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隔輩親”背後的心理學

菜單

“隔輩親”背後的心理學

“隔輩親”背後的心理學

爺爺奶奶對孫輩百依百順,在父母教訓孩子時“該出手時必出手”,這在全世界都出奇一致。

想當初這些爺爺奶奶做爸爸媽媽時,沒少“教訓”孩子,難道他們不知道“教訓”孩子,是為了他們好?

他們知道,只是這孩子不是“他們的孩子”了。

還是祖父母跟孩子有距離的原因。

1 不承擔養育責任

祖父母跟爹孃不一樣,爹孃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作為第一責任人,我們關切、努力,不敢有絲毫鬆懈,生怕做不到,耽誤孩子。

而祖父母不用揹負這些,就像你看朋友家孩子很可愛,朋友對他吆五喝六的你不忍,肯定會勸架是一樣道理。

只是祖父母是50步,咱是100步,他們只看到小孩子受委屈了,而且還是攜帶自己基因的小孩子,自然而然護著。

“隔輩親”背後的心理學

2 作為旁觀者的,發現了問題

比如,我婆婆總在我老公批評孩子時護著,她表達不好,說我老公不該批評孩子。我老公就跟她吵,吵來吵去,彼此也不知道對方的初衷是什麼了。

其實,我婆婆是想說:批評孩子可以,別那麼兇,你好好說。兇的時候,孩子也記不住你說啥,自己哪裡錯了。

我老公理解成:我批評孩子你不讓,難道就讓她錯著?都是你慣的。

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愛之深、責之切,能控制住脾氣的只在少數,一激動說多了,在旁人來看自然不對。爺爺奶奶作為旁觀者也覺察出來了。

可是限於表達能力,溝通狀況,兩代人談不攏就容易誤會,彼此惱怒,說不清楚。最後我們就覺得老人盲目愛孩子,老人覺得跟我們說不通,氣得不行。

“隔輩親”背後的心理學

3 祖父母在孩子這裡找到了迴應

這話說來比較悲涼,老人不在主導家庭後,少了很多掌控感。

他們跟孩子溝通有問題,說不上話使不上勁兒,有時候甚至連個回聲都沒有。而在孫子這裡感受到被需要,這股心理撫慰對他們來說特別重要。

有個心理學家說,沒有迴應就是死地。

誰都想在家庭、在工作單位、在社會上收到迴應,而從親人那裡得到迴應是最直接也是我們最在乎的。

坦誠講,我們夫妻跟我婆婆話不多,她說的我們不感興趣,我們說的她也聽不懂,很多時候她看不慣我們。而她也不認識樓下的其他大媽,跟人家聊不來。

就去找孫女,孫女呢,也不怎麼跟奶奶玩兒,奶奶做的飯她不愛吃,她做的東西奶奶看不懂,她們兩個之間沒有依戀關係。

所以,哪怕我婆婆在這個家吃喝不愁,沒多少活兒,她也不樂意在這兒,她想找到自己的迴應之地。

那些能在孫輩身上找到迴應的祖父母,就更要抓住這種感覺了。為孩子出頭自然不在話下。

“隔輩親”背後的心理學

總結:

鑑於以上三種心理交織,隔輩親,

一是要在孫輩身上找回應,我們會看到老人使勁付出,給孩子買這買那的,換一句爺爺真好,就樂開了花;

二是從旁觀者角度看父母育兒,雖感不妥,溝通不暢,鬧到最後,父母覺得老人護孫過度,再強調一遍“隔輩親”;

三是老人不對孫輩有直接教育責任,只有“你愛我我愛你,拉手玩樂樂”的需求,自然順著孩子避免衝突。

這是一種自然現象,要我說隔輩親,就由老人去吧。

爺爺奶奶再幹涉,也對你養孩子不會有根本性影響,你是啥樣的人,你如何引導,才決定了孩子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