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我的爸爸是個酒鬼

菜單

我的爸爸是個酒鬼

作者丨小朋

我的爸爸是個酒鬼

“爸爸每天都喝酒,是每天中午和晚上自己喝,現在基本不怎麼吃飯那種,喝完胃裡熱,吃一根老冰棒解解的那種,有酒癮喝了好多年了,我很擔心他的身體,不知道怎樣能讓爸爸減少喝酒,我很恐懼,怕他身體不好。”

以上是一個網友發來的問題。

從你的描述中,感覺到了你對父親身體的擔心和恐懼。同時,我也想到了我的父親,年輕的時候,他就是個酒鬼。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家的屋子和院子裡,會堆好高的酒瓶子。他還會發酒瘋,印象中有那麼一次,他躺在地上打滾,好多人圍觀。

因為喝酒,他還曾在大馬路上過夜,醒來的時候,電動車不知去向。還有一次,因為喝酒,他的腿都骨折了。

可以想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和我的家人該承受多少的恐懼和擔心啊。

事後,他又會深深地反省,家人也會各種勸說,勸他以後不要再喝酒了或者是以後少喝點酒。

可是,他的酒齡,比我年齡都大,改變起來又談何容易。

幾十年過去了,我們接受了他愛喝酒的事實。而他,也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惜命,現在的他,已經年過60,還是會每天喝酒,只是比年輕時候剋制了許多。

父親喝酒,給我帶來的影響是,我常常擔心他會因為喝酒而喪命。我從未當面向他表達我的擔心,大多時候,我和家人一樣會把擔心轉化為指責來表達,其中暗含憤怒。

如今,我已不再期待他改變什麼,我的期待是他活著就好。

今年的一天,爸爸對我說了一句話,這句話稀釋了我長久以來的恐懼,他說他覺得自己會活得比他的一個爺爺歲數要大。

我感受到他對

活著

是有期盼的,以及是有自信的。

我想,你的恐懼和擔憂,不僅是父親會因為喝酒而身體不好那麼簡單,可能你的擔憂也指向於死亡,就像我曾經害怕父親喝酒會短命一樣,我們都害怕因此失去父親。

父親的角色,在我們的生命裡是尤為重要的,儘管他身上劣跡斑斑,卻無法讓我們停止對他的愛。

我的爸爸是個酒鬼

你問要怎樣讓爸爸減少喝酒,你很恐懼,擔心他身體不好。

這裡面存在著幾個小的問題,我們要將它具體化。

一個問題是,父親的身體現在怎麼樣?是否真的不好了,還是你擔心他喝酒會讓身體更不好。

如果他的身體還好,那麼你可以放下一些擔心。如果他的身體不好,他可能會比你還擔心,該治療治療。

另一個問題是,要怎樣讓爸爸減少喝酒?

你對父親有個期待,那就是希望他減少喝酒。

這個問題,你要清晰的是,在你心中,減少喝酒具體是怎樣的狀態,是他每頓酒的量減少一半,還是減掉一餐飯的酒?

你心裡清晰的話,才能把清晰的期待傳遞給他,否則,你傳達給他的就和其他人別無二樣,都是相對籠統的概念,並不會對他產生什麼影響。

至於在你清晰表達之後,他會不會承接你的期待,就要看他了。

最後,也是最核心的一點,就是你的恐懼和擔心。

你有一個恐懼和擔心,是擔心父親會因為喝酒而身體不好。

從課題分離的角度來講,這是你的恐懼,是需要你來為之負責的事,所以,除了去改變父親,你還有一個功課就是要學會照料你的恐懼和擔心。

恐懼的事情千變萬化,但核心都是恐懼,都是害怕失控,都是難以面對內心的脆弱感。

不僅是你的父親需要照料,恐懼的你,也同樣需要被照料。

我的爸爸是個酒鬼

1、男性喝酒的心理意義

藉由你的問題,我還想談論的是:男性喝酒的心理意義。

李白有句詩說:

“舉杯銷愁愁更愁”。

即便如此,李白也並沒有與酒告別,為什麼呢?

這和男性內心的孤獨有關。

男人其實是很孤獨的,他們不像女性那樣,可以直接和朋友去談心,也很少有男性,允許自己透過流淚去表達情緒。

男性的表達,是需要透過媒介進行的,其中一個媒介就是酒。

直接袒露脆弱和情緒,對於男性而言是很難的,也是極為羞恥的一件事。

於是,男人們會透過邊喝酒邊聊天,來把心中的苦悶傾倒。

酒是一個媒介,也是一種防禦,在酒精的作用下,男人撕下了面具,袒露了脆弱。

撕下面具的他們,自大又渺小,他們像個孩子一樣,等待著有人心疼,等待著有人懂得他們的痛楚。

還有一種情況是,喝悶酒。

當一個人每天都自己喝酒的時候,這可能不只是癮,還可能是他的內心壓抑了太多未曾消化的痛苦。

當然,喝悶酒也有著其正面意義,那就是喝酒是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時刻,也是放飛自我的時刻。

走出屋子,男人就要承擔起生活的重擔,而每當他回到家裡,自個舉起酒杯喝酒時,他不再是誰的丈夫,不再是誰的兒子,他就是他自己,他需要一個這樣的空間,去感受自我的存在。他需要一個空間,將自己與他人的期待阻隔開來。

所以,即便是會面對家人的種種指責,男人還是沒能停止喝酒,酒就是他心靈的慰藉。

我的爸爸是個酒鬼

2、從改變他人,到強大自己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人的痛苦來自於干涉別人的課題,以及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

換言之就是,人們的痛苦來自於總是會有人想要改變你,以及你也想要改變他人。

儘管改變他人很難,但人們依然在樂此不疲地做著這件事,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為什麼人那麼喜歡去改變別人呢?

表面上來講,改變別人,可能是出於關心。但實際上,改變他人,是我們解決內心恐懼的方案,我們認為自己的恐懼都是由他人造成的,也應該由他人負責。

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位媽媽總是害怕女兒被同學帶壞,解決方案就是她會拒絕女兒和同學玩,女兒儘管十分痛苦,卻還是聽話照做了。

女兒的聽話,極大地緩解了這位媽媽的恐懼,但是這位媽媽也將女兒培養成了一個不會發展人際關係的巨嬰。

媽媽的恐懼,表面上可以透過孩子的聽話解決,但從根源上來講,她的恐懼,並未真的消失。

後來,女兒還是叛逆了!她怒吼,她哭泣,她病了。媽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以為自己培養了一個完美的女兒,卻不想自己成為了一個摧毀者。

她終究還是要一個人去承擔內心的所有恐懼。

透過改變別人來解決恐懼,終究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被改變,人們更加需要的是被接納和被尊重。

弗朗索瓦。魯斯唐認為,一個人想要實現改變,就要真正地做出改變的決定。這不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理性的決定,而是一個感性的決定,它源於自己對痛苦的真實本質以及改變對自己和周圍的人可能產生的影響有足夠清晰的認識。

也就是說,一個人想要實現改變,和他內心的動機有關,並且改變是一個感性的決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功課要完成,酒鬼父親,有他的人生難題和應對方式,尊重他有他的活法。

而如何面對和對待這樣的父親,是我們可以做出的選擇。

作者:小朋,二級心理諮詢師,一個走向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專職從事心理諮詢工作,擅長情緒問題諮詢、婚姻關係諮詢、個人成長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