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菜單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李子柒的賬號已經停更半年了。

時不時,我還是會開啟她微博置頂的影片,看看她曾經耗時兩年,復原古法做出的筆墨紙硯。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點菸、和料、杵搗、熬藥、銼邊、晾墨……

每一個步驟她都親力親為,古老的手藝與她年輕的面孔絲毫不違和。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最終,當她坐在院中,用自己造出的筆墨紙硯畫一幅竹圖時,莫名地,我覺得眼眶發熱,鼻子差點一酸。

好像很遙遠的記憶被喚醒了 。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傳統文化並非高不可攀,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只要我們肯花一點點時間瞭解,一定會發現它的美與內涵。

李子柒的評論區有很多人曬自己的練字照,我驚訝於他們大都很年輕,卻能夠這麼熱烈地表白看似“老氣“的傳統文化。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誰還傻了吧唧磨墨啊,那是拍影片給你們看情懷的。”偶尓也有這樣不和諧的聲音。

是啊,我們早就習慣了打字,寫字本身都成了奢侈,毛筆字更遠離日常生活。推廣這些有什麼意義?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這個問題,有人可以為我們解答。

周美洪老先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墨”製作技藝傳承人。

他從 92 年起就擔任

徽州歙縣老胡開文墨廠

的廠長

——任時代變遷,他堅持古法制墨,保留這門老祖宗留下的手藝。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01

老祖宗留下的規矩

古法制墨包括十餘道工序。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它像是在與時代對著幹,每一道工序都極慢,慢到足以撫平任何躁動生活掀起的褶皺。

有很多不寫毛筆字的年輕人,都在網上一遍遍刷制墨的影片,舒解生活壓力。

製作油煙墨時,師傅會先在瓷碗中倒入上好的

桐油

,插上

燈芯草

點燃。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在火焰上方罩一隻瓷碗,燃燒後的

菸灰

會留在瓷碗內壁,這就是墨的原料之一。

將菸灰刮下來清洗後,還需

一年左右的時間

去曬乾。

而這才僅僅是制墨的第一步。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另一個主要原料則是膠。

熬膠時,制墨師會加入很多中藥材:

麝香、冰片、珍珠、樟腦等

,舊時這可是獨門秘方。

很多人以為放入

冰片

,也是為了讓墨生香,增添文人雅趣。

但更重要的是,

用這樣的墨汁寫字、畫畫,作品可以防蟲防蛀,掛放百年。

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將曬乾的菸灰入膠後,這塊“墨泥”還要經歷“輕膠十萬杵”:

錘打次數越多,墨塊的質量越佳,而且不容易吸溼,能夠長久儲存。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十萬杵”說得輕鬆 ,這過程卻極耗人心。

胡開文墨廠的一位傳承人項德勝,當年為子承父業,十六歲就開始在這裡上班。

他進入錘墨車間後,每天揮動七八斤的錘子數千次,手磨破出血,連筷子都拿不住。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而且很要命的是,手總是髒兮兮的。

以前他覺得不好意思見人,和別人說話時都下意識雙手插進兜裡。

可是即便如此艱苦,他也沒想過放棄傳承徽墨,而是下定決心繼續磨練技藝,從技術難度最低的錘墨車間走出去,去做刻模工作。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錘好的墨泥,接下來就要放進在墨模內壓成精美的墨錠。

不要小瞧這個模具。

在古代,一個成功的墨模要由制墨師、畫家、雕刻家共同完成。

刻模不適合急性子,是制墨中最為精細的工作。

每一刀下去都不可挽回,要做到心中有佈局、手下有功夫。

在胡開文墨廠,很多匠人都是十八、九歲入行,一人一凳,一坐就是一輩子。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項德勝果然在其中脫穎而出,

《朱子家訓》

則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只有半個手掌大的木頭,刻了五百四十二個字,每個字只有兩毫米左右大。

普通人肉眼看都要費些力氣,他的刀工可見一斑。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廠長周美洪認為這就是制墨人的浪漫:

把美好一點一點地做進墨裡。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壓模後,制墨師還要給墨塊修邊,銼去多餘的部分。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之後又要陰乾長達

一年的時間

這期間制墨人也不能閒著,要每日去翻面,才能保證墨塊不翹邊。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最後一步則是

描金、包裝

像是一個成年禮,它經過千錘萬煉,終於長大成人,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02

堅持的理由

瞭解徽墨的製作過程後,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

匠人們為什麼堅持古法?是傻而不懂變通嗎?

實用、好用、還需要用,永遠是第一個答案。

就拿徽墨來說,它的實用價值,直至今日也非常高。

對寫毛筆字的人來說墨錠相比工業墨汁寫出來的字,層次豐富。

墨汁放久了澀筆,加水後又會在宣紙上洇開,濃度也不夠。

而磨墨後寫的字,色濃有光澤。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而且,古法墨塊經歷過輕膠萬杵,上紙效果穩定,能保百年不褪色。

比如,

五代北宋年間抄本

《金光明經》

殘卷

,歷經千年,如今字跡仍然清晰可辨。

研究人員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殘卷,發現松煙墨的墨跡顆粒確實較牢固地附著在宣紙上。

古人的智慧與今人的科學交匯。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這也意味著,古墨不僅利於日常書寫,也可以幫助修復古籍、字畫。

讓這些文物經歷下一個百年、千年,一代代傳下去。

這也是老祖宗的規矩教會我們的道理:

無論時代是否詭譎多變,我們都要敢於敢對時間做承諾,對上百、上千年的事情負責。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這幾年,廠長周美洪很高興。

每年都有很多中小學生來廠裡參觀,而一旦遇到年輕人主動來學習古法制墨,他都毫無保留傳授。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他也很開心看到很多

up 主如彭傳明、李子柒等

,透過用短影片的方式,將文房四寶的奧義傳遞到更遠的地方。

對周廠長來說,傳承筆墨紙硯老手藝的背後,還在於他對文字書寫的認同。

我們常說“字如其人”,一副字承載著先祖的命運與情感,我們不該忘懷。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最著名的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裡面有二十個不同的“之”。

家族沉浮、命運不定,王羲之由“樂”到“痛”到“悲”,寫字時的心境不同,字的寫法、節奏、間距自然不同。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我們都知道蘇東坡是豪放派詩人,可豪放從何而來?

背過他的詞,不如再來看看他的字。

蘇軾書寫不問法度,重表達個人感情,自成一家。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遙想他被貶黃州仕途坎坷,卻沒消沉自抑,反而能欣賞自然風光,揮墨相贈,此為真豪邁。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的確,對於如今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筆墨紙硯已經不再是日常必需。

甚至有些人買墨,也只是拿回家擺著,當作製作精美的工藝品。

但這並不是壞事。

文房四寶能成為中國的文化象徵,也不失為一種傳承。

李子柒“消失”半年,誰還記得她?

發揚傳統文化沒那麼難,我們不必每個人都會書法、都會制墨。

只要我們還記得,還願意去了解,還能夠認同先人們字裡行間的情懷,它就會繼續生根發芽。

別讓這種文化褪色,別讓我們基因中的一部分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