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你做過的事情,是有因果的

菜單

你做過的事情,是有因果的

01

古人說:“人在做,天在看。”

可是,“天”是誰呢?沒有人說得清,但是人生的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

就好比,地球是圓的,只要你一直前行,就會回到出發點。

按照“迴圈”的思維邏輯,“天”就是你自己。

人性有兩面,一面善,一面惡。

你若善良,滿世界都是“風景”;你若邪惡,滿世界都是“壞人”。

因此,建議你,做一個好人,諸惡莫作。

你做過的事情,是有因果的

02

你給別人的善良,其實是在幫助自己。

春秋時,趙簡子養了兩匹白騾,特別漂亮,也很討人喜歡。

有一天,廣門的一個小官胥渠得了重病。家裡人急得團團轉。有一個醫生告訴胥渠,用白騾的肝臟,可以治病。

因此,胥渠的家人,敲開了趙簡子的家門,希望能夠得到幫助。趙家的管家說,太可惡了,居然冒犯主人。

趙簡子說,把白騾送給他吧。

過了一段時間,趙簡子出兵攻打狄人,廣門一帶的群眾和將士,最給力,並且抓住了狄人的首領。

《呂氏春秋》有言

:“賢主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

給卑微的人一條活路,讓窮人有飯吃、有衣穿。看起來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可以讓群眾追隨高貴的人,從而,高貴的人,可以實現更多的願望,傳播更好的名聲。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給別人的好,別人怎麼會不

知道呢

?就算當時,對方沒有說謝謝,但是內心是存在感激的。

作為普通人,如果你行走在大街上,幫助老人、孩子過馬路,對路邊的花花草草微笑,你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

在陌生的城市,你願意給別人一張笑臉,你要辦任何事情,都會順利很多。也許你會被人拒絕,但是一定不會被人“惡語相加”。

善良,是一種習慣。當你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後,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愛美的心”。

你做過的事情,是有因果的

03

你給別人的惡念,其實是害人害己。

農村有句俗語:“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道理很簡單,但是很多人不信邪。總以為,自己命好,什麼都可以躲得過去。

在宋朝時,有一個丞相叫“賈似道”。

據《喻世明言》第二十二卷描述,父親過世後,賈似道藉助在皇宮做貴妃的堂姐,走進了官場。

有一天,皇帝問:“昨夜,夢見幾句童謠——小蜈蚣,大蜈蚣,盡是人間毒蟲。這是怎麼回事啊?”

賈似道說:“蜈和吳是諧音,應該是說,丞相吳潛和他的兄弟,禍國殃民吧。”

因為一句話,吳潛失去了一切。

官員葉李,上書一封,本想給皇帝,但是在賈似道手裡,就被截流了。然後,葉李被流放到漳州。

之後,賈似道變本加厲,排擠那些賢明的大臣。

再後來,賈似道因為守城不利、生活奢靡等,被貶高州。

去高州的路上,官員們守在路口,羞辱他。

《宋史》點評:

似道既專恣日甚,畏人議己,務以權術駕馭,以小利啖之。

有句話說得好:“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時隔多日,你躲過的災禍,會再一次出現。即便是你一輩子都躲起來,也會過得戰戰兢兢,內心不得安寧。

真正可以懲罰一個人的,不是一間牢房,也不是一個鐵釦、一副腳鐐,而是內心的枷鎖。

一個人做了壞事,就會做賊心虛,因此做人沒有了底氣,說話也不敢太大聲,隨時都擔心自己的惡行被曝光。這樣的懲罰,令人懼怕。

如果你狠狠地給人一拳頭,你會發現,對方很痛苦,但是你的手,也會受傷。這樣的結局,應該是你沒有想到的吧。

還有,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你把壞事做得嚴絲合縫,還是會暴露出來的。

你做過的事情,是有因果的

04

你吃過的虧,其實是成就更好的自己。

老祖宗常常說:“吃虧是福。”

也許你不太明白,為什麼要吃虧呢?為什麼屬於自己的東西,要讓給別人呢?

直到你很成熟的時候,就會發現這樣的事實:放過了別人,自己的心情就輕鬆了。

打擊一個欺負你的人,最好的辦法,不是對抗,而是讓自己更加優秀,讓對方刮目相看。

有一位老師,問弟子:“如果要得到一匹良馬,應該怎麼辦?”

弟子們說:“花錢去集市買;去養馬的地方尋找……”

老師搖搖頭,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種很多青草,讓馬在草原上,自然棲息。”

做人,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又哪能說,吃虧不是福呢?

流下

的汗水,是澆灌理想之花;你忍受了屈辱,就會讓自己強大;你退一步,就能海闊天空;你讓一讓,前方的路會更寬。反之,你寸步不讓,就是陷入了死衚衕。

你做過的事情,是有因果的

05

古人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好好愛自己的家人,你的家庭會特別和睦。你在家人面前低頭,家人都會給你點贊,也會理解你。

你幫助了同事,同事會舉薦你,讓你成為上司。即便你沒有得到好的位置,也會樹立好的口碑。

你孝順父母,就是傳承了家風,你的孩子,也會孝順你。

你做了缺德的事情,就貼上了壞人的標籤。任何人看到標籤,會躲得遠遠的。

你瞧不起的人,也會瞧不起你……

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但是你潑出去的髒水,會汙染你的心靈。

做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做事,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