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非暴力溝通第一要素:觀察

菜單

非暴力溝通第一要素:觀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做評判、指責或用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很難做到的。

在馬歇爾。盧森堡的著作《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作者認為,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觀察。

非暴力溝通第一要素:觀察

可見,觀察在溝通中是多麼的重要。

1。對觀察的要求:只觀察,不評論。

與人溝通時,對於觀察,有什麼要求呢?

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而不對這件事做出評論。

這是因為,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的人,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非暴力溝通第一要素:觀察

2。區分觀察和評論,不隨便給人貼上負面的標籤。

比如,“上午十一點了,張強還在睡覺”,這就是在表達自己的觀察。

如果這句話變成“上午十一點了,懶惰的張強還在睡大覺”這句話,就是評論了。

評論張強懶惰的人,可能不知道,他昨天連夜修改了一個重要的企劃方案,熬夜到天亮,此刻他正在補休息呢。

觀察和評論的區別就在於,觀察是給人呈現當下的事實,而評論是由事實讓你所產生的感受和想法。

在我們不瞭解事情的起因時,不要輕易地根據自己的標準和理解做出評判。因為一旦給對方貼上了負面的標籤,很容易對別人產生消極的影響。

比如,”昨天晚上,妹妹看電視時啃指甲。”這是觀察到的事實。

“昨天晚上,妹妹看電視時啃指甲。她是一個不講衛生的人。”這是觀察到事實後給妹妹貼上標籤“不講衛生”。

妹妹真的是個不講衛生的人嗎?未必就是。也許是她的手指被夾痛了,她正在用嘴巴幫助緩解疼痛呢。

可見,過於主觀的評論,隨意給人貼上負面標籤,並不能讓我們的溝通更友好,反而會引起對他人的誤解。

非暴力溝通第一要素:觀察

3。利用觀察和正面評價激勵對方,讓溝通充滿愛。

觀察時,加上負面評價,會引起他人不滿或誤解。但如果我們在觀察時,用上正面的評價,則可以起到激勵對方的作用,讓溝通充滿愛意。

比如,看到孩子寫完了作業,經過檢查後,發現作業完成得很好,就可以誇獎孩子:“你這麼快就寫完了作業,不但字跡端正,而且還沒有錯題,你真棒!”

這時候我們的誇獎就是有具體觀察的,孩子在這樣的表揚中,不僅清楚地知道自己哪裡做好了,還從中感受到濃濃的愛意。

在溝通中,我們一定要學會說出自己的觀察,而不是一味地評價,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評價,都無需說得太多。

非暴力溝通第一要素:觀察

4。區分觀察和評論的技巧

觀察是多麼重要,作為聽者,我們該怎樣準確地區分出對方說出的話,是觀察還是評論呢?

比如下面的例子,可以讓我們學會區分觀察和評論。

例子一:

a。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觀察和評論被混為一談)

b。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歐文沒有進一個球。(觀察和評論被區分開)

例子二:

a。閨女花錢大手大腳。(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

閨女上週剛領到工資,第二天就花了一千八百元買衣服。(觀察和評論被區分開)

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的的敘述,往往帶有自己的主觀看法,很容易讓對方覺得自己受到了冒犯。

非暴力溝通第一要素:觀察

作者指出,如果我們在表述中帶有“每次”、 “曾”等詞語,可能表達的就是觀察結果。而表述中出現“總是”、“從不”等詞語,表達的通常是評論。

比如:

a。我看安迪打了幾次電話,每次都至少打半小時。(觀察)

我不記得你曾寫信給我。(觀察)

c。你總是很忙。(評論)

d。在需要她的時候,她從不出現。(評論)

另外,作者指出,“經常”、“很少”這樣的詞語,有可能混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第一要素:觀察

比如:

a。你很少配合我。(評論)

b。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活動,你每次都說不願意參加。(觀察)

c。他經常來。(評論)

d。他每週最少過來三次。(觀察)

總之,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運用的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評論,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這樣的溝通,讓對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