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快失傳的手藝待重生,丹寨非遺煥發活力,促成文化保護新格局

菜單

快失傳的手藝待重生,丹寨非遺煥發活力,促成文化保護新格局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歷史不斷向前推進,憑藉的是精神和物質文化的傳承。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和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程度不斷提高,許多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使得傳統的手工產品和手工工藝失去了競爭力,一些傳統手工藝瀕臨失傳、淘汰與消失的命運。

快失傳的手藝待重生,丹寨非遺煥發活力,促成文化保護新格局

篾匠對許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詞語,可它卻是我國古老行業之一。在過去工業不發達,經濟滯後的農村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篩子、谷籮、涼蓆、筲箕等都是篾匠創造的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但這樣的篾製品也有著速度慢、效率低、費用高等弊端,因此,隨著時代發展,塑膠製品很快被人們接受,代替了千百年來祖祖輩輩使用過的篾製品。

而篾制工藝技術,是一代又一代的篾匠師傅更新改善的優良製作技藝,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分子,應該好好傳承下來。

快失傳的手藝待重生,丹寨非遺煥發活力,促成文化保護新格局

自古以來,打鐵的鐵匠們為謀生四處奔波,足跡遍及祖國各地,靠一把小小的鐵錘打造出各式各樣的生活和生產用品。一般由師徒兩人配合,師傅用小錘,徒弟用大錘。小錘就是指揮錘,師傅的小錘打到哪,徒弟的大錘就打到哪。

快失傳的手藝待重生,丹寨非遺煥發活力,促成文化保護新格局

可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昔日的鐵匠多數進工廠當了機械工人,風箱變成了鼓風機,手錘變成了夾板錘、空氣錘,手工鐵匠越來越少,與此同時,關於鐵匠的生活風俗也就很少有人知道。

快失傳的手藝待重生,丹寨非遺煥發活力,促成文化保護新格局

隨著時光的流逝,眾多被稱為歷史“活化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相當一部分不得不面臨消失的危險,但這些傳統技藝背後的文化卻一定要傳承下去。在貴州的丹寨縣,就有著“中國非遺之鄉”的美譽,從2015年起,丹寨縣依託丹寨萬達小鎮、中國丹寨非遺周等傳播平臺,大力提升“雲上丹寨·大美非遺”的文化品牌影響力。

而萬達丹寨小鎮作為全國知名的非遺聚集地,其特色的古法造紙、鳥籠、蠟染等非遺活動,也早已成為全國遊客前來打卡的必選專案。

快失傳的手藝待重生,丹寨非遺煥發活力,促成文化保護新格局

以非遺產業為引領,以丹寨萬達小鎮為龍頭,不斷為非遺企業引流發展服務,現如今的丹寨非遺已經走出了一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綠色健康發展之路。在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丹寨一定會在傳承非遺上創造出更加燦爛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