它捏碎了,是很小的土粒。小土粒再碾碎了,就是塵埃了。塵埃用眼睛已經不好辨別,只能藉助顯微鏡。依據科學常識我們知道,再小的顆粒是分子,而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結構是電子圍繞原子核高速運轉,電子距原子核的距離從原子大小的比例上看極其巨大。若把原子放大到體育場那麼大,原子核不過只有棒球那麼大,而電子更小。就是說,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再往下,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再往下,更小的物質顆粒還有中微子、夸克等,這些顆粒中間絕大部分又是空的。

用數學做譬喻:比方一個小顆粒是1,它的99%是空,那麼實有隻剩下0。01。然後這0。01中又有99%為空,那麼實有這次剩下0。0001。然後再往微觀下去,仍然是99%為空,實有這次剩下0。000001。依此類推,我們會發現,實體的數值無限小,幾乎為0,它的哲學意義就是物質根本不存在。

那麼,我們看到的實體究竟是什麼?是心靈幻化的假相。比如我們欣賞油畫,遠看畫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近看,卻只能看到油墨的顆粒,油畫消失了。又比如電子照片,在電腦上放大後,只剩下一個個畫素小點,照片不見了。

有與無是相對的,取決於生命頻率和世界的頻率。同頻則順,異頻則逆。順則能見,異則不聞。如一條直線,從大處看確乎一條直線;若深入看其精微處,則發現它是無數個相互分隔的小點。又如,歐幾里得幾何學認為,直線就是直線;而黎曼幾何學認為世界沒有直線,都是曲線。從更大範圍看是曲線,從更小範圍看是直線。可是對於低層空間的生命,這更小範圍卻是極其廣闊,也是一層宇宙。

其他三大也是如此,一切皆由心生。

萬物為空,實有是生命場與物質場相互作用某個波段的假象。

4。什麼是迴向?

修成佛後要回向,那麼什麼是迴向?我們看如下經文:

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掛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

修煉要滅盡執著,那麼什麼叫執著?人的一切皆可稱執著。在修煉的某些方面,內容有所指,使用執著概念比較方便,比如貪吃、好色、膽怯、追逐名利等。在修煉的另一些方面,內容無所指,即不可言說,但是它是生命場的紊亂、變形、躁動,就本質論,是波動。從廣義上講,這個波動也是執著。

從波形描述的角度看,自性無波,彷彿直線。如果真的所有執著都滅盡,波形成直線,生命就不存在了,還如何做佛?如何濟度眾生?所以,所謂滅盡執著只是我們現階段的提法。當修到一個節點,達到宇宙第一生命層次的時候,不可再繼續清除剩餘的“執著”了,這時要回過來救度眾生,開啟度人之路。可是度眾生又不能有度相,即不能有度眾生的執著,這一點在《金剛經》裡已經反覆強調過了。只有這樣,佛才稱得起宇宙第一生命,才能與眾生同體大悲。一個佛與不同層次眾生同體大悲的範圍,就是一個小宇宙。

5。感性與理性比例對生命的影響

一個人的感性與理性存在比例,不僅影響今生的生活質量和型態,也決定了來生的去向和生存環境。我們看如下經文:

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已,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沉,入阿鼻獄。(楞嚴經節選)

經文所說的想,即我們所謂的理性,統指理智、智慧一類;經文所說的情,即我們所謂的感性,統指慾望、情、嗔怒一類。從本質上講,感性就是執著。本文從理性和感性比例多少,影響眾生死後去向,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執著心多少決定了生命層次的高低。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純想,即純理智,沒有情慾、情緒等感性的東西,也就是說執著心相當少,這樣的人在人間就是個聖人,死後必生天上。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理性成分多,感性成分少,這樣的人在人間一定不同尋常,死後同樣往上走,只是昇華得沒那麼高。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理性和感性成分各佔一半,這樣的人在人間既有七情六慾,又能理性把控,死後還會轉回人中。佛曾說過,人轉人的比率,就如手上抓的一把土和大地上的土相比,已經非常難得了。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感性成分多於理性成分,執著心太多了,死後轉生為畜生。

七情三想、九情一想及純情:執著越來越重,理性成分被封閉得越來越少,直至沒有,生命只能往更下走,處境愈來愈悽慘。

對於本文所述情況,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找到證據。觀察社會的高層人士,比如政治家、學者、某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大都是博聞強記、聰明睿智、遇事有主見、擅於自我控制的人。當然,他們畢竟不是聖者,不可避免地也會有這樣那樣的慾望和人性弱點。這一類人還有一個共同特點,普遍比較長壽。而那些社會底層人民,相對文化掌握少,不喜讀書,不愛思考,耽溺吃喝玩樂,沒有堅強的意志和明確的人生目標,遇事慌張,無主見,少定力。所以佛法修煉,涵蓋範圍極廣,不惟有益於來生,亦必有助於今世。照過去某些說法,惟有捨棄今生幸福、承受苦難厄運,方能換得來生福報,這是對佛法的偏見,是似是而非的低階見解。

6。世界存在於虛空當中

原文:“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已經知道“諸世界在虛空”。

我們肉眼看到太陽、月亮和星星浮在空中,但是我們人類普遍接受地球漂浮在虛空中,應該是有了衛星圖片,直觀地看到地球漂浮在太空以後。如果說地球的存在位置因為引力的作用取決於太陽,太陽系的存在位置取決於銀河系中心,那麼銀河系的存在位置又取決於誰的力量?合理的邏輯推理是,有一個強大的力量位於宇宙中心,吸引著無數的銀河系。那麼宇宙中心的存在又取決於誰呢?我們想,除了存在於虛空當中別無解釋,沒有任何憑依,完全依附於自性。這就是佛性的力量,這就是佛主宰小宇宙的體現。

自性本空,一切皆空。世界是眾生心共同創造的,即世界依心而生,憑空而出,故世界周圍乃至小宇宙周圍都是虛空,這是唯一合乎邏輯的解釋。另外,依空的概念定義,也就是無物質,物質聚集之處為世界,世界之外當然為空,這是邏輯自明的。上述討論的是宏觀方向關於空的解說;同樣,微觀方向,我們在分析四大皆空的時候,也得到空的結論。但是空的觀念,說到底並無宏觀與微觀的分別;如果空有所謂宏觀與微觀的屬性,那麼空也就不成為空了。

7。修煉成功使部分世界出現崩塌

原文:“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淴,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懾。” (楞嚴經)

一個人修道有成,世界的區域性會發生崩塌。對此,層次高的生命知其原因,處之泰然;而低層次的魔王及鬼神、諸凡夫天看到會驚怖、恐慌。

世界是由眾生的執著心共同生成的。一個人修道,清除執著心,他自己的世界發生崩塌,這很容易理解。但是,眾生共同的世界為什麼會因一人修道有成,而出現區域性崩塌?怎樣解釋這一現象?

唯一的解釋:眾生的世界即是你的世界,眾生也不過是你世界裡的眾生,你與眾生原無分別。即在自性層面,本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

曾聽說過一種說教,認為人修到高層次,會在那個空間擁有自己的世界,成為那個世界的主或王。而我認為,不管身處哪個層次,包括現在作為平庸的人,你都擁有自己的世界。你的空間場的一切,都是你的執著心生成和決定的。而你的空間場與你的世界是等價的,你的世界就是你的執著心生成的。在你的世界裡,看似獨立的人,都只是你心性的一個外化和分裂,都只是你執著心的萬千幻化。就象天上的月亮,散入人間的湖泊與河流,不管是誰,從任何角度看水中,都會看到一個月亮的倒影。你所在的環境,你所接觸到的人事,你周圍的一切一切,全都是你的世界。

如果你心性淡泊,你就會擁有和平、寧靜的世界;如果你心地善良,你就會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如果你心性清淨,你就會擁有聖潔的自然環境;如果你心胸寬廣,你就會擁有廣闊的天地和生活空間。你所遇到的一切美好,都是你心性美好的必然反映;你所遇到的一切問題,都是你自己的心性問題,並不是別人的問題。遇到矛盾向內找,去掉自己的執著心,所謂外界的問題就都會迎刃而解。

至於別人的世界,那是別人的心性生成的另外的世界,其實與你無關。

就像你進入不了別人的夢境一樣,你也不可能進入別人的世界。而且你也無從確知,到底有沒有別人的世界。但凡與你有關的,就都是你的世界的一部分。我們之所以看似與別人擁有一個共同的世界,乃是因為他們都在你的世界裡,他們都是你的執著心的外放。

這就是徹底的一切唯心,這就是徹底的一元論。

但是,佛法是不二法門,不走空的極端,也不走有的極端。所以,我們既承認自性決定一切,我們也承認眾生的豐富多彩。佛修到大空,不是就向空而去,而是迴向眾生,所以才能成就宇宙第一生命,以佛的大空合眾生的大有,臻至同體大悲的美妙與崇高。

實際上,佛就是他的宇宙,佛就是他的眾生。佛與眾生,本來無二無別。

8。修煉有可能招來邪魔干擾

原文:“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鹹得五種神通,惟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神鬼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浪,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殞。”

修煉到一定層次,對外界產生了影響,勢必驚動某些生命,其中心性不好的生命會找修道者麻煩,這是修道之所以招魔的一個主要原因。據經文記載,釋迦牟尼成佛前夕遭到魔的攻擊以及魔女的誘惑,但不論魔採取什麼行動,都撼動不了釋迦牟尼分毫。釋迦牟尼並沒有與魔戰鬥,他只是心性全空,如如不動。依釋迦牟尼佛所說,魔的攻擊對他“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不起絲毫作用;魔女的誘惑自然也不能使他動心。久之,魔感到無趣,自然撤去。

為什麼魔對佛的攻擊不起作用?表面上看兩者在一個空間,實際上由於二者巨大的層次差距,魔並不能觸碰到佛的境界,這是一種解釋。由於佛心性全空,表面上看有物質身,實際上什麼也沒有,所以魔的攻擊相當於沒有目標,這是第二種解釋。一切唯心,眾生同體,魔對佛的攻擊只是佛自性心中事。佛有此執著則有此攻擊,並受其害;佛無此執著,則無此攻擊。亦即是說,魔並不是外界的實體的魔,只是佛的心魔。攻擊與否,傷害與否,均是佛自心起用。當佛清除此執著,則什麼都不存在,意味著魔已經消失,這是第三種解釋。

在自性的空間場,要實現徹底的一元論。凡是你接觸到的、你看到的,在你空間場內的任何東西,都是你自性中物,都是你執著的產物。即便有獨立思考和行為的人,也是你自性的一部分,因你執念存在而他(她)存在,並無你我他之分,這是徹底的同體大悲。那些可能害你或糾纏你的魔鬼,與其說是客觀存在,不如說是你的心魔。信則有,不信則無;想則有,不想則無,都是自己執著心構造的。

佛法講空是執著空,不是物質空。佛法非空非有,不執空不執有,故稱不二法門。所謂不二,是指不走有的極端,也不走空的極端。佛以己之大空,合眾生的大有,才成就偉大無倫的同體大悲。

第五節 壇經

《壇經》是佛教經書中唯一一部由中國人說、被稱為佛經的著作。因慧能弟子“視能如佛”,故把惠能講法的結集稱為經。看其通篇旨意,符合佛說的基本思想,而且屬於大乘範圍,不拘泥於小法和形式。

惠能的出現,給中國佛教界帶來一場革命。如果說之前的中國佛教界普遍修法充斥規矩和束縛,只能稱為小法;那麼,惠能所傳授的方法打破藩籬,祛除形式,迴歸本質,足以稱為大法。惠能雖是禪宗第六代祖師,但是禪宗在他手裡發揚光大,使禪宗在中國佛教界獨樹一幟。惠能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不必離俗出家,不必閉關打坐,只要明心見性,悟到即佛。禪宗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型態,中國人的詩歌、繪畫、書法等無不蒙受它的甘露。但也正因為禪宗大法的特點,對於禪宗的理解需要較高的智慧,所以到禪宗發展後期,一些小根基的人不可避免地陷入認識誤區,許多事情走向錯誤的極端,終使禪宗為人側目而致沒落。

惠能是唐代人,《壇經》是他不同時期講法的結集,雖不可能像現代科學著作那樣,按照邏輯範疇、有系統地進行整理、編排;但惠能中國人的身份以及所處的時代,已經使本經語言比其他佛經古奧難懂更接近於通俗。

1。著名的兩個偈子

《壇經》裡有兩個偈子最為著名,廣為人知。五祖弘忍要弟子做偈,談各自修行體會和認識。先是神秀做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不識字,聽別人誦偈,發現悟境不到,遂依原偈,略作修改,求人書寫於寺中壁上。慧能改後的偈子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的偈子本來也不錯,修煉就是去執著心,不斷地去,這就是他所說的“時時勤拂拭”。這是一個對過程的描述,但缺乏目標和高層次境界認知。而惠能的偈子直接講到最高認識、最終境界,即佛法一切本空,什麼都沒有。連主體都沒有,誰又來“惹塵埃”,又是誰去“勤拂拭”?

