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九江地方史論壇》第七期,潘季馴治理桑落洲堤

菜單

《九江地方史論壇》第七期,潘季馴治理桑落洲堤

潘季馴(1521-1595)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治水專家,被譽為“千古治黃第一人”。他一生中曾四次主持治理黃河和運河,前後持續27年。在長期的治河實踐中,他認真汲取前人認識黃河、治理黃河的積極成果,全面總結了中國歷史上治河實踐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築堤束水、借水攻沙”的“治黃”理論和“堤防修守”的完備措施,深刻地影響了後代的“治黃”思想和實踐,為我國古代的治河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潘季馴對長江的治理也有名氣,至今在九江流傳著他治理長江桑落洲堤傳奇故事。九江是潘季馴為官的第一站,那年他30歲,登庚戌(1550)科進士第一百名、殿試第三甲第七十名,賜同進士出身、兵部觀政,授江西九江府推官。從此同九江結下了不解之緣。九江地瘠民貧,經濟尚不發達,他任推官期間,改革驛站制度,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並保證了政令、文書、信件的暢通,嬴得了九江百姓的滿意,所以王錫爵在《潘公墓誌銘》中稱讚說:“不以煩百姓,民大便之”。九江北濱長江,南倚廬山。每當夏秋之交,江水流溢。田地一片汪洋,氾濫成災。在九江的幾年,他深感長江水患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尤其是桑落洲肥沃的土地遭沖毀,人民流離失所,從此這一幕揮之不去。但由於當時時機條件還不成熟,他後來說過“往予在江郡,視若洲土田黑壤,顧沙磧雜中,江水溢輒潰,矧新簣鮮實,欲速惟難,而可以為成乎?”他只好把治水一事藏在心頭,等待佳機。

萬曆四年(1576),已擢為御史潘季馴巡撫江西,他一直對德化(今九江)桑落洲堤崩田荒耿耿於懷,認為此時時機已成熟,而他也有權力有能力來治理長江堤,於是發廩捐資修築了桑落洲堤。“東去瀕江桑落洲”,桑落洲在縣北,隔大江軍民雜處,位於封郭洲之東,地勢卑下,如雨水過多,江水泛漲,最容易被淹,洲內多湖地,日久漸淤塞,又靠近江洲,地坍漲無常,或數十年間滄桑互異。東至橫壩頭,東北交宿松界,西至梅邑楊穴鎮,南有通江小河。歷代名人詠詩較多,唐末胡玢《廬山桑落洲》有“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北宋孔平仲在九江賦詩《上元作》:“樓前燈山燒荻火,光影動搖桑落洲”。元代虞集《寫廬山圖上》詩云:“憶昔系船桑落洲,洲前五老當船頭”。從幾首詩中可知桑落洲,是靠近九江城停靠船隻的碼頭所在地,對九江猶為重要,它的崩毀,直接威脅著九江城的安危。捍衛長江大堤,“防蟻潰”,“嚴鯨吞”,目的在於解除外在憂患,更在於解除內在九江城的憂患。所以,潘季馴以興修水利為重,對桑落洲大規模治理。

他“命按察僉事劉某親往實地勘查,故懇懇民瘼者,即按轡行堤上,終日不為輟,審堤虛實。狀檄九江府知府李得陽規劃方略。同知宋純仁專領其事,盡心竭力,捐貲集材。湖口縣陳啟明翼贊經費,與守備指揮李超、照磨譙為龍各分任率其民卒,增高凡若干丈,廣稱是,蓋實堅好矣。又沿堤種柳數十萬,以護之。江之所趨,則布樁卷埽,以防外衝;水之所聚,則開渠導引,以避內漲。分堤而守,則德化湖口黃梅宿松四土之民,南昌蘄州九江三屯之卒,畫疆勒石限地,以責其成,使永無潰決之隙。”《(同治)德化縣誌卷5地理水利》治理長江大堤是關係到民生的大事,上級重視,親自佈署指揮,地方支援配合,百姓護堤,人心所向,同心同德,盡心盡力,而且潘季馴把他的治水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用在了桑落洲堤上,以水治水,知人任人。栽植柳枝以護堤,布樁以防外衝,開渠以避內漲,分堤而守,責任到人,種種措施,種種行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成功治理桑落洲堤。

萬曆三年,九江另一水利工程封郭堤剛修成,而繼築的桑落堤延亙七十餘里,修築的長度是封郭堤的三倍有強,高數丈,抵禦洪水作用更大,只花了五個月,便告成。史載“今為沃壤,江人至今德之”,“善後之畫(劃)彌遠,安養之念愈深,非一書所能盡也。”憂深慮遠,關愛百姓,深得民心。而潘季馴也成為九江人民心中的念念不忘的恩人。

滄海桑田,如今桑落洲堤雖已被無情洪水坍塌入江,無處可尋。然而九江百姓心中的桑落洲堤卻永不會摧毀,潘季馴造福於民、興修水利的光輝形象,將一代一代永駐九江大堤之上。

——《九江地方史論壇》第七期

《九江地方史論壇》第七期,潘季馴治理桑落洲堤

《九江地方史論壇》第七期,潘季馴治理桑落洲堤

《九江地方史論壇》第七期,潘季馴治理桑落洲堤

《九江地方史論壇》第七期,潘季馴治理桑落洲堤

《九江地方史論壇》第七期,潘季馴治理桑落洲堤

《九江地方史論壇》第七期,潘季馴治理桑落洲堤

《九江地方史論壇》第七期,潘季馴治理桑落洲堤

《九江地方史論壇》第七期,潘季馴治理桑落洲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