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菜單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很有意思,全球缺“芯”,汽車業首當其衝。

連大眾、福特這些老廠、大廠,也因為一枚小小晶片暴露出尷尬。

更有意思的是,缺“芯”事件不久,蘋果的身影出現在了汽車界中。幾乎被人遺忘的蘋果汽車,一下子近在咫尺。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日前,外媒報道稱蘋果將向起亞投資4萬億韓元(約230。35億人民幣),用於製造純電動汽車。受這一訊息刺激,起亞汽車股價連續多天小幅上漲。

不過,2月5日一早,又有日本媒體稱,蘋果同時在接觸幾家日系汽車製造商商洽合作事宜,對此幾個大廠不予置評。

無風不起浪,緘口不言意料之中。

老兵一般最害怕什麼?戰場上的安靜。商場如戰場,蘋果開始扯上汽車,百年老廠真不為所動?

不知道為什麼,我想起了喬布斯當年用手指輕輕劃開iPhone上解鎖鍵的一刻。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那一聲脆響響的解鎖提示音,正式敲響了一個商業帝國的喪鐘:“我們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數年後,會不會有百年汽車老廠的高管,一如諾基亞總裁告別一般,眼含熱淚?

暫時我們得不到準確的答案,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扒一下目下汽車界VS網際網路局面上的混沌。

內燃機時代:四衝程突然就不香了

“進氣——壓縮——做工——排氣”,以消耗烴類混合物為代價,進行氧化反應實現能量轉換的奧托迴圈,用了一百多年,我們可稱為內燃機時代。

嚴格來說,這個時代我們連末班車都沒趕上,這裡面的原因眾多,涉及歷史、國情、市場規則以及科研氣候等等。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如果不能解決問題,那就解決製造問題的人。如果今後不用內燃機了,那這些技術壁壘還算啥?

純電汽車的到來,表面上將大家拉回了同一起跑線。更加幸運的是,這個風口的誕生地,在中國。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當新的技術思路出現的時候,挑戰與機遇並存。

先說機遇,純電汽車的動力核心在於三電,這個雖然目前市場上仍然存在技術差距,但這種差距不是像材料學、應用化學等等一般存在代際的差別,相反國內還有比亞迪、寧德時代這樣的大廠,只是自己人別內耗就行。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如果真的要搭載代際的差距,那就只能是動力電池的重大突破,而這種突破也只是材料上的變化,並且這種變化成本還不能太昂貴。參考全球主要電池商的行情,這種情況暫時沒有出現,磷酸鐵鋰和三元鋰的此消彼長應該會繼續存在。

稍作比喻,就像我們的殲20與美國的F22,航電、武器以及隱身性都不存在代際差,存在短期無法追及差距的是航空發動機,所以我們用了鴨翼氣動佈局進行彌補。

因此,現在買一臺特斯拉和買一臺蔚來會不會有本質影響?暫時不會,開特斯拉你擔心續航問題,開蔚來也會焦慮;蔚來新車內燃,特斯拉Model 3也沒好到哪去。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但中國汽車品牌廠商的遭受的威脅並未解除,甚至還面臨著嚴峻的新課題。

機遇身側,挑戰不容小覷。純電動車確實削弱了內燃機技術壁壘的影響,可正如文章開頭所描述的,核心技術的載體悄然變成了晶片這種東西,就連大眾,也暴露出了問題。

同手機晶片不同,因為汽車內部有足夠的空間搭載晶片,所以不需要晶片特別小;同時內部資料的簡單傳輸邏輯也不需要特別高精尖的處理器;但是由於汽車執行的環境溫度較高,對於晶片的可靠性就有很大依賴。

再加上汽車晶片需要陪伴汽車使用壽命的全週期,短則5年長則10年,所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汽車晶片都使用比手機晶片稍微降級一代卻擁有長生命週期和可靠性的產品。