但是這個偈子對於低層次、小智慧的人,看起來有點懵,只覺得很高大上,卻有些摸不著頭腦,不知從何下手。當執著心很多、很重的時候,確實需要“去”的。沒有一個較強的“去”的念頭,沒有一個時間的持續,那個執著心確實不容易被剷除。但是對於有的執著心或僅僅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只要意識到,知道自性本空,那個東西自然瞬間就消失。在這裡,認識論即是實踐論,知道就是做到,是純粹的知行合一。如果此時還要畫蛇添足,再用強烈地去的意識,那麼這去心反倒成為新的執著。也就是說,對待去執著,此一時,彼一時,不可一概而論。

其實,神秀的“勤拂拭”又何嘗不是以認識指導行動的知行合一?只是表面文字沒有展現這種結合,並且對知行關係隱含的認知有距離、有次序、有時間延遲,而不像惠能那樣結合緊密,充分體現出知與行的同時性。事實上,兩個偈子反映了對知行關係的不同認識。

神秀講的是過程,是中下級階段的修煉方法;惠能講的是目標和結果,是高階階段的修煉方法,即無法。所以,這兩首偈子要組合到一起,方才反映修煉從低到高進展過程的全貌。

如果單論偈子背後作者的層次,神秀確實矮了一截,所以五祖看過兩人偈子後,把衣缽傳給了惠能。

2。出家不是修行的必要條件

出家不是唯一修行之路。惠能說:“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他還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修行在修心,出家與不出家只是外在形式不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不要受自古以來宗教形式影響,誤以為只有出家才是真正修行。斷髮出家的決定,本身就是放下世俗執著的外在表示;醞釀出家決定的過程是真正的放下世俗執著的修煉過程。但是出家原因很多,有很大一部分人並不是為了修煉的目的而出家,可能因為逃避或受世俗打擊心灰意冷等原因影響,屬於動機不純。而且出家後,有的人並不真正修煉,只是披上了袈裟,卻還揣著人心;表面上是和尚,實際做著俗人的事。也有一些人出家後確實很想修煉提高,但不得法,出家的經歷依然不能為他修煉提供有力助益。

出家不出家,並非修煉與否的決定因素,完全僅是個與修煉並無必然聯絡的外在形式。只要能修心,在哪裡都一樣。修煉無處不可,無時不可,唯在一心運用。

淨土法門講,修好了去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在宇宙裡,可能有一個方位;但在心裡,它只是一個層次。層次到了,你便進入了相應的美好世界。所以,極樂世界在心裡。

一切唯心,一切世界都在心裡。

3。惠能不贊成坐死禪

有的出家人特別偏重閉關修煉方法,一坐不動數年,錯誤的以為,常在定中,即是修煉提高。

惠能不贊成坐死禪,他說:

“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需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通常人以為禪定就是打坐入定,惠能對此給予新解,認為禪定重在內境,而不在於肢體形態。惠能說:

“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惠能不贊成死坐,並非反對打坐,這是與他的基本修煉思想密切相關的。

4。禪宗修煉方法拋棄一切外在形式

禪宗修煉方法是中國佛教界的革命,它打破了一切桎梏和束縛,剔除了一切形式上的不必要因素,只從本質上入手,直指人心,唯修心性;簡單、直接,但需要更高的智慧、悟性和理論認知。

惠能說: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惠能說他“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頓悟。但是如惠能這樣的根基,世上能有幾人?所以頓悟並不常見。一般的修煉者,無不是在漸悟中提高,即在修煉中不斷地去掉執著心,隨著一件一件執著心的減少,修習者逐漸開悟,慢慢地知道了從前不知道的事情。而這種開悟也是由量變到質變地漸次變化,在日常生活中表現並不明顯,只是忽然有一日發現自己與以往有所不同,無師自通,領悟了許多新的道理,智慧與恆心、毅力都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和加強。

但是小根基的人對於無法之法不能切實理解,在實修中充滿迷茫,經常下意識的追尋可依之法,就象人溺水中,遇到一棵稻草也要抓住,否則心裡總是不能踏實。所以,常常有人因理解偏差而走入錯誤的極端,反過來玷汙修法的名聲,致使社會上出現詆譭的微詞,不知道都是緣自於修習者智慧不夠,而非修煉方法本身的問題。

5。關於定慧的解釋

關於定和慧,惠能說:

“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

有的功法,以坐禪入定,心不動、身體亦不能動為“定”,如四禪八定說法。認為達到定境以後可以發慧,此時把握好,可以出智慧和神通。這就對“定”賦予了特別的涵義,認為定、慧先後有序。

惠能不這樣看,我也不這樣看。在我看來,打不打坐,身體能不能動,並不是定的標識。只要修好了,生命層次獲得提高,生命場的頻率發生改變,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處理著事情,無往而不在定中。我認為這種定是一種境界,即修煉達到的層次水平。

一個人的生命場紊亂,頻率急促,則定力差;生命場和諧,頻率緩慢,則定力強。定力強的人,泰山崩於前而目不瞬、色不變,突遇大事而不驚,猝逢棘手的事而不亂,遇困難、阻礙而不輕言放棄,遇眾人囂囂議論而不輕易改變主見。定力強,即是生命場強大,這樣的人不怒而威,有無意間控制他人的能力,具有領袖氣質,易於在身邊凝聚人才力量。

每一個執著心都是引起生命場紊亂的因素,是改變生命場頻率趨向急促的罪魁;相反,去掉執著心,場的狀態得到調節,由紊亂趨向和諧,由急促趨向穩定。去掉執著心是定力增強的方法,生命場頻率發生改變是定力提高的本質。隨著執著心的減少,人的器質逐漸發生變化,彷彿如脫胎換骨一般。

6。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壇經)

人類習慣於使用語言文字思考、推理、說明、表述,人類的全部真理認識都被語言文字限制在這一層面。因為語言文字的基礎是概念、範疇,而概念和範疇都是人類透過長期經驗總結出來的規定性,只要使用語言文字進行思維,這種規定性無疑就是對人類智慧的最大制約。而佛法真理闡述的範圍遠超出了人類生命層次,可是佛法真理欲讓人類接受又必須依靠語言文字以表達,所以真理要抓住的並不是表面的文字,而是背後的含義。

在人類這個層次,熟練地使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讓人覺得很有文化和智慧,但是更高的智慧是擺脫語言文字的桎梏。所以老、莊常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僅接受佛法妙理,需要這樣理解;在今後的修煉當中,當達到一定層次後,也得要放棄對語言文字的執著,否則始終不能擺脫這一層次的侷限,不能夠向上突破。

比如“修煉就是去執著心”的命題,明白其意即可,如果總是在心頭回蕩這些語言文字,用這些話來操作,那你就無法進入“空”。不僅是語言文字,即使再深一點的這樣的“意”也不能有,必須空掉一切牽掛與執念。拋棄自性與照見之物的對立,徹底進入自性“空”的如如不動境界。

甩掉了語言文字之後,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那時的境界該怎麼形容?不能說了,一說就是錯。

那時該怎麼辦?自性自然知道。

第五章 現代科學論

數學是邏輯思維的符號表示。

八卦也是演算符號,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數學。

哲學思考數學化就是科學。

科學公式是死板的,只有賦予哲學解釋才具有靈魂。

宗教和科學不應該對立。凡是正確的都是科學,心法也是科學。

第一節 科學不過是在求證概念的邏輯關係

牛頓力學三定律,第一定律:所有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者沿著一條直線做勻速運動。

第二定律:所有物體在受到力(合外力)的作用後,都會產生加速度。

第三定律:物體之間如果產生了力,那麼必定會有反作用力,它們性質相同、大小相等,但是方向相反。

我們看到三個定律的表述形式是純邏輯思維形式,它來源於現實經驗及邏輯分析,完全是哲學思考的總結。這裡沒有數值,沒有數學公式。這個例子說明,科學與哲學思考是等價的。事實上,牛頓的物理學著作名字就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我們看兩個牛頓力學裡關於力的計算公式:

力=慣性質量加速度

力=引力質量引力場強度

力是什麼?力是一個觀念,人們把某種現象上升到概念形式,給它賦予了力的名稱。那麼力是什麼現象的反映呢?它是一種施加於一個物體上,物體慣性質量越大、形成加速度越大的東西。從我們語言邏輯的陳述中看到,這就是一句廢話,是我們自己在思想中這樣規定、這樣定義,所以在我們的思維裡等式必然成立。所謂號表明兩邊東西關係是這樣的涵義:兩者都是和等號那邊的東西同比例增長。用公式寫成就是上述樣子,若換成字母或阿拉伯數字,那麼就是一副完全的數學公式面孔了。

另外一個公式也是同樣的涵義。

我們從相對論知道,慣性質量等於引力質量,而引力並不存在,引力質量是假的,則慣性質量也是假的;所謂的引力場強度和加速度是同樣的東西,都僅僅是一種觀念而已。

人類製造了許多概念,都不過是觀念的層層細化,科學研究也逃不出這個苑囿。所謂的數學公式,僅僅是我們對不同概念的邏輯關係的符號反映,而那個邏輯關係其實是我們在思維裡事先設定好了的。

科學定律都逃不出邏輯規律的範疇,這是一切唯心的另一種佐證。

第二節 物理學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生命修煉實踐中的對應關係

在人們的傳統認知裡,自然界與意識界一直是對立著的,被稱為客觀與主觀。但是這種對立不過是人類概念範疇中的自我規定,實際上兩者就是一體。二者遵循同一邏輯規律,邏輯規律既是心靈的,也是物理的,只是人類習慣的適用表達概念不同。

比如物理學常用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生命修煉實踐中就有很明顯的對應關係。

中國人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生命運程與人際關係上的運用。唯一差別是,物理學上的兩個力是同時性的,關係更為單純。而在生命運程與人際關係上,兩者的作用反應既有可能是同時的,也有可能有時間延遲和間隔,表現為更加複雜的狀態。就像牛頓力學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特例一樣,物理學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不過是生命運程與人際關係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特例。

此外,物理學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生命修煉實踐中的另一個對應關係比較隱誨,也更加顯得微妙。

在筆者佛法認知語境系統裡,去執著心與消業是一對矛盾對立著的概念和行為。

修煉就是去一切執著心,執著心適用於心理和認識範疇;去執著心是主動,是有為。消業適用於身體上出現的問題,消業是被動的,是無為,需要順其自然。

業是什麼?業是執著心的沉澱與累積,本質上也是執著心,這就體現了徹底的一切唯心。那麼,執著心與業力彼此影響的機理是什麼呢?

