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從期望回報的角度,探討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絡

菜單

從期望回報的角度,探討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絡

中國有許多關於助人行為的成語或俗語。

助人為樂

”、“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都是指向他人伸出援手可以使自己快樂,中國人常用這些成語或句子鼓勵個體增加幫助行為。

從期望回報的角度,探討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絡

以往對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表明二者關係密切,研究主要集中在助人方式、助人動機上。除了鼓勵

“助人為樂”以外,經典著作或民間俗語中還有對施助者和受助者在助人行為中的要求。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知恩圖報”等要求受助者對待他人的幫助要懂得回報。道家也認為“無為”是個人獲得主觀幸福感的前提,即順其自然不勉強爭取。

這些文化內容對我們的影響深遠。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施助者是否遵從了古人所建議

“施恩勿望報”以實現沒有助人回報期望的“助人為樂”?沒有助人回報期望的助人行為使施助者真的更幸福嗎?

主觀幸福感作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是個體行為的根本動力。從主觀幸福感的概念被提出至今,其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都佔據著重要地位。

從期望回報的角度,探討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絡

主觀幸福感是個體依據自我內化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做出的整體性判斷,包括認知判斷和情感反應。長期以來,心理學研究者們透過探索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發現了從認知、動機等方面提升並保持主觀幸福感的干預方法以促進心理健康。

助人行為是獲得主觀幸福感的重要途徑。助人行為是指有利於他人的行為,也包含助人回報期望的行為。助人回報期望是指施助者期望受助者對其助人行為產生回報,該種回報與受助者的資源有關。

根據社會交換理論,個體發生幫助行為之前會對幫助成本和幫助回報進行評估,個體在助人行為中社會交換的觀念越強,其主觀幸福感水平越低,且個體行為的努力和回報失調會降低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水平,減少幫助行為。

從期望回報的角度,探討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絡

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人們幫助他人不應該期望對方的回報。

但是,根據期望理論的觀點,主觀幸福感可能受到期望值和實際努力結果之間的差異,接近期望內容的過程會提高主觀幸福感。目標理論的觀點表明實際結果與目標之間的差距會影響主觀幸福感。

在中國推崇受助者

“知恩圖報”而施助者“施恩勿望報”的文化背景下,施助者個體是否會“施恩勿望報”——不存在助人回報期望,助人回報期望與施助者的主觀幸福感存在怎樣的關係,目前的研究尚未對其進行探討。

綜上所述,研究擬編制助人回報期望問卷以瞭解成年施助者助人回報期望的型別和特徵,探究助人回報期望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結論提出有益於心理健康的助人宣傳相關建議。

從期望回報的角度,探討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絡

助人回報期望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

期望理論在激勵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其基本模式認為期望推動人們發生行為去追求和實現目標。該理論也在研究中得到證實。

Katelyn

等人的研究表明,學生產生對學習的期望能提高他們在學習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退休後的老年人獲得了更多空閒和自由支配的時間,社會對其的束縛也較少,他們有機會透過擴充套件其他的社會角色來實現個人價值認同。

當老年人和青年、中年人有相同水平的助人回報期望時,老年人有更多的空閒時間和時間去發生助人行為。而中年人與青年人相比,工作與生活都更加穩定,也能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助人活動。

從期望回報的角度,探討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絡

Curry

等人對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元分析表明,助人行為可以讓人更快樂。這意味著,老年人有更多時間發生助人行為的同時,也比青年人和中年人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

角色理論認為工作在人的生命歷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該種角色也小號人們的最大部分時間。退休使老年人的工作角色突然被剝奪,而致使焦慮或抑鬱。

身體技能也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衰退,以往能促進個體形成積極自我概念的行為逐漸減少,而助人行為則沒有年齡限制,老年人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意義。

李芹對老年人志願活動的目的調查顯示,

“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發展自我”成為入選頻率最高的是回答。由此可見,相較於青年人和中年人,助人行為對於老年人的意義更為重要,助人回報期望對其積極情感的影響也更大。

