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快30歲了,還一事無成,怎麼辦?

菜單

快30歲了,還一事無成,怎麼辦?

文:佳欣

首發百家號:霍霍的小世界

快30歲了,還一事無成,怎麼辦?

大年初一和爸媽到親戚家吃飯,屁股沒坐熱,我就被接二連三的問題問懵逼了。

“最近工作怎麼樣?”“聽說之前談戀愛了,現在感情如何,要結婚了嗎?”“哎呀,要抓緊時間呀,明年沒帶一個回來,到時候再罰3杯哦…”這一頓飯下來,菜沒夾幾口,酒倒是被拼命勸。

回到家後,免不了又被爸媽嘮叨,“快30了,物件的問題要抓緊時間啊,不是我們催,你也要把學習的心思移一些放在這裡…”這一通唸叨下來,心裡又多添了幾分煩惱。

古人云,三十而立。是啊,快30了,自己竟然還一事無成,心裡焦慮,要怎麼辦?

這兩天翻看《意志力紅利》一書,我在其中找到了答案。原來30歲的人生,一點也不晚。

快30歲了,還一事無成,怎麼辦?

1、應用“24小時人生”模型,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

”24小時人生“是首爾大學金蘭都教授提煉的一個很有意思的模型。他將人生等價為24小時,假如一個人能活到80歲,那麼一年相當於0。3小時,30歲相當於上午9點,一天才剛剛開始。

金蘭都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他給出的預期壽命是80歲,而對於現代的年輕人來說,預期壽命可能是100歲。所以對30歲的時間換算可以調整為:“70後”、“80後”,大約是早上8點;“90後”“00後”,大約是早上7點10分。

30歲,真的挺早。

這個模型把我們從時間的囚徒中釋放出來,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人生,不再那麼著急和焦慮。

當我瞭解了這個模型再來看當下,現在這個年齡正是早上起床的時間,一天才剛剛開始,完全可以好好規劃,慢慢享受這一天的美好時光。

2、利用前10-15年用來職業探索

對於很多人來說,畢業就找到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然後日復一日地重複於此。想跳槽,卻不知道自己除了眼前這份職業,還能做些什麼工作。想提升,卻被平臺所限制,不知道自己興趣愛好和職業有什麼交集的地方。

作者提出,我們可以利用前15年來探索職業生涯道路,尋找興趣和職業的交集。

美國著名職業生涯規劃師布萊恩·費瑟斯通豪在其著作《遠見》中指出,健康優質的職業生涯可分為3個15年。

快30歲了,還一事無成,怎麼辦?

第一個15年是探索期,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積極探索,培養基本職業技能、尋找優勢興趣和職業的交集。

第二個15年是聚焦興趣和長板階段。第一階段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後,第二階段就集中發力,厚積薄發。

第三個15年是最佳化長尾階段。第二階段發展的好,第三階段可以選擇繼續發揮影響力,比如做導師、二次創業等等。

村上春樹就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例子。29歲才開始正式寫作,30歲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之後深覺得找到了終生的興趣,放棄了餐館生意,潛心投入到寫作行列。

在他成為一名作家之前,他也在職業生涯的路上探索了很久,直到找到了他喜歡的事後,決心把它作為自己的事業,集中發力、厚積薄發,用苦行僧般的自律嚴格要求自己。

他整個漫長而充實的人生都在印證自己的話: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人這一生,我們都是為自己而活,不要被外界的聲音打亂自己成長的節奏。

30歲的年齡並不晚,利用前15年的時間好好尋找自己興趣和職業的交集點,多去學習和打磨自己的職業技能,培養核心競爭力,唯有如此,在第二階段到來時,我們才能錨定一個點去深耕和發力。

3、拆分目標,將關鍵事務規範化

關鍵事務規範化指的是:先將目標進行拆解,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

比如我現階段的興趣是寫作,設定一年內要成為某平臺的簽約作者的目標。目標拆解完之後,閱讀和寫作是每天必須要做的關鍵事務。那麼每天就預留出固定的時間去做這兩件事,把它規範化。

比如我把閱讀放在中午12點到1點半,寫作放在晚上8點到10點,時間固定下來後,每天堅持執行。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就可以靠習慣的力量拉動自己朝著目標前進,而無需耗費很多的意志力。