以彈簧做比喻。彈簧沒有外力施加時的狀態是本然狀態,生命場無病時的本然狀態就是這樣。而執著心是一個偏頗之力,使生命場發生形變,即是對彈簧施加一個外力,把彈簧拉長或壓縮,這就是執著心創造了業力的執行機理。

彈簧具有向本然狀態恢復的本能,生命場同樣也有向正常狀態恢復的本能。生命場由變形向本然狀態恢復的過程會伴隨著痛苦的感覺,這個過程即稱為消業。

執著心是起始的偏頗之力,對應著作用力;生命場變形恢復的本能之力,對應著反作用力。於是去執著心與消業也成為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生命修煉實踐領域裡的對應。

治病、養生、昇華生命,其本質是一樣的。物理學規律、邏輯規律、生命提高層次的規律,其本質也是一樣的。

由此可見,一切唯心並不是迷信,生命修煉也是一門科學,而且是更加高階的科學。

第三節 絕對的參考系只能是心性自己

19世紀,光的波動本性已經被光的干涉等許多實驗所證實,可是橫在光的波動說面前最大難題是,從遙遠的星系上發出的光波在到達地球前穿越的是一片浩瀚的宇宙真空,它又是以什麼為媒介的?於是以太又成為光波說所選中的理想介質。

光以太說雖然與牛頓在光學上主張的光粒子說不相符合,但是它卻與牛頓力學的“絕對空間”理論密切合拍。牛頓認為:“絕對空間由於它的本性以及它同外界事物無關,它永遠是同一的和不動的。”而以太恰好完全符合這個要求,於是牛頓一下子就把以太選作是他的經典力學暗示的絕對參考系。同絕對空間觀一樣,牛頓認為時間也是絕對的,並且從絕對時空觀出發,牛頓又發展出絕對運動。

我們迄今所能觀察到的一切運動,諸如飛機、火車對於地面的執行,地球圍繞太陽的旋轉,以及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的旋轉,都是相對運動,我們從來觀察不到絕對運動。也就是說,在本質上運動是不存在的,一切相對運動都是純觀念判斷。

1897年著名的邁克爾遜實驗,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證明光速總是恆定的,為299796公里/秒。以太雖然不存在,但以太概念的出現,證明人類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絕對空間參考系的直覺。事實上,並沒有絕對的時間與空間成為這樣的參考系,成為參考系的只能是我們心性自己,時間與空間不過是心性的創造物。以太這個概念很類似於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也容易讓人聯想到佛教的自性。

第四節 邏輯是宇宙的終極規律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在顯微鏡下觀察浸泡在液滴中的植物花粉時,發現這些花粉粒子在水裡一直不停地做著不規則運動,好像是被什麼力量踢來踢去似的。在後來的實驗中發現,粒子越小,液體溫度越高,運動就越激烈。誰也解釋不了這種運動的原因,這就是布朗運動。

到19世紀80年代,法國物理學家古伊提出了一種解釋,認為液體中的花粉粒子是受到了它周圍分子的突然撞擊,才做出了這種不規則的布朗運動。截止這個時候,原子和分子是否存在仍然是科學家們爭論不決的東西,所以這種解釋立刻遭到許多科學家的反對。但仍有一些人支援古伊觀點,對布朗運動進行了許多統計學方面的數學運算。

統計學的本質是這樣的:由於抓不到微觀,抓不到具體,只能模糊地從宏觀上找規律。數學雖然是最明晰的科學,但它產生於哲學思考,是人為製造的方便於哲學思考的思維的物質工具。

愛因斯坦獨立地發展了統計力學和以此為基礎的熱力學分子運動論。他的想法是:如果分子運動論原則上是正確的,那麼那些可以看得見的粒子的懸浮液就一定也像分子溶液一樣,具有能滿足氣體定律的滲透壓。按照熱力學的氣體動力學理論,這種滲透壓與分子的實際數量有關,即與同一克當量中的分子個數有關。如果懸浮液的密度並不均勻,那麼這種滲透壓也會因此在空間各處有所不同,從而引起一種趨向均勻的擴散運動,而這種擴散運動可以從已知的粒子遷移率計算出來。另一方面,這種擴散過程,也可以看作是懸浮粒子因熱騷動而引起的,原來不知其大小的無規則位移的結果。透過把這兩種考慮所得出的擴散通量的數值等同起來,就一定可以得到這種位移的統計定律,也就是布朗運動定律。

於是他用自己獨立發展的新的統計力學方法,深入研究,得出關於布朗運動的數學理論,提出測定分子實際大小的新方法。

法國物理學家佩蘭用極精細的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並運用愛因斯坦提出的方法測定出了分子和原子的實際大小。這次實驗不僅證明了愛因斯坦關於布朗運動定律的正確,也證明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我們看到,物理定律的產生一般都逃不過這樣的順序:首先經過思考,提出一個合乎邏輯的假定。然後付諸數學表達,進行數學運算。再依據邏輯考量設定實驗方法,透過實驗驗證計算結果。如果兩相符合,即證明該邏輯思考的正確,也即證明此物理定律成立。事實上沒有人能直接看到正確的具體的東西,都是無所不在的邏輯推理的結果。

原子從人類觀念上製造出來以後,經過了2000多年終於落到了現實中來。起於觀念猜想,止於觀念總結。起始觀念是對現實的假說,終止觀念是對之前觀念的邏輯證明,一切都是觀念合乎邏輯的發展。科學的發現過程並不能證明世界是唯物的,科學的發現過程恰恰證明世界是唯觀念,唯邏輯,也就是唯心的。所謂物質世界規律,都是心法規律,即邏輯規律。

邏輯是宇宙的終極規律。

第五節 光具有物理和精神的兩面性

相對論帶給我們許多神奇的推論,即便是到10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會讓許多人驚詫莫名。廣義相對論可以說是目前已經被證明為正確的人類智慧的最高成果,揭示了宇宙深層的奧秘。

相對論的兩個假設之一是光速恆定不變;此外在討論同時性的涵義時也涉及到光速問題,還有質量和速度關係式、質能公式都離不開光速。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為什麼和高階的物理科學有著扯不斷的關係?

愛因斯坦在創造相對論前就曾經設想:一個人如果以光的速度前進,那麼他能看到什麼?也有的人問:當用手電照向夜空,關掉手電後,那束光還繼續向前行進嗎?

我覺得光不僅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兩面性,還具有物理和精神的兩面性。從光的物理性上看,它具有波粒二象性、有能量、能產生光壓,這是光與物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從光的精神性上看,光畢竟是被人看見才稱其為光,不可避免的與人的精神相聯,這是光與心相互作用的結果。從光的精神屬性上看,光其實僅僅是人類的觀念,是心幻化出來的假象。

我們看到物體,不論物體遠近,我們看到就是立即看到了,這是自性觀察它的時候知道了它的存在,所謂看到只不過是這種“知道”以視覺的形式反映出來。其他如聽到,也是我們自性知道了,以聽覺的形式反映出來。於是人們就猜想,這種看到是透過光的中介傳導到眼睛,而後透過視覺神經被自我意識察知,那麼這裡所說的光根本就不存在,完全是人類設想的觀念。物體消失後,它發出的光仍在宇宙裡孤獨前行,絕無可能。物體在而有其光,物體失而無其光。

如果把這裡所說的光當作真實的,無論物體遠近,近到我們手邊的電話、書籍,遠到城郊的群山,更遠如天上的日月以及更遙遠的密佈天穹的恆星,那些物體讓我們看到可能會隨距離變長而時間延遲,但是這裡並不存在光的速度問題,而只是我們自性察知物體的速度,或通俗點講,是人類的反應速度。

有一派觀念認為,光可能是宇宙常數。我猜測,實測出來的光速並不是光的速度,而是我們人類自己的速度,即是我們生命場的速度,是我們心波的速度。因為心場即宇宙場,所以光速又是宇宙場的速度,這樣就同光是宇宙常數契合上了。於是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光速恆定不變了。

第六節 宇宙統一場論

愛因斯坦有生之年試圖建立宇宙統一場論,但沒有取得實際意義上的成功。即便能成功,愛因斯坦要建立的也是侷限於物理世界的統一場論,而本文所說的統一場論,涵蓋了物理世界與心理世界,把物質和精神徹底一元化,完全統一於場。

查閱科學歷史,我們看到“場”只是科學家在研究電磁動力學、電磁相互感應時,為了便於說明現象,從觀念上構造出來的概念。場的概念包括電場、磁場、引力場等,但是事實上並沒有場這樣的物質。場就像以太一樣,只是從相互作用中讓我們體會到它好像存在。

從這個概念的創造到普遍運用,我們發現,科學並沒有我們原來想象的那樣高大上,那樣完全徹底的體現出唯物主義嘴臉,而是經常十分靈活的提出假說、引入新的概念、為數學公式加入常數,這些都是科學家們慣用的圖方便的方法。雖然科學號稱是唯物主義的基石,但說到底,科學始終都是思維的產物。

場就是精神。宇宙統一於場,即等於統一於精神。邏輯是精神的規律,精神按照邏輯執行就是心法,所以也可以說宇宙統一於心法。

1。現代科學的兩大發展階段

關於現代科學的兩大發展階段,見以下圖示:

歐幾里得幾何(特例) 黎曼幾何(精準)

牛頓力學(萬有引力)(近似)—— 相對論(引力不存在)

平直空間(特例) 彎曲空間(普遍)

中國古代認為天圓地方,西方古代也認為大地是平的。隨著科學發展,地球是個球體已經成為人類的科學常識。遠距離航海和飛機飛行,所經過的面不再是平面,而是球面。我們在小範圍內把地面當平面看,使用歐幾里得幾何學進行計算,沒有問題;可是當我們從地球宏觀看空間,平面幾何就不能勝任了。所以,彎曲空間是世界的原生態,平直空間只是我們過去的一個誤解。

現代科學發展分為兩個重要階段:第一個是以牛頓經典力學-歐幾里得幾何學為代表的平直空間認識階段,第二個是以愛因斯坦相對論-黎曼幾何為代表的彎曲空間認識階段。

平直空間認識是彎曲空間認識的近似值。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在宏觀物體、低速運動狀態下的近似,歐幾里得幾何學是黎曼幾何曲率為0時的特例。

牛頓經典力學大廈輝煌了200多年。萬有引力定律能夠精確地計算太陽系行星軌道,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非常吻合,讓人類為自己的偉大發現充滿驕傲。但是牛頓的絕對時空觀還停留在平直空間,而平直空間的認識只是人類一個錯誤的直覺。

黎曼發明他的幾何學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偉大意義。愛因斯坦在建構相對論時缺少數學工具,藉助了黎曼幾何,使用彎曲空間思想解釋引力,認為引力並不存在,只是彎曲空間的幾何效應,從而把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帶入新時代。

2。從宏觀分析

在宏觀領域,任何物體(星球、星系)都會在其周圍有一個場的存在。生命也有場,精神就是場。

星球的場:從同一個球心向不同方向發射,相同半徑不同的點,一定會構成一個球面;半徑不同,無限臨近的不同球面,這就是它的場空間裡別的物體(實體)的執行通道,這就是相對論裡講的彎曲空間。

無數個星球組成的星系,從更大的宏觀看,也是一個星球,只是以我們人類的視角還看不到。它所帶的場與前文論述等同。

相對論認為:實體圍繞星球的圓周運動,看起來是星球的引力作用,實際是實體在彎曲的場空間(球面)上做勻速直線慣性運動。

由於太陽帶領太陽系所有行星前進,地球繞太陽運動軌跡是螺旋形狀。子彈出膛,彈頭上的一個點就遵循螺旋運動軌跡。

波的形態並不是平面二維曲線,平面二維曲線只是螺旋運動的一個側面切面,從前進的正面看又是個圓。萬事萬物週而復始的規律來源於圓,辯證的螺旋上升來源於螺旋運動,波來源於螺旋。螺旋、波、圓,三者是統一的不同側面。

在宏觀領域的螺旋運動,就是微觀的波;實體與螺旋運動就是微觀的波粒二象性。無論微觀、宏觀,波無處不在,這就是德布羅意物質波理論。後來的弦理論對此給予發揮,認為物質是虛幻的,粒子只是波的閉合弦,世界只有波(波和絃實際是一回事)。

3。幾個概念分析

物體有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慣性質量是由慣性運動引起,依附於慣性運動才能存在。引力質量由引力引起,沒有引力就沒有引力質量。重力就是引力,重力加速度就是引力加速度。

慣性質量等於引力質量。

從相對論我們得知,引力不存在,所以質量也不存在。質量只是我們為了表達方便的一個觀念產物。

能量=動量=力=重力=引力=質量

引力不存在,能量也不存在。能量也是我們為了表達方便的一個觀念產物。

E=mc說明:能量和質量都是假的,只剩下了光波,即場,而場就是精神。

這就從科學上說明:一切唯心。

4。從微觀分析

歷史上,光的波動說和微粒說對立了很久。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學說,把牛頓的微粒說與惠更斯的波動說在一個更高的基礎上統一了起來,確定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是自然界中存在辯證法的良好範例。光量子概念受量子力學的能量子觀念啟發,認為光量子是最小單元,不能再被分割,只能是整個地被吸收或釋放出來,對過去的微粒說進行了部分修正。也就是說,光量子並不是一個微粒,只是一段能量。