簡單來說就是,手機晶片就是短跑運動員,快就完事兒了;汽車晶片是馬拉松運動員,快不快先不說,得能堅持下去。

如果汽車晶片能夠長期保持這種要求,我們的國產替代也能在這個領域很快發揮效果,但是電動化汽車的到來,對晶片又提出了“跑得快”的要求,這一下子國內需求缺口也就暴露出來了。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看過《速度與激情8》的人,一定會對裡面那種遠端控制別人車輛電腦,執行喪屍命令的鏡頭印象深刻。從理論上講,這種情況並非沒有可能。今天全球頂級晶片供應商都不是我們的企業,甚至還是對我們市場並不友好的企業,如果有一天用晶片卡脖子在汽車業上,首當其衝便會是中國汽車品牌。

設想,有一天我們早上上班,剛坐進駕駛座拉上安全帶,中控螢幕裡就出現了一個付款二維碼,晶片供應商要求臨時調價,只有掃碼才能發動車輛,這個時候你掃還是不掃?雖然這只是設想,但透過技術的壁壘收割消費者權益,現在的傳統4S店加價手段無疑要哭暈在廁所裡。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事實上,特斯拉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舉動了。比如輔助駕駛功能升級為完全自動駕駛功能要花錢,高階連結服務就像是愛奇藝影片VIP,每月續費不然連導航的實時路況都看不了。

內燃機時代,廠商想要從消費者的售後服務那裡賺錢,還必須有足夠完善的售後服務渠道;電動化時代,後臺程式設計師可能點幾下滑鼠就把活兒給辦了,而且還可以輻射所有使用者。

四衝程突然就不香了……

電動化時代:iCar能否複製手機業的傳奇?

一個企業進入到蘋果供應商體系中會有怎樣的體驗?簡單形容一下就是像少男少女初戀期,香是真的香,偶爾也會產生危機,危機解決不好還容易就此分離。

蘋果對於自己的供應商體系堪稱強控制,初期大方給到供應商的資本絕對是很多企業無法拒絕的數字,但是這筆錢的運用代價通常是整個企業的靈魂都要蘋果化,包括生產工藝的標準、生產流程的規制、生產資料的監測甚至小到廠房的建設和環境等等,都有全方位的設計體系。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網路上流傳出蘋果派出實習生為某供應商工廠進行驅鼠行動,最後解決方案是養貓,而貓的品種、花色、性情甚至採購渠道蘋果都給到了標準程式。

而供應商的福利除了這種生產模式和管理經驗之外,還有後續的利潤收入,雖然

當然,這種加入就能獲得比較好經營狀態的紅利,也倒逼很多中國所謂的科技企業在某些工藝材料上研發,有時倒可以意外收穫一些技術。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不過蘋果收穫得更多。它的標準下,供應商體系中所有資料全部可以回傳給總部,透過某些獨有軟體的分析,整個體系中工業資料和企業狀態,庫克一清二楚,喝著咖啡動動滑鼠就能知道某個零部件的成本邊際,供應商招標時候採購價的定價權在蘋果,不會產生無休止的爭議。

這裡面的技術包含了大資料分析、工業雲計算、雲平臺等等,每一流程都還能繼續細分出更多東西。原本創造這些資料的,是全球化的各種企業,可掌握這些資料價值的,只有蘋果一家。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大約二十年前,美國電影《生化危機》中紅後的智慧,到了今天並不算遙不可及。數字化時代,所有東西都可以透過資料進行量化,只要掌握的資料足夠多,輔以系統分析,未來如果神經網路運用成熟,用一臺超級計算機說不定就可以自動控制一個市場的所有運作體系。

如果有一天,這些資料被開源並且雲共享,好嘛,立訊精密、德賽電池、藍思科技、國光電器……這些企業猶如照了X光機,連骨頭都能看個仔細。

所以,蘋果在手機市場上的這種手段,能不能複製貼上到汽車業?