當前這一點運用最好的是早起冥想這件事,每天6點半-7點是我的早起時間,利用20分鐘左右跟一節冥想早課,結束後神清氣爽地去上班。因為時間固定,要做的事也固定,每天到點起床後,我無需做過多的思考和掙扎,先把這件事做完之後再去洗漱吃早餐。

如果你問我,這個過程會讓我覺得痛苦或者堅持地很辛苦嗎?我只能說,做這件事的時候,大腦還沒來得及思考我想不想,就靠習慣的拉動自覺去執行了。就好比設定好程式,到點了就自動執行,如果純粹靠意志力來堅持,即使這件事對我有益,也難免會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

4、每週動態視覺化,每天艾維李法則讓進步看的見

每週動態視覺化,顧名思義,就是對每週的計劃進行動態的跟蹤和展示。

作者是從一個明星團隊負責人那裡學習的一個方法。每週一將一週主要的事情羅列出來,每件事寫一張便利貼,貼在“計劃做”一欄;隨著計劃的推進移動便利貼,從“計劃做”到“正在做”,最後到“已完成”。

週末的時候,如果所有的便利貼都移動到了“已完成”,那麼一週的計劃完成的很順利,否則就需要去分析完不成的原因。

視覺化有助於我們追蹤程序,及時調整行為去跟上計劃的進度,能時刻提醒我們牢記目標!

每天艾維李法則,則是時間管理大師艾維·李的經典工具。它要求實踐者每天用紙、筆記錄當天最重要的6件事,並按照時間順序去完成。完成前面的事情後,才能做後面的事。

這其實是保證了我們的時間始終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被那些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打亂節奏。做完一件劃掉一件,在這劃掉完成的過程中會有滿滿的成就感。

5、應用每週一記、感恩日記及時調整目標、聚焦美好

每週一記實際就相當於每週的覆盤,寫下一週的總結,梳理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反思自己值得改善的地方,然後寫下新的一週的計劃,和自己的中長期目標比對。

感恩日記則是調整我們的注意力焦點,關注生活中的積極面,我們能獲得當下的正反饋以及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快30歲了,還一事無成,怎麼辦?

這一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晚清名臣曾國藩,他堅持寫日記32年,用行書和小楷輸出130萬字的日記。他寫日記是為了自律和反省,在日記中反思自己一天的行為,向聖賢看齊。最開始的時候不能堅持,後來他把日記公開,供親戚朋友們閱讀,類似於今天發朋友圈和微博,用他律來倒逼自律,正是這樣日日的堅持和覆盤,讓他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如果我們沒法做到像曾國藩一樣日日覆盤,周覆盤和月覆盤也能讓我們及時獲得反饋,調整行為和目標。

我最開始也沒有記錄和及時覆盤的習慣,直到堅持一個月後發現,原來這一週內、甚至一個月內我做了這麼多事,如此多的進步會給予自己正反饋,沒有如期完成計劃的部分也能調整自己的行為和目標。

感恩日記則是調整我們的注意力焦點。心理學研究證明,我們的注意力取向是“負面偏好”,也就是說我們更容易關注負面結果,而忽視正面結果。

想想看,每次看到新聞標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更容易被那些負面的資訊所吸引?而對於我們自身也是,容易聚焦於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而忽視小的進步。

感恩日記是記錄一天之內你覺得自己做的好的3件事,然後列出自己值得改善的一件事。透過關注生活中的積極面,嘉許自己做的不錯的地方,能給予自己自信和勇氣。

《意志力紅利》一書中,作者將意志力的工具形成體系落實到自己的日程管理中,靠著這套方法學,輕鬆利用意志力完成目標。如果快30歲,你仍舊處於人生的迷茫期,想行動起來獲得改變,那不妨看看這本書。

弗洛姆說:“於身心有益的東西必定是使人舒適的,即使開始的時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在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時,

莫言卻說“晚熟的人,到了合適的時候,出現了能讓他展現才華的舞臺,他便會閃閃發光的。”

雖然快30了,但看完這本書後我不再焦慮。因為我知道,30歲一事無成,並不意味著失敗,人生最差的結果也不過是大器晚成。

利用前15年的時間好好沉澱和打磨自己,用意志力的工具,自律地規劃好自己的每一天,終有一天,你會成為那個閃閃發光的自己!

作者:佳欣,首發百家號:霍霍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