能量子觀念是量子力學的基礎。量子力學創造者普朗克在假說中設想:物質中具有振動著的帶電粒子,稱線性諧振子。由於諧振子帶電,所以能與周圍的電場交換能量。他提出諧振子在交換能量的過程中,吸收或發射的能量不是連續的,只能是一份一份地進行。這個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單元稱能量子。量子只是能量子的簡稱,量子的說法很不準確,容易被誤解為一個粒子。我認為,無論是能量子還是光量子,都是波的最小擷取段,隨著波一份一份地傳送,給人以粒子的感覺。

波粒二象性,波是主要的,粒子只是附著在波上的一個視覺暫留般的錯覺,顯微鏡裡觀察到的粒子影象應該也是這種情況。德布羅意將波粒二象性擴充套件到整個物質範圍,創造了物質波理論。其後,又有人提出了弦理論,認為宇宙是由一段一段的弦組成的,而沒有所謂的粒子。我認為弦的說法,不過是波的變種。如果把波粒二象性放大到宏觀,就是行星的螺旋運動,行星就是粒子,螺旋運動軌跡就是波。如果把宏觀放在超宏觀裡,就成為相對的微觀,那麼它就呈現出了一模一樣的波粒二象性。

實體就象粒子一樣,都是虛幻的,是感覺上的錯覺。物質是生命場與物質場相互作用某個波段的特殊反映。物質世界的本質是波,心也是波。

一切物質都是心的作用:聚之成形,散之為虛。

自性是世界背後的唯一實在。

第七節 彎曲空間的佛法含意

以一個生命為核心,他的生命場均勻地向四面八方發散,越遠越弱,直至消失。從核心向外發散任一半徑相等的點必然構成一個球面,無限臨近的無數個越來越大的球面構成一個球體。對於宇宙第一生命佛來說,他的生命場球體與他的小宇宙是重合的同一物。小宇宙中的眾生分別構成了不同層次的不同的世界,就是佛教裡說的三千大千世界,這些個世界無一例外也都是球體。

這些世界與小宇宙的關係大概是這樣的:以佛的境界的空間為基準,下一層空間為1,有M個世界;其中M1世界又向下一層空間2發展,有N個世界;其中N1世界又向下一層空間3發展,向下依此類推……在1空間M2世界又向下一層空間2發展,也有N’個世界,其中N’1世界又向下一層空間3發展,向下依此類推……由於下界世界的生命是上界世界掉下來的,所以上界一個世界一定包含下界若干個世界,下界若干個世界一定在上界一個世界的體系內,他們彼此是同一層空間的橫向關係。總體規律是,越下界生命執著心越多,場的頻率越急促,波長越短,空間越小,時間越快,世界單元數量越多。

我們的地球表面及衛星軌道即是一層彎曲空間,太陽系是更大的一層彎曲空間,銀河系是更更大的一層彎曲空間……這是向宏觀發展;原子是我們下一層彎曲空間,電子是更下一層彎曲空間……這是向微觀發展。

在我們這個小宇宙裡唯佛為大,他以他的同體大悲統領眾生,教化一方宇宙。眾生與佛雖然生命層級相差懸殊,但自性平等,本為一物,元無差別。他們自性的根都紮在大宇宙上,就是空的自性。所有眾生都有場的波動,低階眾生波頻快,高階眾生波頻慢。自性如果用場的波來描述,就是波的終極,是平直的。當然,他是空的,沒有描述。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偉大的哲學意義在於,它揭示了空間彎曲的本質,把物質、運動和時間、空間統一起來,從科學角度為形而上學一元論提供了支援和佐證。他的時空彎曲是從數學運算推匯出來的,而他使用的數學工具是研究球面的黎曼幾何,所以先天地一定帶來時空彎曲的結果。我們從前面所述中看到,由於場的作用,亦即心波的作用,任何一個世界都是球體,在球體的每一層球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從宏觀上看,走的都是球面的短程線,這就是時空彎曲的來源,於是科學的時空彎曲同佛法世界的場的球體結構吻合到了一起。

無論心波還是場,都是我們為了說明自效能動屬性起的虛假名詞,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一切都是執著心產生後自性的幻化。其實真正客觀存在的並不是物質世界,而是我們的執著心。由於其難於打破,故稱其為執著心,是執著不願放的固執之心。但終究執著心也是假的,它只是自性的錯誤認識。

附釋

1。歐幾里得幾何學:其創始人是公元前三世紀的古希臘偉大數學家歐幾里德。在他以前,古希臘人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幾何知識,並開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去證明一些幾何命題的結論。歐幾里德這位偉大的幾何建築師在前人準備的“木石磚瓦”材料的基礎上,天才般地按照邏輯系統把幾何命題整理起來,建成了一座巍峨的幾何大廈,完成了數學史上的光輝著作《幾何原本》。這本書的問世,標誌著歐氏幾何學的建立。這部科學著作是發行最廣而且使用時間最長的書。後又被譯成多種文字,共有二千多種版本。它的問世是整個數學發展史上意義極其深遠的大事,也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兩千多年來,這部著作在幾何教學中一直佔據著統治地位,至今其地位也沒有被動搖,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仍以它為基礎作為幾何教材。

2。黎曼幾何學:德國數學家(G。F。)B。黎曼在19世紀中期所提出的幾何學理論。1854年,他在格丁根大學發表的就職演說,題目是《論作為幾何學基礎的假設》,可以說是黎曼幾何學的發凡。從數學上講,他發展了空間的概念,首先認識到幾何學中所研究的物件是一種“多重廣延量”,其中的點可以用n個實數作為座標來描述,即現代的微分流形的原始形式,為用抽象空間描述自然現象打下了基礎。更進一步,他認為,通常所說的幾何學只是在當時已知測量範圍之內的幾何學,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或者是到更細層次的範圍裡面,空間是否還是歐幾里得的則是一個需要驗證的問題,需要靠物理學發展的結果來決定。

廣義相對論產生以來,黎曼幾何獲得了蓬勃的發展。半個多世紀以來,黎曼幾何的研究也已從局部發展到整體,產生了許多深刻的並在其他數學分支和現代物理學中有重要作用的結果。隨著60年代大範圍分析的發展,黎曼幾何和偏微分方程(特別是微分運算元的理論)、多複變函式論、代數拓撲學等學科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在現代物理中的規範場理論(又稱楊-米爾斯理論)中,黎曼幾何也成了一個有力的工具。

3。波粒二象性:是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這意味著經典的有關“粒子”與“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範圍內的物理行為的能力。愛因斯坦這樣描述這一現象:“好像有時我們必須用一套理論,有時候又必須用另一套理論來描述(這些粒子的行為),有時候又必須兩者都用。我們遇到了一類新的困難,這種困難迫使我們要藉助兩種互相矛盾的的觀點來描述現實,兩種觀點單獨是無法完全解釋光的現象的,但是合在一起便可以。”波粒二象性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人們開始意識到光波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假說,認為和光一樣,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據這一假說,電子也會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動現象,這被後來的電子衍射試驗所證實。

4。萬有引力定律:是解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引力的定律。該定律由艾薩克·牛頓在1687年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上發表。定律內容為任意兩個質點透過連心線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該引力的的大小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物體的化學本質或物理狀態以及中介物質無關。

5。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所進行的。量子力學是描寫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該理論形成於20世紀初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物質組成成分的認識。微觀世界裡,粒子不是檯球,而是嗡嗡跳躍的機率雲,它們不只存在一個位置,也不會從點A透過一條單一路徑到達點B。根據量子理論,粒子的行為常常像波,用於描述粒子行為的“波函式”預測一個粒子可能的特性,諸如它的位置和速度,而非確定的特性。物理學中有些怪異的概念,諸如糾纏和不確定性原理,就源於量子力學[1]。

6。相對論:是關於時空和引力的理論,主要由愛因斯坦創立,依其研究物件的不同可分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提出給物理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它們共同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相對論極大的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提出了“同時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時空”等全新的概念。不過近年來,人們對於物理理論的分類有了一種新的認識——以其理論是否是決定論的來劃分經典與非經典的物理學,即“非經典的=量子的”。在這個意義下,相對論仍然是一種經典的理論。

7。物質波(德布羅意波):是機率波,指空間中某點某時刻可能出現的機率其中機率的大小受波動規律的支配。比如一個電子,如果是自由電子,那麼它的波函式就是行波,就是說它有可能出現在空間中任何一點,每點機率相等。如果被束縛在氫原子裡,並且處於基態,那麼它出現在空間任何一點都有可能,但是在波爾半徑處機率最大。對於你自己也一樣,你也有可能出現在月球上,但是和你坐在電腦前的機率相比,是非常非常小的,以至於不可能看到這種情況。這些都是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非常有趣。也就是說,量子力學認為物質沒有確定的位置,它表現出的宏觀看起來的位置其實是對機率波函式的平均值,在不測量時,它出現在哪裡都有可能,一旦測量,就得到它的平均值和確定的位置。

機械波是週期性的振動在媒質內的傳播,電磁波是週期變化的電磁場的傳播.物質波既不是機械波,也不是電磁波.在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以後,人們曾經對它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解釋.到1926年,德國物理學家玻恩(1882~1970)提出了符合實驗事實的後來為大家公認的統計解釋:物質波在某一地方的強度跟在該處找到它所代表的粒子的機率成正比.按照玻恩的解釋,物質波乃是一種機率波.德布羅意波的統計解釋粒子在某處鄰近出現的機率與該處波的強度成正比。

8。弦論:是理論物理的一個分支學科。弦理論試圖解決一些量子力學與相對論不相容的問題。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包括有端點的“開弦”和圈狀的“閉弦”或閉合弦)。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能量與物質是可以轉化的,故弦理論並非證明物質不存在。弦論中的弦尺度非常小,操控它們性質的基本原理預言,存在著幾種尺度較大的薄膜狀物體,後者被簡稱為“膜”。

弦理論是一門理論物理學上的學說。理論裡的物理模型認為組成所有物質的最基本單位是一小段“能量絃線”,大至星際銀河,小至電子,質子,夸克一類的基本粒子都是由這佔有二維時空的“能量線”所組成。在弦理論中,基本物件不是佔據空間單獨一點的基本粒子,而是一維的弦。這些弦可以有端點,或者他們可以自己連線成一個閉合圈環。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論中支援一定的振盪模式,或者共振頻率,其波長準確地配合。

第六章 實踐論

王陽明講知行合一。透過閱讀前文,我們的認知已經在發生轉變,實際上心路的實踐同步開始,思想的變化即是一種實踐。但修煉是漫長的,必須要下一番工夫才行。修煉並不是無為,執著心是靠去的,不去不動。而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本書所講,對不對,管不管用,要做過才知道。

第一節 佛法修煉需要智慧

有人對修煉持排斥心理,是因為不瞭解修煉的真正涵義,而有許多關於迷信的先入為主的觀念。佛家叫修煉,儒家叫修身,常人叫道德修養,還包括養生因素。

修煉並不像人們通常以為的宗教是一種欺騙,那些只是騙子用來欺騙的東西,或者智慧不高的人誤傳的東西。拋開虛偽的成分,我們這裡只講核心有效的知識。修煉不僅對六道輪迴的未來發生正面作用,也對今生現世起到積極作用。如果無效,如果無益,這種修煉就是欺騙。我們要的是真正能提高的修煉,我們要的是今生即能感受到進步的修煉,我們要的是於身體和精神都有益處的修煉。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是說得到了道,是人生最美好、最幸福的事,即便早晨聞道,到晚上就面臨不得已的死亡也不會有遺憾了。人生寶貴,人身難得,來日並不方長,要努力,行動就趁現在。

