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拿下超30個車型定點,這家ADAS廠商的座艙感知方案已經成功量產

菜單

拿下超30個車型定點,這家ADAS廠商的座艙感知方案已經成功量產

當前,使用者對於汽車座艙功能的需求維度已經不再侷限於“安全”,而是向“主動智慧、內容+服務”等多重服務需求轉變,由此也帶動了汽車艙內感知需求的激增。

9月27日,MINIEYE(佑駕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舉辦了“MINIEYE I-CS座艙感知方案”釋出會,現場展示了基於計算機視覺技術自主研發的座艙感知量產解決方案。

據悉,I-CS方案可以精準檢測駕乘人員的五官、視線方向、手勢、肢體關節等資訊,可以靈活嵌入不同的算力平臺和適配不同的攝像頭SENSOR與模組、不同攝像頭位置設計等,目前已經在駕駛員監測(DMS)、乘客監測(OMS)以及人車互動體驗等功能上實現量產應用。

MINIEYE智慧座艙事業部負責人楊一泓向《高工智慧汽車》介紹,MINIEYE艙內感知方案在商用車DMS領域的裝配量已經超過10萬臺,而截至目前MINIEYE累計拿下了超過30個乘用車車型定點,包含DMS、OMS等功能。

拿下超30個車型定點,這家ADAS廠商的座艙感知方案已經成功量產

MINIEYE智慧座艙事業部負責人楊一泓

不可否認,座艙系統對於環境感知、資訊收集與處理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強,座艙內的感知技術及應用在提高駕駛員和乘客的安全性、舒適性和便利性的同時,還能夠有效提升使用者的體驗感受,未來將帶來巨大的創新機遇及市場潛力。

不過,目前艙內感知技術幾大的應用市場,包括DMS、OMS、人機互動體驗等都還處於起步階段,未來還有許多難題需要解決。

一、大幅降低艙內感知誤判率

當前,DMS和OMS是艙內感知技術最大的應用市場。其中,DMS(駕駛員監控系統)並不是一項新技術,早期的DMS技術大多采用被動式技術,透過方向盤、扭矩感測器等來監測車輛不穩定的方向盤運動、車道偏離等,不僅成本高,誤報率也較大,且無法與智慧座艙產生聯動。

比如,此前特斯拉的系統透過裝有感測器的方向盤來“識別”駕駛員的注意力,但這種非視覺檢測方式存在諸多的問題,比如用其他物體來替代雙手,以“騙過”方向盤上的感測器。

隨著影象感測器、攝像頭、軟體(包括深度學習技術)的改進,基於視覺技術的DMS逐步成為市場的主流。

與此同時,隨著國內兩客一危的強制安裝要求,以及DMS成為Euro NCAP五星安全評級的關鍵要素,最近兩年,DMS的搭載量快速上升,一大批公司也開啟涉足DMS的研發和生產。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預計,未來三年將是國內新車視覺DMS前裝搭載量產的第一個高峰期,尤其涉及自動輔助駕駛人機互動;預計未來五年乘用車前裝視覺DMS搭載量將突破2000萬輛,市場規模將超過50億元。

不過,作為一項“主動式安全技術”,DMS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人類駕駛員精神狀態的檢測精準度的問題,容易產生“誤判”、“漏檢”等問題,從而影響使用者體驗。

《高工智慧汽車》瞭解到,艙內感知技術一般分為演算法模型、後處理(應用系統層軟體演算法)兩大板塊,其中艙內感知後處理承載了座艙感知供應商對於人體、應用場景、智慧座艙等多學科的理解,既是艙內感知技術最難、最複雜的一部分,也是艙內感知供應商核心競爭力的直接表現。

楊一泓直言,目前已經量產的DMS產品主要基於面部識別的視覺技術,視覺感測器本身受環境影響就較大,演算法供應商不僅需要將人類面部疲勞、分心、瞌睡等量化分級,還需要透過真實交通場景和真人模擬訓練中不斷最佳化感知演算法模型結構引數,才能最大程度提高精準度。

