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心理學:想讓別人喜歡你,請改變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

菜單

心理學:想讓別人喜歡你,請改變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

心理學:想讓別人喜歡你,請改變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

人類是很神奇的物種!明明是自己的錯,卻把責任歸結為別人。

宋徽宗的宰相的張商英,嗜好書法,最喜歡草書,雖他的書法有一定的造詣,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有很大的缺點——不合體統,令人難以辨認,但張商英卻不在意。

一次,他偶發詩興,揮筆疾書一番,讓侄子去抄錄一份。可他的侄子看了好半天卻只能認出上面的一個字來,只好去請教他。

心理學:想讓別人喜歡你,請改變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

張商英對著自己剛寫下的字也看懵,居然很多字連自己都看不懂,但他並不認為錯在自己的字寫的不合章法,反而責怪侄子:“你怎麼不早點來?現在我都忘了剛才寫的是什麼!”

連宰相都會犯的錯,可見常態化。

從這個事例可看出,遇事人人都想推卸責任。

每當做錯事,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責任剔除,卻在他人身上找過錯。若遭到揭發或指責,又會為自己極力辯解,錯的永遠是別人而非自己。內心的想法:我也無辜啊,或我只是受傷害的人。

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人生在世,想變得更好,必須時刻對抗自身的熵增。不然,很多力量在推著你往下滑,讓你變得平庸。

生命的意義在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追求有序。

心理學:想讓別人喜歡你,請改變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

心理學將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稱為自我服務偏差

指加工和自我有關的資訊時,人們會出現一種潛在的偏見,會輕易地為自己的失敗和錯誤開脫。

自我服務偏差本質是一種歸因錯誤,是影響人際交往的一大因素,在家庭、工作中會造成不小的傷害。

在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心理學:想讓別人喜歡你,請改變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

為什麼會出現“我是對的,錯都在別人身上”的想法

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指出,自我服務偏差是由個人長期養成的較為穩定的歸因傾向決定。

歸因傾向主要包括三方面

內因與外因

內因指自身的因素:自己的能力、品格、態度等;外因指與自身無關的因素,包括機遇、任務難度等。

人們在取得某項成績時,若將之歸於內因,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對自己是很大的鼓舞,而若歸之於外因,則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僥倖得來,是不值得高興。

所以人總是有種自我肯定的傾向,常帶有主觀傾向地將成功歸因於自身的某種特殊才能,而不管事實。

反之,對失敗,人們更易將其歸之於外因,這樣可降低心理的不適感或失落感。

心理學:想讓別人喜歡你,請改變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

穩定因素與非穩定因素

事情的成因中有部分是穩定,如個人的能力在一定條件下是穩定不變,而另一部分則常常變化,包括各種偶發的情況。我們會將成功歸於穩定的因素,因這意味著在正常的情況下自己是能取得成功,而將失敗看做是不穩定的因素造成,這就意味著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因出了意外的情況。

可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

有部分因素是自己可控制,如自己的努力程度,而另一部分因素則是自身無法控制,如工作的難度,自己的智力水平。在這一方面,人們習慣認為成功是由可控因素決定,而失敗則是由不可控因素導致,持有一種“成事在我,敗事在別人”的態度,既然自己已盡力而為,那麼問題只能出在別人的身上。

從這三方面我們可看出一個問題,是人們在進行歸因(推卸責任)時具有一種自我保護傾向。

人生,想變得更優秀,須時刻對抗自身的熵增(熵增是生活自發的走向混亂的一種趨勢)否則,很多壞習慣在推著你往下滑,讓你變得平庸。

心理學:想讓別人喜歡你,請改變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

如何改變習慣性地把錯誤和責任推給別人?

換位思考

多想:若不是自己的錯,別人也如此對待我,我會不會很惱火呢?答案是肯定。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慢三分鐘法

當你下次開口之前,彆著急開口指責別人,冷靜地分析下,我是不是又向外歸因?錯誤是不是在自己的身上呢?

好險,剛剛又差點犯錯,好在機智如我。要不然又該爆發一次人際衝突。

每次給自己如此積極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就會改掉這缺點。

若你已指責對方,誠懇地跟對方道歉

“不好意思,我剛又犯錯,明明責任在我!”

多數人不會恥笑你,反而會為你的真誠地承認錯誤對你刮目相看。

心理學:想讓別人喜歡你,請改變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

強者的思維是善於挑戰自己人性的弱點。

常靜觀內心,反照和覺察自己,看別人不順眼,是因自己修養不夠。

道學強調清靜,靜則生慧。若我們嘗試靜觀內心,反照自己,便會覺察到本我愚痴,聽到他人讚美便開心,遇到指責便心生怨恨,卻很少反省自己的過失,眼裡總是對方的不足與過錯。

看別人不順眼而心生怨恨,是在懲罰自己,令自己徒添苦痛。

《清靜經》雲“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修行即修心,當心無所住時,就是清靜之道。

不要有弱者心態,習慣依賴和抱怨,所有的不順都源於別人。強者都是聚焦內因,他們只強調自身的努力和改變。

改變別人是痴心妄想,改變自己才是希望。

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鍊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林肯

心理學:想讓別人喜歡你,請改變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

敢於承認錯誤的愛因斯坦

世界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直為他“一生最大錯事”而愧疚。

愛因斯坦究竟做錯什麼事?

1917年,是他創立廣義相對論的第二年,為解釋宇宙的穩恆態性問題,愛因斯坦和荷蘭物理學家德西特各自獨立進行此項工作的研究。

他們發現引力場方程的宇宙解是動態而不是靜態。意思是宇宙要麼膨脹,要麼收縮。

物理直覺的偏見和數學運算的失誤,愛因斯坦決不放棄靜態宇宙的概念,為求得一個靜態的宇宙模型解,不惜在方程中引進一個“宇宙項”。

這個結論在當時符合宇宙學原理和已知的觀測事實。

然而,1922年,美國學者弗裡德曼求出了這個方程的另一個動態解;1927年比利時學者勒梅特也獨立求得同一解。

從數學角度證明,宇宙不是靜態,而是均勻地膨脹或收縮著。

然而,愛因斯坦仍不肯接受這個結果,堅持他的靜態宇宙模型觀。

兩年後,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遠距星雲的觀測,發現遠距恆星發出的光譜線有紅移現象,離地球越遠的恆星光譜線紅移越大。

心理學:想讓別人喜歡你,請改變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

這說明恆星在遠離地球而去。哈勃的發現支援弗裡德曼等人的動態宇宙模型,也改變愛因斯坦對宇宙的看法。

愛因斯坦把堅持靜態宇宙模型的失誤稱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錯事”,並收回對弗裡德曼等人的批評。

後來,在他70歲生日之時,還向好友索洛文表示:“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沒有一個概念是牢靠地站得住,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定是正確。”

這句話包含他在1917年的這次失誤。一位舉世聞名的偉大科學家能勇於承認自己的失誤,謙虛地回顧自己已被世人承認和稱頌的成就,說明愛因斯坦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坦蕩胸懷。

這也正是愛因斯坦能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

心理學:想讓別人喜歡你,請改變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

我們的地位向上升,我們的責任心就逐步加重。升得愈高,責任愈重。權力的擴大使責任加重。——雨果

高處不勝寒!越是身處權力頂端的人,越要“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天上的繁星數不清,自己臉上的灰塵看不見。人性最大的弱點,是習慣用雙眼盯別人,卻常忘記審視自我。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常反思自己,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俗話說,常自省,方能長清醒。

心理學:想讓別人喜歡你,請改變犯錯不反省,反而指責別人的缺點

圖為網上下載,不妥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