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簡單解析:為何IT巨頭熱衷於跨界造車?

菜單

簡單解析:為何IT巨頭熱衷於跨界造車?

在汽車領域中一類使用者

叫作

極客,指對於IT和智慧裝置有特別熱情和研究的一批司機;很多觀點認為汽車的智慧化主要是迎合極客使用者,但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是個很小的圈子。真正讓汽車開始智慧化的核心因素是智慧手機的應用,這種裝置的普及實現了一種“全民極客”的風潮,不過程度還只是停留於被動接收而非主動研究的階段;而正是習慣於被動接受資訊的使用者習慣,創造出了一塊潛力無限大的“雲端消費市場”。

簡單解析:為何IT巨頭熱衷於跨界造車?

比如使用智慧

手機不再

僅限於交流,更多是為了提高出行便利性、降低生活成本或者獲得最新資訊,比如應運而生的網約車,各種網路購物平臺,以自媒體為基礎的各類短影片和圖文平臺。

手機已然成為連線線下和線上的媒介,成為了一種“便捷消費工具”,生活的

一切都以

各種消費來支撐;也就是說手機就是很多人生活的核心工具,而這裡的“很多人”中有超過4。4億的司機,有接近3億的汽車司機、和數千萬臺的摩托車司機。在駕駛車輛的過程中無法使用手機,那麼這個階段對於IT領域的這些巨頭而言,是不是個損失呢?

簡單解析:為何IT巨頭熱衷於跨界造車?

綜上所述,駕駛汽車的過程會停止使用手機,停止使用手機就會停止瀏覽各種資訊,各種潛在的消費行為則會在這一過程中停滯;很顯然這對於IT企業的巨頭們都會是很大的損失,但也是個待發掘的、潛力無限大的市場。因為只要讓汽車像手機一樣接入網際網路和物聯網,透過不影響駕駛安全的,不違背駕駛法律法規的方式,在駕駛過程中與雲端連線;那麼這個過程中就仍然可以不斷地獲取資訊,對於平臺而言則是能不間斷地推送有商業價值的資訊,對於使用者而言可以在行駛中規劃或直接完成消費。

說白了就是“駕駛和雲端”的融合,這才是IT巨頭們會對汽車有如此熱情的核心因素。

造車本身相比IT行業要“辛苦”得多,單純依靠車輛製造的利潤遠沒有開發一款遊戲,或打造一個消費平臺高;所以沒有上述的潛在價值則汽車行業會始終平淡如水,不會有這麼多的資本湧入,只是為什麼有些科技巨頭選擇直接造車,有些科技巨頭只是給車企提供系統研發服務並形成戰略合作關係呢?

簡單解析:為何IT巨頭熱衷於跨界造車?

這就與不同IT領域的巨頭的特點有關了,比如阿里和騰訊就沒有必要打造自己的汽車品牌,不用耗費巨大的資金、用很長的週期來打造實車;因為這兩個科技巨頭本身的價值就是極高的,對於車企而言如果能使用它的系統,那麼關聯的就是數以億計的阿里或騰訊的使用者,這對於車企而言有極高的價值。而如果要自行打造系統生態,作為使用者基數充其量上千萬的汽車品牌,需要多大的投入和多長的週期,才能把IT品牌的使用者轉化其汽車使用者、並適應其打造的系統呢?這會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

簡單解析:為何IT巨頭熱衷於跨界造車?

華為也是隻為車企服務而不自創汽車品牌的車企,究其原因也基本相同,但華為似乎更著眼於未來;如果說阿里或騰訊看中的是汽車新四化中的網聯化,華為

看中

的也許是未來的智慧化和共享化。汽車新四化的步驟分別為電動、網聯、智慧和共享,最終的汽車會因“高度趨同”而失去吸引力,低成本的共享出行則會最終形態;而在實現這一目標之前,亟待解決的是自動駕駛,哪個科技巨頭能解決自動駕駛則等於實現汽車四化的最終目標。

汽車是網聯的載體,智慧駕駛汽車會改變網聯汽車的使用方式,讓使用者形成依賴於智慧駕駛汽車的網聯絡統的使用習慣;所以華為選擇的是未來,很有可能成為汽車智慧系統的底層核心系統。

簡單解析:為何IT巨頭熱衷於跨界造車?

小米汽車選擇了自建工廠打造屬於自己品牌的汽車,這是個挺冒險的模式,但對於小米而言似乎也不得不這麼做;在技術研發方面似乎華為更有優勢,5G技術、麒麟晶片、鴻蒙系統、HICAR系統、整合電驅系統等,在汽車系統生態和核心總成兩陣營都有相當的技術儲備,更甚者還打造出了成本可以低數十倍的高標準96線鐳射雷達,有八爪魚駕駛系統,這都不是小米可以相提並論的。

而小米在消費領域又不能與阿里和騰訊相提並論,似乎只能自己打造載體(汽車)來豐富和擴充套件自己的系統生態。這就是小米不同的地方,從個人角度出發的話,作為米粉也更看好華為的未來,阿里和騰訊也會很有分量。

簡單解析:為何IT巨頭熱衷於跨界造車?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釋出,保留版權保護權利

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