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成功的愛情、事業、家庭,一定要學會提問

菜單

成功的愛情、事業、家庭,一定要學會提問

好奇心最有價值

成功的愛情、事業、家庭,一定要學會提問

當你嘗試做那些以前從未完成的事情時,尤其是在資源稀缺、基礎設施缺乏的市場中做這些事時,你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學習和適應,你必須提出很多問題,

比如什麼是可行的、什麼是不可行的;人們究竟想要什麼、需要什麼。

而與之相反的問題也應被提出來,

比如你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

“除非你願意花時間席地而坐,聽人們講述他們的故事,否則你不會了解別人,也不會了解別人前進的動力是什麼。”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確實不存在一張可供參考的路線圖,讓他們按部就班地做事,”她說,“你能期待擁有的只是一個羅盤。如果能夠明白並且認同這一點,那麼你就能開啟最偉大的冒險旅程了。”

登山時不要急於插旗

成功的愛情、事業、家庭,一定要學會提問

人們總是感覺自己有時會被繁雜的事物所“淹沒”,在過去幾年或過去兩年,這種情況似乎更加嚴重了。

人們應當慢下來,審視一下自己的理想抱負,以免走得太急而讓自己的雄心壯志燃燒殆盡。

當人們“總是東奔西跑,從一個任務跳到另一個任務時,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什麼”,他們的大腦總是處在高度戒備狀態。

傑夫·韋納是領英的執行長,他經常問面試者這樣一個合理且相當簡單的問題:

“回顧你的職業生涯,想想過去20年或30年,你都完成了什麼事情?

”“你可能會覺得驚訝,有多少面試者回答不出這個問題。

電影製作人羅科·貝利克(Roko Belic)說,在旅行中,他遇到了很多人,而每當他想要去了解某個人時,他就會問自己一個標準的問題:

“你為了什麼而活?

”“是什麼讓你的人生豐富起來?”貝利克說:“難以置信的是,很少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人們真的因為過於忙碌而沒有時間反思“他們為什麼要忙於做這些事情”,那麼這種習慣似乎是早就形成了的。

提問練習:

你的人生可以被總結成一句什麼話?

這是作家丹尼爾·平克最愛的問題之一

你的答案是什麼?

會提出一些其他問題,比如:

山頂上有什麼在等著我?

當我到達那裡時,我打算做什麼?

我享受登山的過程了嗎?

我應該慢下來還是加速?

我正將什麼甩在後面?

登山是對一個人的職業發展非常貼切的比喻,因為你的職業生涯中往往是從普通員工起步慢慢取得進步,努力登上更高的職位。所以,這就意味著在這個過程中你不會停下來退一步想想,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攀登。於是,你提出的問題都是有關職業規劃的,這些問題可能非常實際,只與繼續向上攀登有關。比如,如何提高我在公司中的地位,以確保職位安全?怎樣才能謀取到晉升的機會?當然,謀求晉升並沒有錯,不過這個過程非常漫長,與你從“為什麼”和“如果”階段過渡到“怎樣”階段的時間差不多。通常,人們會從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情中得到晉升的機會。

我們在職場中經常遵循一條預定的路徑,但卻很少去質疑這條路是否正確,而在其他情況下我們也會如此。

別怕提問,不知道答案沒有錯

成功的愛情、事業、家庭,一定要學會提問

對於自己做的大多數事情,人們總是試圖避免提出一些基礎性問題,這其中存在眾多原因,不過有4個原因是比較重要的。

人們認為,在達到預期目標的過程中提問會起反作用。大多數人會將精力集中在發現答案上,因為答案被認為會為解決問題、推動事情發展、改善生活提供方法。

人們似乎從未在恰當的時間提出過基礎性問題。人們往往提問過早或過晚。

人們很難知道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否正確,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拒絕提問。

這一點可能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發現不能很好地回答自己提出的重要問題,那會怎樣?由於有這樣的擔心,所以我們認為最好不要讓生活中有諸多不確定和質疑存在了。