修煉超出了語言文字所能正確表述的範圍。我們頻繁地使用執著心這個概念,頻繁地講去執著心,只是為了依據人類的語言習慣,方便於闡說和解釋,但是實修還不是這樣簡單的。執著心概念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從廣義上講,一切都是執著心,包括有所指的具體的執著和無所指的場的波動、紊亂和躁動;從狹義上講,只有具體有所指的才叫執著心,或者只涉及認識和心理層面的才叫執著心。

執著心是需要用心去的,不去它不減,有的要多次用心去,逐步消減它,這適用於執著心比較重的;有的只需認識到,明白了,即解了,就沒了,這適用於執著心比較淺的。一般來講,對於消業只能有一個態度,不怕,不擔心,相信它早晚會消完,不予干預。有的大業,有生之年很難消完,對此即便明天死,今天也要淡定,這就是不執著。

修煉有時不易辨別,確需智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由於人的執著慣性,稍不注意,去執著就有可能變成執著,而自己還不知道,越努力執著越重。本為修煉,反成自戕,到頭來還不如常人,追悔莫及。

在《楞嚴經》的最後部分,佛講了許多修煉歧途問題,提請修煉人注意。臺灣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也說過,學佛法修煉的人需要有大智慧,倘若智慧不到,很容易誤入歧途。

第二節 佛法修煉的原理

對於一般人來說,沒有實證修煉的體會,很多東西說了也不會明白。許多人由於其理解不足的原因,所講的佛法大多都是有意無意的欺騙。唯其如此,在長期的傳播中,不明所以的群眾逐漸對宗教產生了抵制情緒。科學昌明以來,沒有深究佛法的人更是拿起科學的武器反對他並不瞭解的佛法,於是人們對佛法的疏遠更加嚴重。

據聞,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和牛頓晚年,都信神,這是大智慧的人。

唯有智慧不足的人才敢毫無根據地指斥佛法為迷信。

其實佛法就是生命的科學,或是心靈的科學。

生命從自性層次到現實階段,經過了極其漫長的時間和數不清楚的過程與環節。自古以來許多著名哲學家的理論,為什麼表述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皆是因為不知道意識發展從上至下的過程,或單從形而上的角度議論自性,或單從現實角度議論現在,討論的環節存在缺失,表達的觀點存在缺陷。唯有黑格爾詳細論述了意識的歷史發展過程,但也僅限於在人類本次文明層面探討精神的發展和演化。

每一個人的意識體都極其複雜,包含了從上到下生命經歷中歷史發展的一切沉澱。孔子說“有不學而知”。是的,很多人都有天賦,天賦從何而來?就是從前生繼承過來的。

生死只是假象。生命從自性到現實階段,經歷過的時間超出了生死輪迴的範圍。

衣服髒了要洗,屋子亂了要收拾,心靈在漫長的時光中不可避免地積澱了塵垢,難道就不需要清理嗎?清理心靈的塵垢就是佛法修煉。這是多麼簡單明瞭的認識,何來迷信之有?

心靈的塵垢稱之為執著心。

生命從上掉下來的過程,是執著心不斷累積的過程,這是一個順的過程。

昇華生命、返本歸真的過程,是不斷清除執著心的過程,這是一個逆的過程。

執著既由心生,必由心去。

去掉執著心,便能逐漸返回生命原來的美好。

第三節 修煉的基本原則

一切唯心,

心即神通,

滅盡執著,

同體大悲。

“一切唯心”是對世界的根本認識。有人說佛教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東西,言外之意是說,並不是確定可依的科學,不值得學習。不錯,因為一切唯心,境由心生,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會變幻出什麼樣的存在和生活形態。人類持這樣的想法,人類就會有這樣的生存和生活形態。精神病患者持他那樣的想法,則有他那樣的生存和生活形態。從生活於幻境本質來看,並無孰高孰低;只能是說以人的標準,他是精神病。同理,在高階生命看來,人也類似精神病患者。佛法的目的就是教人去掉執著心,從心靈的幻象中解脫出來,擺脫執著心的束縛與業力的痛苦,返回自性的彼岸,重歸自由、高貴、無憂無慮、清淨無為的高層次的生命狀態。

“心即神通”著眼於自性的造作能力。世界由心建立,執著心由心而生,這是順的方向。同樣,還有逆的方向,心也能滅執著,這是修煉之所以可行的理論基礎。

“滅盡執著”是修煉的基本命題。倘無這一認知,則修煉茫如煙海,從何處走,從何處做,一切皆茫然若失。即便閱盡大藏經,亦有人懵懂矇昧,不知以何線索串貫所有。而滅盡執著為修煉者提供了操作手段,使修煉有了一個抓手。

“同體大悲”既是修煉最後要達到的理想目標,也是當前道德倫理的指導原則,從這一角度講,同體大悲即是修煉方法。

以上四句話將認識論、實踐論和方法論統一起來,體現了宇宙認識的徹底的一元論。

第四節 再談什麼是執著心

執著心並不是身體上堆積的物質,執著心只是自性的偏離和錯誤認識。那麼,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又感覺到執著心好像是一種東西呢?拿幾何學裡的平面和立方體做比方。平面沒有厚度,因為它僅僅是一個觀念,所以它也沒有很薄的說法。可是當無數個平面摞起來,它們就構成了立方體。當然,立方體也僅僅是一個觀念,可是在人們眼裡它已經成為了物質實體。執著心只有一個的時候,它就好像是一個觀念中的平面;當執著心累積很多的時候,它就很像一個物質實體了。從這裡更能看出一切唯心和物質是虛幻的本質。

從另外角度看,每多一條執著心,都會使生命場頻率加快一些,使生命場紊亂、變形加重一些。隨著執著心增多,生命場頻率不斷向急促發展,最終導致此生結束後,向低層場頻振動更快的空間轉生,這是場頻耦合使然,也就是人們平時常說的同類相吸。

第五節 修煉需要避免的幾種錯誤

修煉沒有妙招和秘法,修煉不能向外求,修煉不依附他人,修煉就是修自心。一般來說,修煉要避免如下幾個錯誤方向,包括但不限於:

一是服食藥物。西方的機械唯物主義觀決定了他們的思路總是在這一個方向上發展,比如美國電影《超體》很形象的說明了這個問題。中國道家的丹藥派也循這條路前進,個別能透過服食藥餌起到一點長生益壽的效用;還有一些練武的使用藥物配合,提高功力,但是這些都達不到修道的境界。

二是動作。比如中國自古有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等導引動作,確有一些健身和醫療效果,但效果有限。有的人以為會有一些神秘的練法,能夠讓人修煉上去,這絕無可能,根本沒必要去追求這些東西。

三是經脈。有人誤以為有什麼特殊的妙招,如何運經行氣,怎麼走,怎麼守,可以長功,成神;絕無此事,相反這樣做倒容易致病。

四是採集日月精華等。找一處所謂地場好的地方,然後吸食天地精華或者什麼東西的精華,這到底有沒有用我不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絕不是大道。

五是依附咒語、符籙等。以為弄出個什麼神秘的咒語之類,每天唸叨就能長功,即便有也是小道,絕不是大道。

六是依附他人。相信某個人或某個神,以為只要聽他的話,他就可以把你拿上去,給你加持功力,讓你本領大增,沒有這樣的事。相信別人就容易為他人擺佈,就容易被騙子操縱。即便你相信真佛幫你提高也不行,佛只是給你講法,對佛只是敬;修不修,提高多少,還得靠自己。

第六節 人類生命的三重結構

我所說的三重結構並不是生理上的,也不是精神狀態上的,原諒我找不到恰當的名詞,我不得已使用了本標題的說法,姑且用之,只述其意。

第一層是思想認識。要改變思想認識很容易,透過學習就可以接受和改變自己。要改變思想認識也很難,因為你很可能遇不到法,碰不到這樣的機緣,沒有法就無法修。處在很低層次的你,依靠自己去悟法,不是絕無可能,而是極難、極難。要改變思想認識還有一個困難,就是東西已經送到眼前了,不看,或者看了,不接受。如果思想認識排斥佛法,那麼就不會有修煉,不可能有後續的一切。

第二層是執著心。只要體察和找自己,總能發現執著心。執著心介於思想認識和業力之間,比認識要頑固,比業力要鬆軟,主要限定於認識和心理範圍,只要意識到,可以從心上直接去。去沒有方法,只要想就行。執著心既由心生,必由心去。比較重的執著心,要全去掉需要一些時間,但無論怎樣,都能去掉。只是有的執著心在去的過程中有假象的阻力,會動搖信心,會誤以為方法錯誤,有些人可能就放棄了。必須要堅信方法正確,持之以恆,然後某日忽然春暖花開,你開心地發現,問題都過去了。

第三層是業力。思想是心,執著心是心,業力是執著心的累積,所以三者都是心,這完全符合一切唯心觀。執著心沉澱、固化,到業力這一步,自心就很難操縱它了,它開始外化到肉體上,成為疾病。所以承受痛苦是消業不得不接受的選擇,因為這是以前的執著心形成的,你現在的執著心肯定已經去了或將要去掉,業力早晚都會消完。此外,體力勞作能消掉一部分業力,體育鍛煉是主動消掉一部分業力的有效方式。如果業力很大,在有生之年消不完,那麼死亡的時候,很多的業力會隨軀體一併消掉。當然,對此沒必要悲哀,修煉能否一生成就,還要看個人的根基。

第七節 佛法是使人類擺脫苦難的唯一方法

佛說人有四苦:生老病死。當初,釋迦牟尼做王子的時候,就是看到老人、病人等人生苦相,才出家修行,力圖找到解脫痛苦之法。

宇宙是分層次的,每一層空間都因頻率不同而呈現為不同的空間,這些空間彼此沒有物理介面,彼此互不干涉。生命要想超越空間,只能改變自身的頻率。心場即生命場,改變心性就能改變生命場頻率。

提高心性的方法就是去執著心。

生命從上到下,經歷層層空間掉落下來,如果說第一層自性狀態的頻率是一條直線,那麼越往下空間場的頻率則會變成頻率越來越高的曲線,即意味著不同空間越往下時間變得越快。

到人這個層次,生命場頻率已經很短促了,相應的人的業力也變得很重。

執著心的累積就是業力。

人此生仍然不斷累積業力。業力不一定是做壞事產生的,不要誤解這個概念。業力分為兩種:一種是做壞事產生的惡報;另外一種,就是我們常說的執著心產生的業力。人的憂慮、追逐、忙碌和情感的糾纏等都有可能加重執著心,使人生命場頻率加快,這就是業力增大的原因。

或者換一種說法。執著心是一種偏頗之力,它使生命場變形。執著心越多,生命場變形越嚴重。這種變形就是業力。

業力障礙了生命本來的功能,所以人的生理機能逐漸下降,變得腿腳無力、容顏蒼老。到生命不堪業力之重的時候,也就是生命場頻率到了與鄰近空間場頻率相同的時候,受到其他空間場同頻相吸作用,只能透過死亡結束本空間的存在,重新投胎或移換到另外一個空間繼續生命旅程。所以,生命就會不斷地經歷生老病死。

不僅死是苦,生也一樣。生死既是一對矛盾的概念,也是同一種事態的兩種稱呼,即是同質的,在這邊叫死亡,在那邊叫誕生。《金剛經》和《圓覺經》都講,不要著“壽者相”或“壽命相”,即是說不要執著於生死。

自性本無生死,所以也談不上永生。生命分階段生死,不同層次生命,壽命或長或短,均視心性而定。現代人類七八十歲即為老,而對壽命幾萬歲乃至十幾萬歲或更悠遠的生命來說,此微不足道的年限又怎能稱為老呢?