還有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將DMS系統的錯誤率降到最低的關鍵是,在基本訊號處理上擁有非常高的精度,這需要DMS視覺感知方案商較強的軟體開發能力,還需要經過全面測試的軟體演算法。

與大多數DMS廠商相比,MINIEYE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其DMS技術已經經過了大規模的真實駕駛環境驗證,並且已經基於大量的真實駕駛案例、駕駛習慣等進行了全面的演算法模型最佳化。

早在2017年,MINIEYE就開始涉足DMS技術的研發與生產,並且已經率先在兩客一危、長短途客運、物流運輸等商用車領域實現商業化落地,截至目前裝配量已經超過10萬臺,裝配量在國內居於前列。

據瞭解,目前市場上的DMS大多數根據的是眨眼頻率和頭部姿態兩大緯度資訊來判斷駕駛員的睏倦、分心情況。

而MINIEYE的I-CS方案遵循自然身體語言理念,提供符合歐盟標準的三級疲勞檢測。

具體來看,MINIEYE的I-CS方案可以針對駕駛員的頭部姿態、眼瞼開閉程度、視線方向及眨眼頻率等多維度的疲勞狀態,實時提供更加精確的疲勞預警及注意力等級判斷,同時還可以關注艙內的人員活動及相關物品檢測等。

除此之外,楊一泓介紹,MINIEYE的I-CS艙內感知方案另一大優勢是,可以靈活嵌入不同算力平臺、適配不同攝像頭與模組、不同攝像頭位置等,可以更好適應車廠的定製化需求。

二、座艙感知系統的變革開啟

與智慧駕駛類似,智慧座艙的整體能力包含感知、呈現及處理能力。其中,感知系統主要包含艙內攝像頭、生物監測手段,此前大多以語音識別等被動式互動為主,且感知技術也較為分散。

不過,座艙艙內感知系統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資料顯示,用於直觀人機互動的艙內攝像頭(包括人臉識別、疲勞預警等)佈置已經成為了新車的主流整合方案之一。

與此同時,包括長城、廣汽在內的越來越多車企都在發力DMS、手勢、眼球追蹤等主動式多模態互動技術,智慧座艙的互動模式開始逐步轉向更多主動互動場景的部署,未來將實現沉浸式互動的座艙體驗。

此前,在已經量產的車型當中,基於艙內攝像頭的感知主要有兩種形態:一是單一的人臉識別功能,二是人臉識別+疲勞檢測。

不可否認,未來艙內攝像頭的感知形態將更加豐富。

楊一泓表示,未來,基於某一個事件或者應用場景需求,智慧座艙能夠同時從視線追蹤、手勢、頭部姿態等多個維度提升行車安全及艙內體驗。

同時,楊一泓表示,真正意義上的多模態技術,需要語音、觸覺、手勢、視線追蹤等各類互動技術在底層就形成一套邏輯上的相互融合。

實際上,根據《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資料顯示,目前市場上50%新車搭載的DMS都與整車ADAS功能存在互動。同時,DMS也正在擴充套件為一個整體的汽車內部/乘員監控系統(OMS)。

因此,一部分艙內互動感知供應商正在加快延伸車外業務,以求座艙內外的資料可以與使用者的個人資料更有效地結合,最後形成一個有價值的資料來源,共同提升智慧汽車的車內車外體驗。

與上述艙內互動感知供應商加快延伸車外業務不同,MINIEYE起家於艙外業務,始終專注於用人工智慧研發汽車的感知和決策技術。

截至目前,MINIEYE提供的L2+及以下級別的ADAS解決方案以及自主泊車系統等行車及泊車解決方案,已經相繼拿下了比亞迪、江淮等自主品牌及合資品牌的超40個乘用車前裝專案定點。

儼然,MINIEYE在ADAS、泊車場景等領域的感知和決策技術積累,為MINIEYE迅速拓展艙內感知業務提供了有利的支援。

楊一泓透露,MINIEYE的艙內艙外業務的有效聯動正在日益增加。

如今,MINIEYE將手勢、視線、頭部動作等全部艙內互動方式與DMS、OMS系統打包成一站式解決方案,目的就是進一步強化其打造全域感知解決方案的綜合實力,為智慧汽車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