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簡歷最佳化為什麼是個扯?

菜單

簡歷最佳化為什麼是個扯?

也不知這算不算笑話:經我最佳化的簡歷,能拿到世界五百強的offer。

簡歷最佳化為什麼是個扯?

海爾,恆大,吉利,三一都是世界五百強。

要不是機遇問題,似乎拿它們的offer不難吧?

簡歷最佳化為什麼是個扯?

大爺笑了笑,我也在五百強。

我記得有很多人講面試經歷,面試聊了幾句,不到三分鐘就過了。甚至連一對一面試都沒有,簡單群面就發了offer。

這簡歷最佳化的也太成功了,五百強的offer輕鬆斬獲。甚至有些自媒體面試官/HR還大言不慚的講自己拿過十幾家五百強的offer。

在我看來,這無非還是資訊不對稱的智商稅。

對於應屆生而言,簡歷就是有理有據,邏輯清晰,簡答明瞭的介紹下自己的背景而已。

首先,一張紙理論上是足夠的,如果你有很多實習經歷,兩張紙當然不多。但可不是你把金工實習,養老院敬老,4S店賣車,工廠參觀逐條寫。這種簡歷純屬沒重點還磨嘰。

其次,求職意向和興趣,性格不衝突。有的人明明表達自己善於鑽研,動手實踐,卻偏偏寫了個營銷,專案管理的意向。

最後,缺少實踐,獎金及績點低的,就不要非寫研發意向了(技術類即可)。你不寫其實結果可能是一樣的。如果你寫了,反倒讓人覺得你不配。

但其實,以上即便你不按我寫的做,大機率上也不耽誤你最後拿不拿offer,除非你竟然能寫出錯別字,表達混亂無重點。

簡歷最佳化為什麼是個扯?

為什麼會讓你覺得簡歷需要最佳化?

因為你心裡沒底唄,人生中這麼重要的大事,第一次經歷難免交吃點智商稅。

簡歷最佳化什麼情況下是有必要的?

就是我以上講的,你的簡歷有瑕疵,別人替你優化了,你自然覺得有道理。但是你不最佳化呢?

有多少人沒那麼注重這個,不也順利進了500強。

因為大家明顯犯了兩個迷糊:

1。500強就是牛,代表求職高度。

2。學歷,專業同質化嚴重,最佳化才能脫穎而出。

為什麼民企的面試都比較倉促,簡單?

面試官看簡歷,三分鐘算多的。

第一輪硬指標:

學校,專業,直接決定進不進複選。

第二輪看職位:

實踐課題匹配公司是否有對應需求。有就留,沒有pass。(或者進備選池,就是那些等了3周不見offer通知的人,別人卻1周便得到了通知)

第三輪次要因素:

離家近否?離家近的辭職可能性低點。

有沒有同專業的物件?兩個人捆綁式offer,以後脫身難。

往屆學長在公司的工作情況,人脈關係。

簡歷最佳化為什麼是個扯?

其實這不是倉促,也不是簡單。

而是經驗決定的這個速度。

外企之所以面試流程複雜,並非是缺乏經驗。

一方面是外企每年對於招聘的崗位有比較清晰的規劃,畢竟公司規模不像主機廠那麼大,而且外企多數是分公司自行招聘,缺多少人,哪些職位招人,其實HR心裡比較清楚,這種一對一的填坑,當然要認證審查了。

另一方面,外企整體工作節奏慢,規則清晰,執行率高。民企兩週能招來個人,外企可能的跑一個月流程,HR有的是時間慢慢篩選。

簡歷最佳化為什麼是個扯?

而大型民營公司,招來的人當儲備生,做什麼都不確定,哪有必要在招聘上跑複雜的審查流程。

何況,國內有很多負責招聘的人心態就是:招來個湊數的,儘快完成自己的KPI。

甩給用人部門領導面,入職後行不行再說,不行再招。他把自己的工作真的定義成招人的,而不想著怎麼能招個靠譜的,為公司省點經費。

說這麼多,基於以上前提,你的簡歷最佳化與否,真的有決定性作用嗎?

如果你認為你有潛質和能力需要對方挖掘,但他又匆匆忙忙對你。

是不是很失望?

別急,就算面試十分鐘也不可能完全認識你。

雖然每個面試官都希望從簡歷中能夠看到你的優秀,可是每個人似乎表達的自己都很特別。

我甚至見過很多簡歷上都寫著自己是班長,學生會主席。。。難道你們學校都是班幹部。

久而久之,就沒人在乎了。

何況還有一些奇葩的面試決定。

我記得很清楚2010年小組面試的同學中,面對奇瑞嚴格的專業提問,那個回答流利的同學成了唯一兩個沒被錄用的之一。

如果你自認為有能力,並非一紙簡歷能代表的,那你留著去職場發揮吧,找到什麼工作都不會耽誤你起飛。

最後提一句,社招簡歷略複雜,但是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最佳化的必要性認知,應該不會差。

同理,平臺和專案經驗依然是核心。和用人部門領導多談談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