人要想脫離生死,擺脫痛苦,就必須像《心經》說的,做到“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如何空掉五蘊?方法就是去掉一切執著心。

第八節 如何對待生活中令你厭惡或傷害你的人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令你討厭的人,你越煩他(她),他們越揮之不去,總是有意無意地在你的左右糾纏,不斷地給你施加煩惱。當然,還有一些人會給予你更嚴重的傷害。你可能對他(她)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內心被煩惱和悽苦填滿。

有一種理論,認為這是你過去造的業,你只要忍受痛苦,謙卑償還,當酬償完了業債後,那個人就不再糾纏和傷害你了。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我想往更深處探究原因。

在之前的章節裡我們曾經討論過,你周圍的一切都是你的世界,都是你執著心的產物。包括那些活生生的人,他們也在你的世界中,他們也都是你的執著心的產物,或者是你的執著心的影子。換言之,你的世界中的一切,無論是物、人或事以及緣,都是你心性中物,是你的執著心幻化出來的,它們就像你的執著心在鏡子中的反射。它讓你看到自己的執著,只不過它的形象表現得無比豐富、變化多端和不可思議。

當然,那些生命也有各自的自己的世界,但這與你沒有任何關係。一切與你發生關係和聯絡的,都是你的世界。因為從自性層面考量,本來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眾生皆是一體;從自我修煉考量,一切都是你的執著心。

持此思想和認識,不要憎惡和責怪他(她),而要以此為契機,積極尋找、發現、滅掉自己的執著。隨你執著之減少,他(她)必將逐步改善,終有一天與你的關係走向和諧,其本質是相關的執著滅盡。

這種實踐起於同體大悲的道德認同,終於同體大悲的生命本質。如是過程,在常人看是處理好了人際關係,在修煉看是消滅了執著心。

去掉執著心,一切都將變得美好,包括俊美、智慧、健康、富貴、風度、魅力,當然也包括人際關係的和諧及受人尊重與敬仰。這並不是夢想與自我安慰,而是自我心性的自我變現。

第九節 實修舉例

大道修煉,無時不可,無處不可,只要有心,一切皆可修煉。

1。達觀的看待人生。對於生活、工作、事業、人生的目標和應盡的事務要有正確的觀念,把握好必要分寸,不可不為,不可極端,遵循做而不執原則。

2。要讀好書。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活到老,學到老,人必須學習;常讀書,讀好書。無用的書很多,壞書也不少。讀書一定要讀正能量的、經典的、講道德和真理的書。所謂開卷有益,不惟鍛鍊智力,使老年不得痴呆症,亦可啟悟智慧,助力悟道。

3。放緩生活節奏。做什麼都不要著急,急是一種執著心。如果你發現自己急,那就要冷靜,有意讓自己緩緩,主動去掉急。要讓生活節奏緩慢下來,不要忙忙碌碌地幹這幹那,有些不必要的事情能減就減掉。事情、工作要有分寸,不能因為要改善生活,而去忙碌、追求,結果卻使生活變得更累、更不開心,違背了享受美好生活的初心。

4。加強定力。忐忑、躁動、惶恐、焦慮、不安等等,統稱為波動,都屬於執著心,只要有,要時時刻刻清理,絕不姑息。遇事要鎮定,不慌,要克服恐懼。有些事情暫時不知道如何處理,可以放一放,給自己一個調整和思考的時間。在外界的干擾下,要有耐心觀察,穩住心神,不要一有風吹草動就隨之而去。

5。專一不亂。不管做什麼,都要專一,能做到專一,就是修煉。當你做這件事而心牽掛別的事情的時候,你要想清楚,當下到底要做哪件。如果決定了做這件,就一定要摒除所有其他干擾,清除所有心理糾纏,把心放在手頭的事情上,這就是專一的修煉方法。

6。妥善處理人之間的矛盾。別人說話不小心刺激你了,或無意中傷害你了,或有意侵犯你,攻擊你,這時候你要理智控制自己,要做到忍。不能衝動,不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忍,不是執著心不去的強忍;這種忍撐不過太久,或者忍不住終致暴發,或者不良情緒積聚成病。要去掉生氣和仇恨背後的執著,執著滅盡,自然虛懷若谷,內心坦蕩。這樣表面上看似忍,實則根本沒有忍,只是心無掛懷。

7。對寒暑冷熱的認識。冷熱是假象,它是過去的許多執著心綜合作用的結果。它本身並不是一個執著心,它只是一個結果。神沒有冷熱之苦,並不是他有神通,而是他沒有了冷熱能發生的執著心。常人怕熱畏冷,酷暑天貓在屋裡乘涼,嚴冬不願離開溫暖的被窩。比如室外體育鍛煉,太熱或太冷的時候,往往屈服於自然的威壓,自我姑息地偷懶。這時候要管住自己,首先在意志中不怕,堅持到外邊去鍛鍊,從心理上克服和戰勝它,這樣就可以消去許多東西。長期以往,就不再怕熱怕冷,耐熱抗寒能力增強。

8。思維程式。我們仔細體會自己的心理過程會發現,由於長期的執著心,它會形成一種自動程式潛藏於生命深處,每每暗中運轉,不聽我們意識的指揮。這種心理狀態與電腦程式幾乎一模一樣,所以我把它叫做思維程式。比如晚上失眠,腦袋會無休無止的在那想事,不讓它想,它根本不聽你的。又比如,男人走在馬路上,看到美女禁不住瞅兩眼,這種下意識就是思維程式的作用。這已經形成為異己力量,成為一種非我的存在。思維程式是一種心理現象,只要能悟到,可以從自己心中直接清除。

9。坐禪。又叫靜坐、打坐,也有叫禪修或思維修的。一般是盤腿坐,至於是散盤、單盤還是雙盤,包括手怎麼放,有的功法有嚴格要求,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事關重大,暗含玄機。我以為這些外形的東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時的心理活動。靜坐並不是傻傻的呆坐,開始就求入定也不可能做到。靜坐的時候要觀察自己,如果煩躁要去煩躁,如果鬧心要去鬧心,如果有什麼問題糾結不清,那就要想明白,去掉它,這是靜坐的真義。如果內心平靜無波瀾,又無所事事,靜坐就是一種消摩時間的方法,或者是休息的方法。但靜坐肯定不是睡覺,不能徒有其形,坐著睡著。菩薩在她那個境界,每天也要禪定的,這是她調整生命的方法,只是她定得很深,我們一般修煉的人做不到。生活充滿艱辛,令人疲憊,每天禪坐一段時間,對身心的恢復很有好處。至於說修煉的功夫,主要還在日常的實修中。隨著修煉層次的提高,打坐時的定力自然加深。

10。站樁。站樁與坐禪都是一回事,只是姿式的不同。有的說腳這麼擺,手這麼放,不同功法要求很多,但我以為都是形式不同,其本質就是靜心、安定,在站樁的時候清除內心煩亂,清除躁動不安,清除雜念,吃苦消業。凡事抓住本質就好,不要太在意形式。

11。經行。這是佛教用語,我們俗話就是散步,但可是清空心理的,把自己放鬆,不要有雜念。如果有什麼執著蹦出來,要立即消滅。

12。手印。去執著心不可太用心,使用語言在心中強調有的時候也是負擔,那麼只有意又覺得不夠強,就可以藉助手勢予以強化。宗教的手印很多,我想其來源概出自此,只是整理、規範了。其實,什麼動作都行,無非是加強己意。

13。加強體育鍛煉。有許多業力已經積重難返、固著難去,可是我們又不願意坐以待斃,那麼體育鍛煉就是主動消業的積極手段。為什麼常人講體育鍛煉能健身?就是因為它可以消業。過去有人講修煉,說既要修也要煉,有的師傅在教徒弟之前先叫他幹活。我理解,這個煉不單是指特定的功法,也包括練武術、幹活,這些都隸屬於體育鍛煉的範疇,是主動消業的方法。比如跑步,當我們感到身體沉、很累的時候,我們鼓勵自己堅持下去,再多跑一會,再多跑一會,這就是消業。跑步的時候,我們要儘可能清空頭腦,不要有雜念,在心理上去掉急躁。跑步提高有一個過程,其中心態調整要重於身體調整。當心態調整到如散步時一樣閒適,則跑步就會變得輕鬆起來。當能跑得遠而身體不累,就說明消業取得了大成績。

14。太極拳。太極拳是武術裡的內家拳,動作柔軟緩慢,受到廣大健身愛好者的喜歡,尤其是受到老年人的喜愛。當一個人修煉初期,處於心浮氣躁的階段,靜坐幾乎不可能,太極拳的緩慢是一個很成功的磨性方法。他要有主動的借太極拳降躁去紊的心態,於打拳時磨練自己。

15。瑜伽。瑜伽與太極拳不同,它不是連續的運動,它由一系列靜止姿式組成,每一個姿式保持的時間不要求太長,這就使心性還不夠穩定者易於操作,也能夠在其中降躁去紊。

16。減少不必要的應酬。中國人已經超出了喜歡應酬的範圍,而掉入太在乎應酬的極端了,其中包含著維護人際關係,為事業開路,為生活尋求保障的私心和不安。當然這裡有純真的友誼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關愛,但是過分的應酬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於正事無補。

17。不殺生。人的善惡有報,很類似物理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罵人、打人、侵犯別人利益,尚且要遭到報復,何況殺生害命?有人說:他已經死了,如何報復我?生命是永恆的,他只是肉體死了,靈魂還要轉世。在未轉世之前,那個遊蕩的靈魂能看到你,他不會放過你。如果轉世,再與你相遇,他會想方設法與你為敵。以釣魚為運動和娛樂的人,我奉勸還是放棄這種行為吧。

18。戒菸限酒。抽菸、喝酒都是執著,這種慾望於人無益,戒掉最好。但是偶爾喝酒,小呷怡情,只要不沉溺,對自己修煉要求不嚴格的人,暫時為之,亦不算錯。

19。不貪吃貪喝。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很餓或非常疲憊的時候,遇到可口的飯菜,放食物入口才一咀嚼,立刻就感覺到精神倍增,渾身被填充了能量。而這時候食物根本沒有到腸胃,更談不上消化吸收為身體所用,那麼這種感覺從何而來?來自於對食物執著心的滿足。有的時候我們吃東西很香,可是當你返觀內照,問一下自己,這“香”是什麼,我們立刻就會覺得味同嚼蠟,香味不再。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吃食物,而是在滿足對食物美味的執著。現在有一大批人,業餘時間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基本上是匯聚朋友大吃大喝,滿足口腹之慾。貪吃貪喝,是非常嚴重的執著心。

20。不貪戀情色。現代社會,有一些人,無論男女,情色之心非常重。情人、混亂男女關係,已經超出了人類允許的極限。他們自己說:這是我們志願的,以為沒有強迫就不是違法亂紀。也許真的不受法律管轄,並且所謂道德指責也是空洞無力,但是對生命最嚴重的傷害是執著心的加重。這種執著牽扯人性,使生命場紊亂、變形,造業甚大。常人出於養生目的都不可做的事情,修煉人就更不能做了。

第七章 餘論

是客觀存在還是一切唯心:解決實際問題的兩次體會

父親去世許多年了,可是仍然時時入我夢中。

我認為那個生命尚未投胎轉世,他本身痛苦,以夢境方式回來,對生者也是騷擾。我想要助他轉世,但修行有限,實不知如何幫助他。有一天忽然動一念:既然一切唯心,我動一善念助他,是否可行?

