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人生修養的終極目的:求善

菜單

人生修養的終極目的:求善

一個人,有了很高的學問,也得到了很充足的生活物質,就是說, 在物質和學問上都已經擁有了很多。但是,他冷酷無情,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更不會去關心與他無關的普通人,在普通人遇到危險的時候,他視而不見。這個人的生活是否真的幸福?

人生修養的終極目的:求善

正常的回答應該是否定的。當然,如果有人把眾叛親離和孤獨也當作一種幸福,那答案也可以是肯定的。

孟子說:任何人看到一個三歲的小孩掉進井裡,都會想著去救他。

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孟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如果每一個人都有那樣的惻隱之心,那麼戰國還是戰國嗎?既然大家都有惻隱之心,都會去關心別人,都知道什麼叫做恥辱,知道什麼叫進退,那麼戰爭也就不會發生了。

正是因為那些人沒有了惻隱之心,沒有了榮辱之心,沒有了進退之心,他們根本就不會去關心別人,只會關心自己,所以戰國才會亂成一鍋粥。

因此,孟子說的不是事實,即便是事實,也是一個方面的事實。

有一種理論認為,社會上缺乏什麼,那些思想家才會提倡什麼。孟子說性本善,其實就是在告訴那些沒有人性的人:看吧,真正的人應該是善良的,人應該有善良的本性,而不是毫無榮辱之心,毫無惻隱之心的野獸。

那麼,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性本惡嗎?

也不是的。荀子說性本惡,意思是,人作為自然界的動物的第一屬性,應該是惡的,而人透過學習之後,有了人獨有的善良的特性之後,人就是善良的了。因此荀子認為人的善良是學來的。

人的善良是透過學來的,這沒有錯。但是說人的自然屬性是惡的,這卻不對。即使是動物,也有很溫順的山羊,山羊是不會去殘害其他動物的。也就是說,山羊的本性,相對於老虎而言,是“善”的。

但山羊和老虎,也不過是因為生存方式不同,所以有了不同的生活習性而已。如果把老虎關在籠子裡,一直給它肉吃,如此繁殖幾代,那麼老虎也會溫順得像一隻貓。

因此,性本惡和性本善,都是不對的。就算是易中天先生解釋的“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也是不對的。把嬰兒放在狼群中,嬰兒就會變成狼孩,會學會狼的生活習性,他向善嗎?沒有。

那麼人的本性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這個問題,專門和孟子作對的告子說得最好。

人生修養的終極目的:求善

告子說:人的本性,就像大山之巔的一汪湖水,或者是純淨的雪花,沒有任何傾向,不會表現出所謂的善,也不會表現出惡。

但是雪花總會有融化的時候,湖水總會有流下山坡的時候。雪水和湖水,順著某一個方向流,就形成了一定的傾向,也就有了所謂的善惡之分。

老子說,人應該回到嬰兒時的狀態。每一個人在嬰兒的時候,他的本性都是一汪清澈的湖水,不會流動,沒有任何傾向。所以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應該自然無為。

但人總會長大。

人慢慢長大,在社會上接觸各種各樣的事物,就會有一定的傾向。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壞人學壞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的習性,就像大山之巔的水,慢慢地往下流。在水的沖刷下,山谷之中慢慢的出現一條小水溝,然後,涓涓細流慢慢變成一條河,永遠不可能改變了。

一個人特定的“本性”,就是這麼養成的。

今天在這裡做一件好事,明天在哪裡做一件好事,久而久之,你就變成一個大善人,變成一個令人敬佩的人。相反,你則會逐漸被唾棄,被人厭惡。

所謂,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即使是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我們也是在向善的方向發展;而做一件不起眼的惡事,那就會向惡的方向發展。

人的本性如水,你朝什麼方向挖溝,它就朝什麼方向流。一旦人性的小水溝變成了奔騰的河流,那就再也沒有回頭的餘地。

所以,人生修養的終極目的,就是向善,就是求善,就是希望自己越變越好,希望大家越變越好,希望所有人越變越好。所有人都變好了,就達到了“至善”的終極目標。

努力讓你的家人朋友的生活越變越好,努力讓所有人的生活都變好,這就是善良的人應該做的事。只有這樣做了,人生才是幸福的。

所以,與其說人生求幸福,還不如說人生是求善。有了善就有了福。

人生修養的終極目的:求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