目前來看,有不少阻力。

首先從宏觀的角度上說,相比替代諾基亞,用iCar征服賓士寶馬,並不是一種革命性的變化,內燃機時代一百多年摸索完善出的標準工藝體系撼動都很難,更不用說瓦解。

相反將內燃機換成動力電池,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再落實到動能上的技術原理其實是技術降級。因為化學老師教過,氧化還原反應的不確定性最高,不見明火,怎麼都好反應。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沒有了這種壁壘,蘋果單純透過運用產品體系和消費體驗場景搶市佔率,iPhone都還有三星、華為、小米一眾競爭對手,更不用說iCar了。更頭疼的是,很多中國汽車品牌的領悟能力已經不是三十年前可比,生態構思服務、網際網路生活體系搭建,有些中國品牌秀得飛起,你敢提出假設,他們就能在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創造神奇。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其次,目前汽車零部件的供應商體系把控在汽車廠商手裡,特斯拉已經走得比蘋果快了一步,蘋果想要追趕,即便一切代工不自行建廠,燒錢是免不了的。繞開全球老牌汽車生產商同供應商聯絡,並不容易,老牌廠商個頂個揣著幾十年甚至百年利潤的複利,蘋果上門搶生意我還要出讓產能給庫克發福利?

有意思的是,文章寫到這裡,有媒體傳出訊息:蘋果剛剛暫停與韓國汽車製造商起亞和現代討論有關生產電動汽車的問題。

話說,傳統汽車大廠雖然都有巨人企業的通病,可腦袋沒問題。蘋果的進軍利好還是利空自己,大家心裡明鏡兒一般,搞不好還會達成某種默契。

強龍不壓地頭蛇,跨界這種問題,要麼有足夠勝算,要麼還得人家正主兒同意,有諾基亞的前車之鑑,傳統汽車製造商不會大意。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不過如果這種防守太過嚴絲合縫,蘋果或許會從別的意想不到的市場殺進來,之前就有訊息稱蘋果或將考慮汽車產品無司機設計。商場如戰場,古代兵法講究圍三缺一,圍得太死蘋果也能彎道超車:固定線路的運載工具、工具車、玩具等等,都可能是蘋果的機會。

再者,蘋果和特斯拉之間似乎同為一國企業,應該保持默契。但在資本的世界裡只有你死我活的競爭,蘋果要無論是在自家地盤搞試點還是來中國,都要面對特斯拉,而包括現代起亞在內,三家都跟摩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是競爭還是一致對外,需要時間來驗證。

我們:一個波譎雲詭的視窗期

過去三十年我們發展太快,很多需要磨時間耗精力的真東西直接略了過去,因此現在很多中國企業面臨的情況是自己造不如買現成的。

但還是那句話,別人家的東西再好,不如自己有。

華為

其他國產手機廠商現在瑟瑟發抖!

手機如此,帶晶片的其他產業也存在這種威脅,經濟雖然全球化,但是中國企業的外部營商環境特殊,只能實現自救。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這種自救的有效方法,權重不來自汽車品牌本身,來自我們的科技領域。這也就是為何我們的十四五規劃中,寫滿了各種科技專案,卡脖子的領域搞不出來真東西,中國汽車品牌彎道超車容易迷路。

所以現在陷入到了一個微妙的狀態:

中國品牌廠商國內經濟狀態穩定,手握全球最大電動車消費需求權重,上有政策支援,也有知名企業標的,但缺少核心技術。

國外傳統汽車品牌製造商要錢有錢要資源有資源,營商環境也比中國汽車企業好得多,晶片也是核心技術但不是卡脖子的狀態,花錢能搞定,對於特斯拉和蘋果的來勢洶洶,既想讓他們替自己在電動化時代趟雷,又不能坐視其發展壯大。

蘋果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日系車大幅上漲,中國製造業還能走多遠?

特斯拉&蘋果掌握核心技術,但短期內衝擊不到傳統汽車企業的市場份額,而對中國這一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和世界工廠,可謂愛恨交加,放棄肯定不能放棄但遊戲規則又不是自己來把控,還要謹防自己被偷家,大眾、賓士、寶馬、豐田、本田……全都不是省油的燈。

有些奇妙的制衡,2000多年前老祖宗就玩過。

現在回看吉利近日的一系列出手,百度、騰訊、富士康再加上衛星和FF,明顯是打野型選手,而打野一般需要好的發育,當下的這個局面拖得越久對我們就越有利,等到十四五的科技清單有突破,就該發揮世界工廠的優勢了,屆時團戰可能只需要一波。

還是那句話,拖,拖得越久我們賺得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