此心一發出,便陸續做夢:管他,給他安置。

自此之後,他更頻繁地在夢中找我;甚至白天在林中散步的時候,也常覺得有異樣的東西在身後尾隨,令我頭皮發麻,不堪其苦。

於是我直接發念:我沒有能力管他,請他離開。

但是請神容易送神難,不能奏效。

我多次沉思,終於認識到:那個生命未必如我所想,一切都是我的執著心生成的。與其說外部有魔,不如說是我的心魔製造了這一切。於是我清除自己此類執著,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他消失了。

公園挨著我家小區,柵欄有一個小門直通。公園景色宜人,當步行的時候,我很喜歡穿行公園回家,這讓我心情愉悅。

公園與小門交界處隆起一座小山,樹木蓊鬱。當天黑經過這片區域時,我總覺得陰森詭異,頭皮發麻。開始我以為這是因為膽量不夠,但是幾次壯膽前行,依然不能解決問題。於是我推測,夜晚林中另外空間藏著其他生命,由於它們的存在,我的第六感感覺到了,所以我會莫名其妙地害怕。

這之後,天黑的時候,我會有意規避從這裡走。可是畢竟從這裡走路近方便,所以有的時候還要強行從這裡透過。

於是我又仔細研究我害怕的原因,終於得出一個正確結論:客觀並不真實,林中有沒有其他異類生命完全取決於我的執著心。當我有這樣的心的時候,林中便有了那種東西,於是我感覺到了,於是引起了我的恐懼。當我心中沒有那些心的時候,林中也便沒有了那種東西,於是我在夜晚走這裡就不會害怕。

這樣認識之後,我便開始清除相關的執著心。

黑夜的樹林照舊陰森可怖,恐懼仍然一陣一陣襲來,有時彷彿後背跟著什麼異樣的東西,令我頭皮發緊。但是我堅定自己,去掉這些心,去掉,再去。

漸漸的,恐怖的感覺沒有了,林中也似乎出現了光亮。

再進一步推廣我的認識:有那樣的心便有了地獄和鬼域;雖然是心理的,但在那個世界,你的感受一切都是客觀的。清除那些心獲得清淨,便有了天堂和上界。

正像我在《楞嚴經:修道有成的時候世界的區域性會出現崩塌現象》文中所說的:

如果你心性淡泊,你就會擁有和平、寧靜的世界;如果你心地善良,你就會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如果你心性清淨,你就會擁有聖潔的自然環境;如果你心胸寬廣,你就會擁有廣闊的天地和生活空間。你所遇到的一切美好,都是你心性美好的必然反映;你所遇到的一切問題,都是你自己的心性問題,並不是別人的問題。遇到矛盾向內找,去掉自己的執著心,所謂外界的問題就都會迎刃而解。

這篇文章在百家號上發表後,引起了廣泛關注,點選量很高,充分說明了文中對世界的認知吸引了許多人。

兩次的實踐證明,佛法是正確的。所謂世界的客觀性並不具有真實性,一切皆是自心生成;在心理或另外空間絕對體現了一切唯心的規律。

事實再次支援了我關於修煉就是去執著心的命題。

理解佛法需要智慧,也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法的普及是有困難的,因為理解高深的佛法需要智慧。

六祖惠能到蘄州黃梅縣東禪寺向五祖弘忍求法,做苦力八個余月。一日,弘忍吩咐弟子們寫出修行體會和認識,先是神秀做了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不識字,聽到這個偈子後,依此句式重出新意,也做一偈,求人書寫在寺院壁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傳法衣予惠能,認定惠能為禪宗六祖。數年後,惠能大揚佛法,宣講自性即佛,掀起了中國佛教的革命,開闢了中國人修佛的新面貌。

那麼惠能的認識究竟高在什麼地方呢?

佛法真理是永恆不變的。《圓覺經》最後說:“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無論是誰講佛法,只要是真通佛理,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但是不同人的語言表達形式不同。比如惠能的《壇經》,講法的敘述方式與古佛經就有很大區別。那麼用現代語言講佛法,為了便於人們理解,不僅可以採用新的敘述方式,也可以引入新的表達概念。

在我的佛法語境系統裡,我認為修煉就是去執著心。而且我認為修煉大體存在三個階段:第一是做好人階段,第二是去執著心階段,第三是明心見性階段。

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明白的,大家如有興趣,可以參看拙著《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

修煉有兩大實踐行為,一是去執著心,二是消業。

我們所熟知的物理學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與佛法修煉實踐有著準確對應關係。執著心對應著作用力,消業對應著反作用力。

執著心是一個偏頗之力,由於它的存在,使生命場出現變形,就好像一個外力使彈簧發生拉伸或壓縮。彈簧變形被撤除外力後,它會有一個自動復原的趨勢;生命場變形後也會有一個這樣的回覆的本能。生命場變形回覆伴隨著痛苦,這個過程就是消業。

去執著心需要施加一個力,而消業的過程不能被幹預,要任其自我恢復,是執著的自我釋放。

神秀的偈子“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是一個去執著心的過程。這個偈子也是對佛法修煉的深刻認識,能夠指導修煉。但是神秀的認識較比惠能為低,對應著我的修煉的第二個階段。

在一定時期之內,去執著心是非常有效的修煉方法,但是隨著修煉的深入,有些問題就會暴露出來。比如去執著心需要施加一個力,而這個力本身就是執著心,如果把控不好,走極端,會帶來副作用。再者,執著心的認識在佛法上是不徹底的,“本來無一物”,如果你認為有,那就等於肯定了執著心的存在,那麼這個執著心就不好去,容易出現惡迴圈。第三,有時不太好區分執著與消業,弄不好就容易出現給消業施加一個力的錯誤。到此階段,認識必須繼續提高,修煉進入第三階段。

惠能的偈子揭示的正是第三個階段的修煉道理。

這個階段,“明心見性”,你看到了執著和消業,你無須區分它們,也不須施加力,你把它們都當作執著的釋放,即生命場變形之後的本能回覆。你清醒的明白,而什麼都不做,這是最高的修煉方法。

惠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看起來只是一個認識,但認識論和實踐論是統一的。認識不僅是一種思想,本身即是一種心理層面的實踐行為,所以它也是一種修法。

理解到這一層不僅需要智慧,也需要實踐自證的過程。

宇宙結構及與心性的關係:談佛法修煉的生命科學本質

宇宙並不僅是我們這一層空間的無限擴張;宇宙包括縱向的許多層次,也包括橫向的無限空間。

宇宙的本質是場,不同層次的空間具有自己不同的頻率。總體來說,越下層空間頻率越急促,時間越快;越上層空間頻率越緩慢,時間越悠遠。這些空間沒有物理介面,相互重疊也不會相互妨礙。想要進入別的空間,只有調節頻率,達到同頻共振才可以進入。

生命也有場,精神即是場,心場與宇宙之場是同一本質。修煉心性即能調節頻率,可以進入另外空間。

與不同空間相對應,不同層級的生命,因頻率不同,而顯出從上到下不同層次的區別。高階生命能量大、壽命長、智慧高、福德多。隨生命場頻率向急促變化,生命層次越來越低,生命逐漸變得能力小、壽命短、智慧低、福德少。

佛法修煉就是生命科學,透過修煉心性調節生命場頻率,使生命昇華,進入高層空間。

決定生命場頻率的關鍵因素是執著心。

執著心多,則生命場頻率快,這樣的人往往表現為躁動不安、智慧低、福德小、定力弱、能力差,相應的還會伴隨體質羸弱、容顏醜陋、性格缺陷等一系列問題。

相反,執著心少的人,則生命場頻率慢,表現往往是福德大、容顏好、智慧高,呈現出更加迷人的風度和魅力。

執著心的累積、沉澱就是業力。業力增多後,不僅使人命運趨惡,身體生病,也是造成生命衰老和死亡的根本原因。

所以,佛法修煉並不是與人遙不相及的事情,而是與眾生息息相關的一件大事。

人們極其虔誠地相信醫院能治病和救命,身體出現一點問題就片刻都不想等待地找醫生,對生命有根本影響的佛法卻漠不關心,甚至很多人還指斥佛法為迷信,這確實是天大的笑話。

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人類業力變大、智慧降低後,不能正確認識真理所致。

智慧與聰明這兩個詞的內涵不同。現在的大部分人變得越來越聰明,內心複雜,心機深,可是智慧反倒不夠了。大智若愚,在當今社會上可能被稱為傻。

人類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為了追求經濟發展,享受更大的物質利益。人生最大的事情是對精神的追求,解決生死問題,把握生命規律。

其實,生命真正把福德修出來後,生活自然享有富貴,物質需求自然隨欲而得。當生命自身福德不夠的時候,你無論怎麼對他好,他的生活水平都不可能提高一絲半毫,因為這受到他們自己的心性水平的制約。

就好比水杯,你有許多水可以給它注入,但是它很快就滿而溢,你無論怎麼加註,它也不可能多存一點。這就是心性的容量。

世界上有一些貧窮集中的地區,由於民族文化和習性對心理的共同塑造,那些人的心性普遍很低,這連帶的使他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也變得惡劣,少雨缺水,自然產出不足,人們生活貧困。對於這些人,你無論採取怎樣的援助措施都不可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因為他們的命運是由他們自身的心性水平決定的。

教育改變命運的說法很有道理。

但是如果因為自身心性原因註定窮困,他們很可能沒有經濟能力接受教育;他們的業力也導致了那片地區基礎設施差,經常爆發戰亂,從而使教育的推進變成不可能;即便有條件接受了教育,也由於那些人的劣根性,使他們不好好學習,打仗鬥毆,惹是生非,使人生面貌難於改觀。

佛法難聞,天道難測,上邊這些話即便有些人看到了也不會相信。

人們一如既往地忙碌著,皆是因為執著心的驅使。

那些執著心不去,你叫他停下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佛法修煉需滅情,這是在家修行人的一大難關

情是人生的一大執著心。

情包括感情、情緒和情慾。

情來自於愛和恨。常人說“敢愛敢恨”,又說“愛憎分明”。

愛和恨來自於外界對自我的順逆。順我則愛,逆我則恨。

自我則是所有情的最後之根。佛教說“無我”。因為自性本空,自我觀念的產生是最初的執著心,是所有執著之母。

情是人生最大痛苦根源之一。

人有感情需求,需要被愛。可是愛是由前世的善緣得來的,當沒有此緣或暫時無緣,人的孤獨之苦又沒有人訴說,這種感情之苦,是很多人都體會過的。

執著的特點是,渴望得到滿足,不滿足發作起來,就會痛苦,得到了滿足就感到幸福。人追求幸福,其實就是為了滿足自身執著的需要。當人說要給予別人愛,給予別人幸福的時候,實際正是自己渴望得到愛的滿足。

怨憎會、愛別離。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當親愛的人因死亡而兩世相隔的時候,那種情的苦撕心裂肺、痛斷肝腸。

蘇軾悼亡詞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文學之所以被人類需要,乃是因為人類需要感情的慰藉。即便現實中得不到,在精神中想象一下也能給予心靈以安慰。

人生都渴望得到知心愛人,除了男女情慾的需求外,更多的是為了撫慰孤寂的靈魂。

人生而孤獨,誰能以智慧之劍斬斷感情之殤?

現在以新的視角看《七仙女》的故事,我們知道七仙女的確是犯了天條,王母娘娘的確是為她好。七仙女為了愛情下凡間與董永生活,人間再長也不過百年,而在天上看來只不過是短暫的瞬間。七仙女滿足了情慾,下一世就不可能迴天上做神仙了,再轉生後也不見得還能遇見董永。那個時候,天上的親人不過剛剛經過了一段很短的時間,而七仙女將不復存在,他們親眼目睹整個過程,這難道不可悲嗎?

也許有人會問:沒有了情,人會不會變成木頭人?當然不會。到那時,他有慈悲、有智慧,是更加聖潔、偉大的生命。

修煉就是去執著心,情作為執著心之一是必須去掉的,可是又會有誰主動去掉自己的情呢?那情彷彿是心上的肉,又有誰願意剜掉心頭肉呢?

從這一點上看,修煉很難。

在人類社會常人堆裡要去掉情,更加困難。

所以我們明白了,為什麼遠古的修煉要出家,因為那樣更容易擺脫情的糾纏。

所以我們似乎也懂得了,為什麼有些人會本能地抵制佛法,因為他不願意自己的親人放下對自己的情。

悠悠萬世,幾人不迷?