因為大多數學校教導我們:要注重答案而不是問題,大多數問題都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我們也就由此習慣性地認為,答案已經存在,只是等著“被發現”、被偶然遇到、被查詢、被收穫、被購買或被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往往會產生錯覺,認為只要找到那個已經存在於生活中各個方面的“答案”就行了,比如理想工作、“幸福”或“目的”等這些比較重要的問題的答案。

格雷琴·魯賓表示,人們通常認為幸福是你突然發現或“到達”的一種狀態。

但魯賓和其他研究這一主題的專家卻一致認為,創造幸福是一種過程。

由於你無法找到幸福的物理所在,因此你應該獨自去漸漸理解幸福是什麼,當你試圖理解是什麼讓自己感到幸福、怎樣將更多幸福帶入日常生活中時,你就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進而做出各種努力了。

我們只有在生活中選擇做了一些事,然後才能在這些事的基礎上建構生活的意義,並且每選擇做一件事就有一個問題產生。為什麼我應該做X事?而做Y事值得我去花費時間和不斷努力嗎?

究竟什麼事是值得你花時間去做的?你應該追求哪個機會?當你每天做這些選擇時,作家、顧問約翰·哈格爾(John Hagel)建議你要問自己這個問題:“

回望過去5年,是什麼使得我的生活更美好?”

我的答案是:100 天行動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許多選擇可能在數年前就已經“被註定”了,但這些選擇從來都不是由我們做出的。

或許一個機會降臨到你的身邊,你突然就成了一名銀行工作人員,儘管自己從未打算從事這一職業。

在人生初期,你做出的這些重要決定可能受到了家人或朋友的影響,甚至受到某本書或者某則商業廣告的影響。

人們往往都是遵循別人替我們決定好的路走下去。

在討論這一極其普遍的現象時,作家賽斯·高汀建議人們去想這樣一個問題:

除了別人告訴你,你需要什麼之外,你自己有沒有想要的東西?

在登山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哪些關鍵問題呢?儘管我們在登山前瞭解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但當我們面臨危險時,卻往往會將其忽視。此外,正如科米薩指出的,我們安排的大多數“延期的人生計劃”並沒有像預計的那樣被執行。世界在變化,別人的高見也會不起作用,我們需要“中途調整”。無論如何,你或早或晚都將面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那為什麼不盡早養成一種提出這類問題的習慣呢?

如果你擔心自己提出的問題沒有答案,那麼請記住:善於以創新來解決難題的人擁有這樣一種特質:

他們總是積極提出問題,而沒有去想這些問題可能的答案是什麼。

處理較為複雜的問題的能力之一就是接受“不知道答案沒有錯”這樣的想法。而那些善於提問的人從來不會因為不確定性而感到煩惱。

提問應該被當作一種程式來完成,或應該養成這一習慣,否則它就不可能在我們繁忙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各種事情進行嚴密的提問,這時情景分析和試驗等技術手法都會對你有所幫助。

但是,只有當你慢下來、退一步以及嘗試轉換角度來看待生活時,生活中的那些難題、機會和挑戰才開始變得清晰起來。

在不受打擾的世界裡慢慢想

成功的愛情、事業、家庭,一定要學會提問

退一步去提問實際上有助於挺身而進,它能提供一種更清晰的方向感和目標。

如果提問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慢思考的話,那麼我們就必須擺脫日常生活中的快思考,尤其在當前這種節奏過快、資訊過載的環境中。

在當前的環境下,形成一種與網路分離的習慣以及給自己一個深度思考的機會是很有必要的。為此,你可能需要問自己下面這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

我的“烏龜外殼”在哪裡?

我的“技術休息日”是哪一天?

一方面,我們需要有時間和空間提出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訓練自己“與問題為伴”,將有關世俗的一些煩瑣思考放在一邊,從而給自己創造心理空間。這樣一來,當我們試圖深度思考時,這樣世俗化的煩瑣思考就會自動讓路。

不要問“少什麼”,看自己“有什麼”

成功的愛情、事業、家庭,一定要學會提問

當你質疑自己的人生時,能夠進行“欣賞式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你不只能透過這種方法尋找自己錯過了什麼,還能發現自己擁有什麼。

進行“欣賞式提問”的前提是,你要集中思考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問題,如優勢和有價值的事物等,這要比集中思考具有消極意義的問題,如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等,更為有效。而針對優勢進行的提問主要會關注:“

我們的人生中有什麼有價值的事物轉?

