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天津故事:先有丁字沽,後有天津城

菜單

天津故事:先有丁字沽,後有天津城

天津號稱七十二沽,實際只有二十一沽。在二十一沽中,如三岔沽,直沽,東沽,西沽等位置距城較近,其餘各沽都在邊遠地方,不甚聞名。只有丁字沽早年卻以繁華優美稱著。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讚歎丁字沽風景的好詩句。如清代詩人姚承恩的《津門踏青曲》寫道:“丁沽柳樹碧於煙,雨霽雲陰二月天,此進小紅橋十六,流鶯一曲晚風前”。乾隆皇帝和東閣大學士劉墉到天津丁字沽遊玩後,回到北京讓他的愛子愛新覺羅。永瑆到丁字沽來看看。永瑆從楊柳青到丁字沽很受感動,隨筆寫到:“家家綠柳在門前,門外烏篷小小船,黃魚雪白雖朝上,卻做銀絲不值錢”。

丁字沽在天津城北八里,北運河、大清河兩河匯流於此,形成丁字,因此得名。新教《天津衛志》記載:“丁字沽去城北七里,其河形有如丁字之象,萬艘分載於此……”。在修築鐵路以前,丁字沽是通往北京、冀中的水路要道,常年有無數客商經過這裡。尤其明清兩代,丁字沽是皇帝及其大臣、官員來津南下必經之路。丁字沽不僅繁華,風景還很優美。清詩人成衡也就是海光寺主持,有《舟行丁沽》詩:“放溜下丁沽,人家半水居。淺沙分井灶,小市集樵漁。榆柳栽成巷,茄瓜載滿輿。波光浮岸闊,星影入林流。土釜炊紅蟹,青絲釣白魚。”

丁字沽的名氣當初很大,武進朱敏初到天津,有詩云:“璐衛交流入海平,丁沽風物久聞名”。明朝史書《長安課話》提到楊柳青的位置時說“地近丁字沽”。前者呢是用丁字沽來代表天津,後者索性用它來代替了天津,這起碼說明它和天津齊名的,也說明先有丁字沽,後有天津城。

根據各種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漢朝時期天津一帶剛剛退海,遍地沼澤,地勢低窪,常年一片汪洋。外地遷來居民三家五舍居高地,並多靠熬鹽、販鹽、捕魚、賣草、種葦過活。因水產豐富生活能維持,遂始居民見多,結成村落,天津古城三沽即直沽、丁字沽、西沽。丁字沽形成較早,後來才逐漸形成天津的七十二沽,最後才出現天津城。清詩人梅寶璐的一首詩云:“丁字沽邊柳萬條,青青一帶鎖紅橋,帆檣縱借東風力,訊息全憑子午潮”,足見丁字沽當年風姿,當然這種風姿是由於北運河、大清河匯流才繁榮起來。後大清河改道,天津的繁華區漸移至北門外、東門外、三岔河口一帶。列強在津劃分租界後,繁華區又移至租界的紫竹林等地,丁字沽隨之而荒涼下來了。解放後這裡建立了工人新村、公園、學校,已成為一個很熱鬧的居民區了。

天津故事:先有丁字沽,後有天津城

天津故事:先有丁字沽,後有天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