佛法是生命科學,運用生命科學規律制約色慾

為什麼類比是正確的推理方法?因為生命及世界都是心法建立的,邏輯規律是心法的規律,邏輯規律是世界一切規律背後的根本規律,所以此類有此理,彼類必有此理,這就是類比定律。把類比推理的正確性稱為定律,這是我首次提出來的。

人的某些執著心同電腦程式極其相似,我把它叫做思維程式。

電腦如果只有一個硬體不能成其為電腦,必須建立程式才能實現其功能。毫無疑問,程式是唯心的,它的一切,科學慣常稱之為資訊,但究其本質,與人的思維、思想、觀念等如出一轍。在基本程式輸入之前的空的狀態,就是自性的狀態。隨著電腦的升級進化,程式不斷變得複雜,這非常像人類執著心的累積和疊加。電腦程式越來越複雜,被稱為電腦的升級;而人的執著心越來越多,卻是生命的墮落。程式是一通電就可以自動執行的東西,人的執著心也是這樣,一遇到某些外部刺激,它就會自動發生作用。

比如色慾之心。當你看到美女或思想中想到有關的東西,你色慾的執著就會發動起來,於是你就希望得到滿足。如果得不到滿足且欲心很強烈,你就會表現煩躁,特別希望尋求發洩。這時候,能否抑制住,既取決於理性的強弱,也取決於執著心的強弱。

這種執著心的構成本質是與色慾相關的思想、觀念以及實踐的記憶與習慣的積累。一切唯心的東西,在另外空間都可以有它的被直接看見的因素,按照物質的定義,也可以稱其為某種形態的物質。

一個人,如果在生命中帶著很強的這類物質,他的色慾執著必定非常強盛,這一點完全可以從他的品行、眼神、面相上看出來。如果要清除欲心或減弱欲心,就必須去掉或減少這些物質。

有的人採取其他方法舒解,以便轉移注意力,或者強行忍耐,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心理上主動清除這些物質及相關思想是唯一的有效辦法。

執著心既自心生,必自心滅。意識到了,只要想,就可以滅掉。

但是有人會說,“如果沒有了欲心,我不成和尚了,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的確,人活著是需要一點樂趣的。人生面臨各種痛苦和壓力,除非有大毅力者,誰能承受無邊的苦痛而仍然堅持自律?普通人、一般根基的人實難做到。

但是,清除色慾執著不可能短時間就奏效,即便長期嚴以律己,也不一定能把色慾執著徹底清除乾淨,所以,這一類人大可不必擔心。作為一個品行端莊的正常人,色慾之心過強當然不足取,適當地清理,保持一個正常水平,符合人類社會文化需要;而對於一個想要成為神的人,自應另當別論,需要進一步清理。不過我們也知道,六慾天多少也帶有一點慾望,即便這些層次也沒有說把色慾之心全部清除殆盡。只有那些立志存高遠的人,才需“宜將剩勇追窮寇”,不遺餘力,徹底清除之。

道德自律,是儒家幾千年的倫理要求。宋明理學講究“存天理,滅人慾”,也非常有道理。道德要求背後都貫穿著事關生命的本質規律,並非是先賢聖哲純口頭的說教。讀書要讀聖賢書,有什麼思想,就有什麼樣的人生面貌。

試論夫妻之緣及在去執著心中層層回覆往昔生命的光輝

我發現,執著心是生命的產生、宇宙的形成、背後的能量、社會的推動力以及人的緣、事等等一切背後的根源力量。

一切唯心,從廣義上講,任何一次動心,我都稱其為執著心。從狹義上講,只有對當前影響不好的、我們亟須去掉的心才稱為執著心。修煉就是去掉執著心,但並不是要去掉所有執著心。修到一定程度,達到一個節點,要回向,就不再向空裡去了。否則,連生命的特徵都消失了,修煉的意義又寄託在何處?

去執著心是在一定範圍內,使生命昇華,使自己提高的方法。

今天,我就試著分析夫妻的緣以及背後與執著心的關係。

常言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夫妻能相親相愛、在一起生活,一定是以很深厚的善緣為前提。在前世或幾個前世,他對她好,她心懷感恩之心,到這一世倆人相遇,彼此心靈深處埋藏的好感就生髮出來,於是倆人相戀、相愛。

我發現,緣背後的本質仍然是執著心,就是那種感恩之心、喜愛之心、欽慕之心、渴仰之心。

執著心生成之後埋藏到生命深處,彷彿電腦磁碟的資料儲存。電腦資料的本質是1和0的數值組合變化;而執著心是紊亂和波動,這完全像電磁波攜帶資訊。

夫妻一定是水平相當,心性相近的。

看一個男人是否優秀,看他的妻子就足以窺斑見豹。如果他的妻子有內涵、有深度,那麼這個男人也一定具有較高的素養。如果這個女人膚淺,那麼這個男人也不會有什麼內蘊和才華。我們這裡所說的夫妻是指現代來說,如果在古代,男女社會地位懸殊,男人三妻四妾,不存在這個問題,那女的只是男人的附屬品。

夫妻也有這種情況:若干年後,其中一方進步巨大,另一方卻止步不前,倆個人的層次出現懸殊的差距,於是婚姻破裂成為必然。表面上,人們都願意指責那拋棄的一方一登榮華就拋棄糟糠,視為不道德,這樣的例子我們也不需要舉了,涉及的名人比比皆是;實質上,卻是兩個人的層次拉開,生命場已經不在同一個空間維度,二人又如何能繼續生活在一起?

如果此時還要糾纏於感情,回憶過往,內心悲悲切切,這是嚴重的執著心。

有的男人能力很差,好不容易娶了一房媳婦,又逢女方性行乖張,男的忍氣吞聲,卻還總怕媳婦跑了。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執著心越多,世界越小,福德越少,想留住一個女人就困難。《大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透過修煉去執著心,這個人的世界就會逐漸擴大,他便有了更大的能力和可能得到女人的青睞,實際上是他擁有了盛裝女人的優裕的生命空間。

古人講,男子漢大丈夫,何患無妻!那是說他是一個大丈夫,是一個執著心少、生命層次高的了不起的人。佛的十種稱號裡就有“調御丈夫”,可見大丈夫不是隨便叫的。現在的許多男人之所以不被女人看得起,乃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足和心性低下。而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執著心太多,抑制了生命的能力。

以修煉為己任,不斷地去執著心,紮紮實實地提高自己,不僅是修神修佛的需要,也是提高素質,在人類社會力爭上游的需要。只是這種提高不同於人類直奔名利的追逐和勾心鬥角,而是運用生命規律、內心坦蕩、清淨的本質提高。前者是以執著心求執著心,只能是南轅北轍,距目標愈遠;後者才是人間正道,是道德與福德的同步提高,是高貴與富貴的比翼齊飛。

人為什麼來到世上?乃是因為過往的執著心鋪下了今生的路和種下了今生的緣。

人此生著重做什麼?在去執著心中祛除現實不如意的陰霾,層層回覆往昔生命的光輝。

一個能自我反省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人

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作為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說,能夠做自我反省是最起碼的道德素養。但是在當今人類社會階段,能做到自我反省,遇事找自己原因的人非常少,所以我說一個能自我反省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人。

佛教有一種修法叫懺悔,在本質上他是與反省相同的。所謂反省就是遇到矛盾和問題不要完全指責別人,也要想一想自己哪裡做得不對,要怎樣完善、改變和提高。

人與人相處由於各自以自我為中心,發生衝突和矛盾是難免的。面對挑釁和無理,面對長時間的不顧及他人感受,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忍再忍、不斷讓步。當此之時,倆個人如果希望和平相處,就要反省自己,各自調整,以求長期共存。

但是美好的願望並不能換來現實的如願。人心總有各自的想法,也總有各自不能開解的情結,當相愛的感情變成相恨或相厭,你無論做什麼也不能消除那個人的心結,這時候渴望別人反省已經是痴人說夢。而自己還要一味忍氣吞聲,就變成了一文不值的笑話。

時間就有這樣的力量,能夠在每個人的心理形成厚厚的沉澱,這加重了每個人的性格和執著心,這些東西規定了人生的前進方向,人會不由自主地向著這樣命運的前程瘋狂奔跑。

要想改變這一切,唯有滅掉自己的執著,把那過往人生中形成的心靈沉澱清理掉。這是一項艱苦而自覺的工作,需要強毅的精神和孤獨的耐力,需要屈原所說“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頑強意志。

但是你自己一個人的改變不代表另一個人改變。那個人內心的執著還是滿滿的,這些執著駕馭著那個生命,像一列重型火車一樣轟隆隆的高速前行,沒有什麼力量能讓它剎車,哪怕減一減速也成了奢望。

於是倆個人終將走向決裂。各自都面向著新的前景,只是一個是春光景明、鳥語花香;另一個是漫漫長夜、無盡的黑暗。

《圓覺經》說,一身清淨,則多身清淨。是說一個人修煉,清除了自身執著,也可以幫助周圍人清除執著。

人之感情是人類執著的建立,當執著清除,世界就崩塌了。

此時還期待別人的自我反省,已經沒有一點現實意義。

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交鋒敗得一塌塗地,試從心性角度分析李治

唐高宗李冶接收武則天后,則天為他生了孩子,其時皇后無子,李治欲改立武則天為皇后,遭到大臣們尤其是禇遂良的激烈反對。

禇遂良就是在書法界人所共知的著名書法家的那個禇遂良。禇遂良對皇上說:“武氏經事先帝,眾所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禇遂良說話一點也不客氣,說武則天服侍了李世民和李治父子兩人,於倫理不合,天下人人皆知。禇遂良又說,我今天忤逆了陛下,罪當死,你讓我辭官回老家吧。李治雖然很生氣但畢竟沒把禇遂良怎麼樣,而此時躲在簾子後面的武則天卻大聲說:“為何不打死這個老傢伙!”當時武則天還只是一個昭儀,其心狠毒,由此可見一斑。

李治將武則天扶上皇后位置後,武則天強勢的性格在李治的懦弱陪襯下暴露無遺,插手國政,事事專權,弄得李治很不開心。上官儀建議李治廢去武則天,李治很贊成,即命草詔。皇上身邊的人見狀,立即跑到武則天那裡告密,武則天馬上找到李治,此時詔書還沒有發出去。一見到武則天,李治就像鬥敗的公雞耷拉下腦袋,不敢再堅持己見,而且還很不明智地出賣了上官儀。與李治的無能和怯懦正成對比,武則天雷霆萬鈞地收拾整肅了上官儀及在本次事件中發揮作用的一干人等,更加鞏固了地位。而李治從此以後越發轉變成為模範丈夫、唯命是從的氣管炎了,終於導致國祚外移。有的史書上說是因為李治身體不好,武則天幫助其理政,與事實不符。(事見《資治通鑑》)

唐皇室參雜胡人血統,對儒家文化尊奉不太積極,於男女禮教不夠強調。唐朝大概是婦女地位比較高的朝代,據聞唐朝女人的服飾比較開放,李治的怕老婆可能與這種社會風尚有一定關係。但是這都不能成為李治懦弱的理由,即便不以皇帝身份論,單以一個男人看,李治的性格缺陷和人生失敗都是顯而易見的。

人的執著心越多性格就越軟弱。分析李治的性格,他大概有三種執著心:

一是對情的執著。李治對武則天很有感情,此情之重已成為執著。李治與武則天兩情相悅,李治能衝破世俗藩籬,表現出了勇敢,以本質來說卻不能稱其為勇敢,只能說是執著太甚。我們也不否認武則天對他有情,但是武氏對於情顯然沒有發展到執著的地步。如果武氏執著於情,而以賢良淑德輔佐李治,以聰明才智在背後幫助李治,當也能演繹一段歷史佳話,成為政治上的模範伉儷。但是很明顯,武則天根本沒有把感情當作一回事。

二是對愛的執著。男人對女人的愛應當是自上而下的寵幸,可是李治對武則天卻愛得有點仰慕,放低了自己的位置。對愛的執著造就了善弱,而當事人還以善為名為自己的闇弱做辯解。善雖然是正能量但也不能執著,無度的愛會導致人善被人欺,所謂的道德高尚在現實中被無情踐踏,變得一文不值。愛也應當分情況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孩子跌倒,父母不要立即去扶,要讓孩子自己站起來,有助於培養孩子堅強的品格。又如孩子索要東西,父母不給,孩子就坐在地上大哭不止以為要挾,此時如父母屈服,滿足其要求,則會助長孩子頑劣的本性。其實成人也一樣,升米恩、鬥米仇,善同樣需要講究原則和方式方法。

三是無狠心。狠的本意其實沒有貶義,有點類似果敢決絕的意思,即人在關鍵時刻要果斷行動,不拖泥帶水。只有當狠字與毒字結合起來,狠才表現出了負面的涵義,成為惡毒、殘忍的代名詞。究其本質,狠是沒有情執著時的狀態。李治由於情的執著嚴重,遇事下不了決心,優柔寡斷,瞻前顧後,首鼠兩端。而武則天卻正相反,出手狠辣,雷厲風行,沒有顧忌,當然也包括不顧忌李治的感受。

其實李治氣管炎的表現與當今社會如出一轍,有關人士可以對照一下,去一去相關的執著心,重新拾回做大丈夫的尊嚴。

(待續)

作者 百家號 無畏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