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看了孟晚舟的最新演講,我才明白什麼是一個人最稀缺的能力

菜單

看了孟晚舟的最新演講,我才明白什麼是一個人最稀缺的能力

看了孟晚舟的最新演講,我才明白什麼是一個人最稀缺的能力

作者:洞見·安娜貝蘇

人生如掘井,需要去堅持、去守候。

前陣子,孟晚舟的一則演講在網上刷屏。

提及華為的用人策略時孟晚舟說:

“在華為,我們並不要求員工樣樣精通、十項全能,而是鼓勵員工在自己真正熱愛和擅長的領域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

看了孟晚舟的最新演講,我才明白什麼是一個人最稀缺的能力

當下這個時代,似乎遍地都是機會。

但一個人總是追著世界跑,最後只會被世界拋棄,那些埋頭在某個領域默默深耕的人,反而得到了豐厚的饋贈。

古羅馬西塞羅有一句名言:

“任憑怎樣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

真正厲害的人,都擁有“

深井思維

”。

學會在自己的領域沉下心來,以一顆匠心踏實深耕,才是一個人最稀缺的能力。

01

有兩則讓我感觸很深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第一個故事

,來自《我是演說家》裡,選手遊斯彬的經歷。

因為喜歡數學,他在2011年考入英國華威大學,攻讀數學專業。

他畢業時,金融行業就業行情大好,於是他放棄了在數學專業的積累,從零開始學做金融。

僅僅一年之後,股災突如其來,無數人賠得血本無歸,與其同時,大資料、雲計算卻悄然興起,成為最熱門的行業。

而這些行業,恰恰是以他原本最擅長的數學領域為基礎的。

遊斯彬這才追悔莫及,原以為自己走了捷徑,跟上了風口,結果反而錯失良機。

第二個故事

,來自我身邊一位朋友。

他是個腦袋靈光,精力充沛的人。

這些年,他涉足過多個行業,餐飲市場火爆時,他開連鎖;快遞站流行時,他開快遞站,看到別人做投資賺得盆滿缽滿,他也一頭紮了進去。

結果呢?

他的飯店因為廚師離職,生意就逐漸走下坡路,最後不得不關店。

快遞站因不懂管理,也面臨倒閉。

因為完全不具備理財常識,他為數不多的存款,也被套牢在股市。

十多年時間過去了,我這位朋友,除了增長的肚腩,一無所獲。

古典老師曾建議年輕人,不要盲目追逐潮流:

當所有人都在跟隨變化,10%的聰明人在看什麼是不變的——在越來越多的變化裡,相對穩定的反而是你自己。

風可以輕易吹起四處飄蕩的蒲公英,卻不能將紮了根的小草拔起。

當你不斷深耕自己,將繁茂的根系埋於大地,時代的任何風雨都不足為懼。

看了孟晚舟的最新演講,我才明白什麼是一個人最稀缺的能力

02

美國軟體公司Basecamp創始人賈森和戴維,在合著《重來》中指出:

切分60分鐘有N種方法,比如,1x60、2x30、3x20等等。

被分成多段的一小時,會因為過於零碎而變得毫無意義。

集中精力與時間在某個領域深耕,才可能跨越平庸,到達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孟晚舟在演講中,特意提到過一個在華為俄羅斯數學研究所從事演算法研究的小夥子。

他是華為早期高薪聘請的為數不多的“天才少年”之一,加入華為之後,他不喜與人來往,而是深耕技術,埋頭做些數字方面的研究。

十年時間過去了,他終於攻破了從2G到3G的演算法難題。

隨後,華為基於這項成果,在市場上遙遙領先。

看過這麼一句話:

你的報酬不是和你的勞動量成正比,而是與勞動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就像那個被迪拜的伯瓷酒店高薪聘請、得到俄羅斯首富、石油大王羅曼·阿布拉莫維奇親自接見的河南小夥馮三峰。

他只有高中學歷,卻因為將麵條拉得細到可以在一根針眼裡穿過15甚至20根,從毫不起眼的農村小夥,逆襲成為百萬富翁。

就像那個“最牛海底撈”服務員楊麗娟,一直待在海底撈,深耕技能,提升思維,最終從月薪120的餐館服務員,成為身家160億的CEO。

古訓有言,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四處挖井,淺嘗輒止,不如死心塌地挖一口井,一直到活水溢位。

一個人能有多大成就,就看他在“專注”二字上做到幾分。

朝著的既定目標,日拱一卒,終會讓你變得價值連城。

看了孟晚舟的最新演講,我才明白什麼是一個人最稀缺的能力

03

主持人陳曉卿有一個朋友,餐廳開了十幾年了,生意一直都特別好。

陳曉卿很好奇,朋友是怎麼做到在不營銷、不推廣的情況下,生意還能火爆這麼多年?

朋友笑笑說,“你只要做到每天6點親自去菜市場挑菜,一直挑到12點才走人,而且還能堅持十多年就可以了。”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挖好自己的那口井,答案其實很簡單。

用笨方法。

從2010年,作家梁曉聲就開始了“馬拉松”式的寫作長跑。

每天早上,他削好一筒鉛筆,在長方桌上攤開稿紙,便開始長達10個小時的伏案創作。

因為長時間靜坐,他飽受頸椎病的折磨,由於營養不良,他還患上嚴重的胃病。

壓抑、焦慮的情緒,使他的指甲都變得扭曲,時常處於半脫落狀態。

然而即便如此,他依舊將這樣的工作強度,堅持了5年。

最終,他寫出了長達115萬字,堪稱“當代中國影像心靈史詩”的《人世間》。

即便到了古稀之年,梁曉聲依舊要每天寫約10頁、2000字左右,這樣的習慣,他堅持了足足半個世紀。

心理學家安吉拉·李·杜克沃斯曾花多年時間研究,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她調查了社會各界許多成功人士,最後發現:

一個人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智商、情商、人脈,也不是興趣,而是“Grit”(毅力)。

人生就是這樣,越是感到艱難,越要逼自己一把,把井打透打穿。

鍥而不捨地堅持,蝸牛也能走到金字塔的頂端。

任何行業,只要願意用所有的資源與精力打磨自己,就一定能飛奔著走向卓越。

曾有記者採訪畫家黃永玉,問他為什麼學畫,黃永玉回答:

“別的什麼都不會,只好畫畫。”

幾十年日復一日、心無旁騖地練習繪畫,讓他成為了畫壇大家。

人生如掘井,需要去堅持、去守候。

或許很長一段時間你都無法看到水源,但終有一天當你抬頭,就能驚喜地見到湧動的河流。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