從期望回報的角度,探討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絡

啟示建議

社群宣傳與學校教育

具體認識助人回報期望

有一部分人對助人回報期望的認知是比較籠統的,甚至有些人認為助人回報期望的內容只包括物質。加上以往文化的影響,

“施恩勿望報”則成為人們對助人回報期望的第一反應。

而研究分維度對人們的助人回報期望進行測量後發現助人回報期望的型別分為物質回報期望、資訊回報期望、情感與服務回報期望、尊重與名聲回報期望四種。

因此在社群宣傳和學校教育時應該首先向人們澄清助人回報期望的具體內容。

之後應該更具體的指導人們如何透過助人回報期望促進主觀幸福感。

也就是說鼓勵人們在助人時增加情感與服務回報期望和尊重與名聲回報期望,降低對他人的物質回報期望。在社群的具體操作方法可以採用社群宣傳欄的宣傳方式,或者開展相關主題的沙龍。

從期望回報的角度,探討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絡

在學校的具體操作方法可以開展助人促進主觀幸福感的系列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助人回報期望則作為其中一個單元的主題;也可以開展助人回報期望的辯論賽和主題班會,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

降低期望內容的價值,尋找多種實現方式

不僅期望目標的實現機率對情緒有重要的影響,期望內容的價值也在對情緒的影響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滿意度模型中的比較模型認為一個有機體感知到達到一個目標的可能性越低,而這個目標越重要,這個有機體就會體驗到更多的焦慮。

研究的結果表明,在助人行為中對受助者產生情感與服務回報期望既會引發積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也會產生引發消極情感。出現該種結果的原因可能就是個體對回報內容的價值態度不同。

從期望回報的角度,探討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絡

另外,研究對

“為什麼不對助人行為抱有期望?”的調查中,多名被試回答是因為如果有了期望就會有失望,所以選擇不期望對方回報。

這可能是個體在以往的助人行為中對他人抱有助人回報期望,但是對方並未做出助人回報,因此而失望,從此都不願意對助人回報抱有期望。

該種情況下個體對助人回報期望內容的價值看得太重,因此容易在他人未回報的情況下產生失望的情緒。學校教育中應該引導學生調整認知,不能因為偶爾一兩次的助人行為中未滿足自己的助人回報期望否定其他已被滿足的助人回報期望。

正確看待期望內容,降低價值,也就是對該種回報保持期望,但是並非必須透過該種形式獲得。

研究結果也表明,物質回報期望會引發消極情感,如果對物質的回報期望過高,個體的消極情感也更多。所以應引導學生對物質的追求不應透過助人行為獲得,鼓勵學生在助人行為中期望尊重與地位回報。

從期望回報的角度,探討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絡

施恩可望報,文明建設人人參與

志願服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就應該強化群眾的價值導向,將精神文明建立下落到群眾中去,不斷提高人們精神境界、培育社會文明風尚。

為了貫徹落實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思想,形成文明建設人人參與的良好現象,應向人們傳遞

“施恩可望報”的思想,澄清助人之後的回報期望不僅包括物質,還包括情感等,鼓勵存在助人回報期望。

以往的研究表明,期望可以促進個體的行為,因此助人回報期望能激發群眾的助人意願,增加助人行為。同時向群眾宣傳助人回報期望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提高人民思想覺悟,從而實現文明建設人人參與,提升人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從期望回報的角度,探討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絡

助人回報期望對主觀幸福感的促進作用在老年群體中更突出。目前,我國的老年群體大多數仍然存在繼續加入志願服務的想法,這也表現出其對於志願服務具有一定的自覺認同。老年活動理論表明老年群體的生活滿意度與活動的參與有關。

老年人退休等於褪去了以往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而且

60

歲後老年人的兒女也大多成家脫離自己以前的小家庭,所以活動的參與能夠加深老年群體對於自我角色的認同程度,以此可以更長時間地保持身心健康。

活動參與除了參加社群或工會資質的活動外,還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公益活動,將新的

“志願者”角色代替原來的“勞動者”角色而實現。

從期望回報的角度,探討助人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絡

根據活動理論所認為的觀點,老年群體需要積極加入社會活動,並且作為新的非強制性角色,如作為志願者參加志願服務,以此用於改善老年群體因強制性角色缺失而引發的情緒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