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人世間的求而不得,或許天可以補償,這不是阿Q精神

菜單

人世間的求而不得,或許天可以補償,這不是阿Q精神

在人世間的種種不平裡,有一種特別普遍,那就是付出得不到回報,回報了卻達不到預期。

人世間的求而不得,或許天可以補償,這不是阿Q精神

對這一現象,《道德經》早有論述。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從字面意思來看,天之道,用充足的去補充不足的,而人之道,則相反,不僅不補充不足的,還要用不足的去補充本來就有餘的。

人世間的求而不得,或許天可以補償,這不是阿Q精神

呵呵,為何?

沒有原因,本來如此。我們司空見慣的二八定律就是人之道的典型體現。其實一切社會性動物都存在二八現象。

人世間的求而不得,或許天可以補償,這不是阿Q精神

越是佔有資源的越容易佔有更多的資源,越是有錢的人越容易賺錢,錢生錢比力生錢容易得多。

曾經有兩個人,同時買了一個小區裡的兩套二手房。這兩人的經濟狀況差別很大,一人很有錢,買房子的錢算是閒錢,另一人手頭比較緊,房子是貸款買的。兩人的目的一樣,都是為了升值盈利,但結果卻截然不同。

過了兩年,不出所料房子漲價了,但漲得不多,這時候沒錢的那位正好有一個專案急需投資,就賣了房子,而那位有錢的用的是閒錢,所以按兵不動繼續等待升值。就在沒錢的賣出房子半年後,突然二手房飆升,半年下來的漲幅是前兩年漲幅總和的數倍。而那位沒錢的用賣了房子的錢投資半年後失敗,算起來不僅沒賺錢還賠了不少。

沒錢的因為買房的錢不是閒錢,所以沒能等來暴漲的機會,而有錢的本來買房用的就是閒錢,沒有資金壓力,等來機會是必然的。所以有錢的變得更有錢,沒錢的變得更沒錢是大機率事件。

有無破解之道?無。而反過來一句話卻給我們以希望。“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這句話同樣出自《道德經》。

人之道的規則已經確定,不可能更改只能改善,因為這就是人性,人性遇到人性,自然就產生了人之道。讓不足的去補足的,不足的變得更不足,有餘的變得更有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很普遍,只不過不同時期程度不同而已。

人之道有其執行規律,人類的頭部模式就是在用有限的資源供給頭部,實現頭部突破,再帶動身體進行整體突破,這是社會性動物的生存與發展模式。

存在即合理,然而並不是說無法消除這一模式的副作用,人類是可以用天之道消除人之道的副作用的。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與道同行的人,道也樂意接納他。船到橋頭自然直,一位符合大道的人,就是道的一部分,自然而然而被道所接納,最終與日月同光,與天地同壽,與自然同一。

消除副作用並不是要真正地換一個發展模式,而是對於個體來說,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可以用融入天之道,進行自我調整。這是當下最實際最有效的辦法。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與道同行,和財富無關,和權利無關,甚至和身體狀況關係也不大。天之道的成功,不基於排他,正相反,自利利他才能成功,在天之道里的失敗,反而是因為害他才會害己。在天之道里沒有內卷。

這是一個與物質世界並行的精神世界,唯有道者,才能以有餘以奉天下。

(以上文字是讀《道德經》的階段性感悟,不一定正確。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還能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