”透過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就能建構自己的人生並從中獲益更多。

當人們感到有希望並且意識到自己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時,他們就會更有可能採取實際行動。

哈佛大學教授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認為,“培養感激的習慣”很重要。在每天結束時簡單地問自己

:“我對什麼事情心存感激?

”並在“感激日記”中將答案寫下來,那麼人們就容易“更快樂、更樂觀、更可能達到他們的目標”。

那些懂得珍惜和感激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另外,在家庭、朋友和某個群體中找到歸屬感的人也會感到更幸福,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學習新事物時也會更容易感到快樂。

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有所改變,貝利克提出了一個問題:“

怎樣才能將以前做的有益的事更多地融入現在的生活?

”“欣賞式提問”要求我們要常常根據當前的優勢而提出問題,但有時透過回望過去,你也能瞥見那些可能會改善生活的經歷。

格雷琴·魯賓和她的人生導師埃裡克·邁瑟爾都建議,我們應該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

當我還是孩子時,我愛做什麼事情?

可以擬定一份自己的童年時最喜歡做的事的清單,並從中“發現有什麼事是你如今仍舊喜歡的。然後,列出現在最喜歡做的事。在經過對比後,你就會發現自己曾經喜愛的事物可能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或者對現在的生活沒有意義了,但你可能會找到這些愛好的新版本”。

對於這個問題,無論答案是什麼,你都需要進行辨別並心懷感激,如果可能的話,你還應該找到一種能夠切實踐行答案的方式。

作家卡羅爾·阿德里安(Carol Adrienne)提出了一個問題:“

當你逛書店時,你會被書店裡的哪個區域所吸引?

”這個問題可能會幫助我們瞭解一個人的興趣。而我們在意的事物、我們愛做並且擅長的事,往往就是我們提問的起點。比如,我們可能會問以下問題:

為什麼當你做某些事情時看起來光彩照人?(哪種活動或哪個地方能讓我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如果我能把這些興趣和活動等更多地融入生活中,那會怎樣?

如果我把它們融入工作,那又會怎樣?

我怎樣才能著手做這些事?

實際上,雖然我們可以嘗試進行各種小實驗,卻很難將得出的答案付諸行動。

嘗試改變,並假裝自己能成功

成功的愛情、事業、家庭,一定要學會提問

如果你決定去嘗試新方法或新體驗,並花時間去考慮為什麼這種方法或體驗值得嘗試,什麼是測試其效果的最好方法。然後再評估這個實驗是否成功,是否值得繼續做,那麼這個實驗就會改變你的生活。

實驗其實是將提問付諸行動的一種方式

在雅各布斯更具實用性的專案中,其中一個叫作“合理性計劃”(The Rationality Project),

即給自己做的每件事做記錄,並且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那些決定

,為什麼即便是很小的決定也一定要親自去做。

比如,為什麼他要用佳潔士牙膏?

“經過仔細思考,你就會發現,我們機械地做著如此多的事情”。

雅各布斯相信,從早上醒來直到晚上上床睡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時刻保持質疑。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的改變可能會不斷髮生。

當你的確做出了一點改變後,自己的自信心就會慢慢被培養起來,敦促你進一步去改變其他事情,從而進行更大的改變。

雅各布斯針對小的改變提供了一個小貼士:如果有必要,在你成功完成某事之前,你要一直假裝自己能夠做到。國際仁人家園(Habitat for Humanity)創始人米勒德·富勒(Millard Fuller)曾提出:

“要行動起來,不要只想不做。

”在實踐中獲得新的思維方式比單純靠思考而想出一種新的行為方式要簡單一些。

當雅各布斯嘗試進行一些細小的改變時,他發現:“

如果你不斷前進,以一種與以往不同的方式來做某事,並且重複很多次,那麼你的思維方式也會隨之改變。如果你迫使自己去微笑,欺騙自己的大腦,那麼你就會開始變得快樂起來了。

