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改變為什麼這麼難?這本心理書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菜單

改變為什麼這麼難?這本心理書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一個人要徹底改變自己有多難?需要多大的勇氣?

改變為什麼這麼難?這本心理書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提問的是一個16歲的高中生,小時候因為父親被母親孃家看不起而自卑自殺、母親從此瘋癲,她不得不寄養在姥姥家。

在這個家裡,她被處處排擠,只有年邁的姥爺和姥姥待她如掌上明珠,可是她卻因為父親的死,一直無法心安理得接受他們的愛。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她的心靈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她一邊心疼姥姥姥爺的日夜操勞,一邊又控制不住自己對他們的抗拒。

各種情緒糾結之中,她得了抑鬱症,無法控制地生出了消極悲觀的情緒,甚至開始自暴自棄。

可是有一天,姥爺突然病了,她生出了第二次失去親人的惶恐。

她很想改變,她問一個人徹底改變自己究竟有多難?

改變為什麼這麼難?這本心理書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是啊,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期待改變,尤其是遇到難以承受的苦難或者痛苦

時,就更加想要改變自己、改變現狀。

心理學博士莫妮卡·布里永根據她40年的臨床經驗,以及在神經科學和心理治療領域最新的調查研究成果,寫下了《

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

》這本書。

她提出,

輕鬆的改變其實早在潛移默化中就發生了,我們並不會明顯感知到變化。

而那些讓人感到痛苦的改變,則需要人為干預,甚至是心理治療師的幫助。

她以理論和案例結合,告訴我們,那些讓你痛苦的改變,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快,先學會接納自己,包容自己的內心世界,會慢慢發現,你與他人的交往方式就開始悄然發生變化。

改變為什麼這麼難?這本心理書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0

1

改變為什麼這麼難?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期待著改變,或許是因為對現狀的不滿,或許是因為自卑作祟,希望改變現在平淡無奇的生活,希望改變自己的各種毛病,可是當每次下定決心要改變,但通常都是無疾而終。

因為改變是與大腦的神經相連的,改變是一個複雜的,不為意識所察覺的過程。

它大部分由控制情緒的右腦決定的,右腦產生的行為、感受和情緒直接促生了意象思維,但意象思維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大體上不受我們意識的控制。

改變為什麼這麼難?這本心理書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為了讓改變發生,意象思維必須先於有意識的語言思維,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身體在說話之前會先思考”,當身體與精神、情感與認知的整合完成後,我們會獲得一種靈活、和諧和流暢的感覺,以及一種內在的幸福感,這種情況下改變會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比如我們的成長過程。

反之,當我們遇到挫折時產生的負面情緒會阻礙思維整合工作的順利進行,這個時候要改變就會變得比較困難。

好比我們明明知道自己有各種毛病,可就是改不了,不是因為我們不想改,而是我們在潛意識裡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身體已經由著這種慣性去做了。比方說,明明要早點睡覺,但手已經不自主地打開了手機螢幕……

複雜的改變,需要更大的毅力和勇氣。

改變為什麼這麼難?這本心理書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0

2

我們為什麼會害怕改變?

作者說,改變是痛苦的。這個觀點讓我很意外,我們之所以期待改變,是因為將改變理解為一件積極的行為,比如改掉不好的習慣、成長為更好的自己,進而創造更幸福的生活。

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輕鬆的改變早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剩下的都是複雜的、令人痛苦的改變。

而這種改變往往是比較折磨人的,它們會帶來什麼不得而知。

也許生活會因為改變而更好了,但也有可能是變得更糟糕。

改變為什麼這麼難?這本心理書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日本有一名著名的心理醫生,90多歲的恆子奶奶,她寫過一本書《人間值得》,曾講述了自己與丈夫關於改變的故事。

恆子奶奶在與丈夫結婚後,發現丈夫嗜酒如命,她多次規勸丈夫,甚至以離婚為要挾,儘管把自己折磨得筋疲力盡,但每次丈夫都只是安分幾天後,又恢復到從前的樣子了。

她渴望改變,並試圖讓改變發生,然而生活沒有因此變得更好,反而使兩人陷入了一輪又一輪的爭吵與博弈當中,感情變得越來越差。

後來,恆子奶奶不再勸丈夫改變了,她卻慢慢發現了丈夫的優點,兩個人的感情也逐漸變好了。

恆子奶奶在回憶這段歲月時,曾感慨,“用盡千方百計,耗費幾年或幾十年想要改變他人,只會讓自己陷入麻煩之中。”

深以為然,

改變有時候不僅不會帶來自己想要的結果,還容易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痛苦當中。

我們害怕改變,也是因為害怕改變帶來的後果和需要付出的努力。

改變為什麼這麼難?這本心理書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0

3

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

心理諮詢的工作實際上就是把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的過程,但是這個原理雖然說出來簡單,做到卻非常難,因為凡是被壓抑在潛意識當中的內容,意味著它不被我們所覺察、接納。

真正的覺察其實是一種領悟,頓悟,這和靠別人給你講道理,告訴你是怎麼回事,完全不同。

心理治療到底如何改變人,作者提出了這三種方式:

共情傾聽

共情傾聽能讓當事者願意表達自我,放下戒備,主動表達內心痛苦的根源,這是治療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當心理治療師滿足來訪者主體間性的需求,才能挖掘出他痛苦的真正根源,從而解決問題。

而傾聽,不止要傾聽當事者的過往,更要傾聽他們的幻想。何為幻想?幻想是許多無意識的感官意象的結合,它其實也是一種典型的意象思維,它代表的是一種情緒、感想,它是痛苦的根源,埋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並不容易被察覺。

事實上,心理治療雖然不能改變過去,但可以透過共情與傾聽,幫助來訪者換個角度看待自己,學會與之共生。

做出專業解釋

心理治療師的工作主要旨在促進來訪者思考能力的發展。在訪談的過程中,心理師除了用傾聽和滿懷信任的等待的方式培育來訪者的思考能力外,還需要對來訪者內心或他們之間發生的事情,並做出解釋。這種解釋該如何措辭,又該在何時做出,至關重要。

這種解釋並不是和盤托出,在心理學上稱之為“不飽和解釋”。它會重新觸發來訪者的幻想,讓他自己走向愈發複雜、明朗和清晰的意義,幫助來訪者癒合或者改變。

雙人旅程

每一位心理治療師都在和來訪者演出雙人舞,一個負責引導節奏,一個作為跟隨者,心理師要做的不是在過程中不斷催促、加快節奏,而是應該時刻關注來訪者的心理動態,時不時停一下,等一等。最終的舞步是否優美,並不取決於心理師一個人跳得有多快、多好,而是在於雙方的配合。

心理治療說白了,就是兩個人互相配合的過程。

改變為什麼這麼難?這本心理書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04

《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這本書中沒有太多的案例,大部分是作者以幾十年的經驗寫下的理論乾貨,因為內容太紮實、專業知識太多,其實不太適合初學者來讀,但是多讀幾遍之後,慢慢發現這真是一本很難得的好書。

作者的觀念治癒了我。如果改變太過痛苦,不如先停一停、放一放,嘗試接納自己,多些包容和理解,當我們真正接納了自己後,幻想與痛苦也許會慢慢消失,而這時候改變會自己到來。

所以不必執著於費力去改變,凡事順勢而為,就好。

END

改變為什麼這麼難?這本心理書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走走舊時光(ID:zoutongshuai):作者走走,90後老女孩,書評劇評影評愛好者,愛這世界更愛品人生百味,希望我的文字,能與你溫暖共鳴,我們一起成長。本文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