”雅各布斯在每件事上都嘗試了這種“假裝”方法,從改變姿勢到表現得更為自信。當雅各布斯發現,他在一件事上懷疑自己的能力時,他就會問:“此時一個樂觀、自信的人會怎麼做呢?”這個人可能會拋棄懷疑,繼續行進,因此雅各布斯也嘗試按自信的方式去做這些事。

除了小的改變,我們也可以透過不斷做實驗來做出大的改變,比如改變職業。發現新的職業發展機會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斷地問“

如果我嘗試去做這件事,那會怎樣”並快速採取行動。

職業過渡大多要花大約3年的時間,且這些過渡很少會按照順序發生。

改變職業的過程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但當這一切都結束時,驚喜就會出現。

然而,最重要的是,在嘗試改變的過程中,

儘可能快地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和學習新知識

。按照伊瓦拉的話來說,如果你想成功改變自己的職業,那麼

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做各種嘗試。

精益創業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如下:如果你正準備開始一份新職業,或者剛開始做一項創新性專案,又或者剛著手其他首創活動,那麼你就已經處於“啟動”模式了,而“精益”規則也就開始適用了。此時,你應該問自己許多“如果”一類的問題,這樣你就可能會發現一些可以嘗試的新機會。之後,你應該迅速讓這些想法成形,並在現實世界中進行檢驗,看看哪些是行得通的。總之,你要去進行實驗。

再次強烈推薦 我的100天行動,這是一個非常棒的試錯策略。

職場

你要怎樣才能知道是否值得花時間再次提升自己?或者你不必把時間耗費在哪些技能的提升上?因此,你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我所在的領域或行業正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什麼樣的趨勢對我所在的領域造成的影響最大?

未來幾年,這種趨勢將怎樣發揮作用?

我掌握的哪種技能最有用並且能使我非常好地適應新環境?

我需要學習什麼新技能?

我應該掌握多種技能,還是應該只精通一種技能?

我應該更多地思考與找工作有關的問題嗎?

還是應該自主創業?

家庭

微軟首席工程師邁克爾·科寧(Michael Corning)極力推薦人們考慮另一個問題:“我犯錯的可能性是什麼?”他說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地回答這個問題。

正如科寧指出的,每當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時,都應該對自己過度確信的觀點逐一驗證。科寧補充說,這個問題還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幾乎所有的家庭糾紛,比如圍繞“到底誰動了車鑰匙”這樣一個問題在家庭中引發的無休止的爭吵。

這種有移情作用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彌合與他人的分歧,更好地維護與最親密的人的關係,比如與親密的朋友、鄰居、同事、兄弟、妯娌和長子等的關係。另外,它還能讓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在人際關係中面臨的挑戰,並幫我們想出可能的補救措施。例如,“為什麼我的岳父這麼難相處”這個問題就需要被重新思考,透過對這個問題提出疑問,我們就能看出它的假設前提是否有誤。我們應該問:“這個問題提得對嗎?”“每個人都覺得他很難相處嗎?”如果岳父只與某些人相處融洽,比如另一個與你年齡相仿的女婿,那麼我們接下來就能提出更好的“為什麼”問題:“為什麼我的岳父與我很難相處?”

我們也可以提出其他的“為什麼”問題,來幫助我們進行情景分析:

為什麼只有我感覺我們好像不能融洽地相處?

為什麼我想努力改變這個現狀?

為什麼我的岳父與其他女婿相處融洽?

我能從中學到什麼經驗嗎?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想出一系列的答案,而這些答案接下來會生成一系列的假設性問題,之後便可以進入“如果”的解決階段。

透過每週固定的聚會極大地增進了家庭成員間的交流——在聚會時,每名家庭成員都會考慮同樣的3個問題:

家裡過去一週有什麼事情進展順利?

我們可以把什麼事情做得更好?

在接下來的

一週裡,我們會致力於做什麼事情?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憶續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