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酷說老子》第一章(14)西方走了兩千年,才抵達東方哲學的起點?

菜單

《酷說老子》第一章(14)西方走了兩千年,才抵達東方哲學的起點?

《酷說老子》第一章(14)西方走了兩千年,才抵達東方哲學的起點?

《酷說老子》第一章(14)西方走了兩千年,才抵達東方哲學的起點?

㊣名可名,非常名。

(名可以被命名,但那不是真正的名)

01

好,上一節關於老子為什麼要寫

“名可名非常名”

問題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就是:

“名可名”

,這兩個

“名”

究竟各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其實並不難理解:

第一個“名”,是名詞,指

“名稱”。

第二個“名”,是動詞,意思是

“命名”。

但是,古人創造“名”這個字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起源。

許慎

在《說文解字》裡說:

《酷說老子》第一章(14)西方走了兩千年,才抵達東方哲學的起點?

“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意思就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兩個人在馬路上狹路相逢,沒有路燈,互相看不清對方的臉。其中一個人只好問:

“來者何人?報上名來!”

另一個只好回答:

“我乃黑旋風李逵是也!”

這就是“名”的起源,等於是自報家門。既然是“自命”,說明“名”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名和事物沒有本質上的聯絡,只是在特定空間,特定時間,特定條件下的對應關係。但是除了人以外,動物、植物以及石頭不會說話怎麼辦?

沒辦法,我們只好來替它們說。

於是,問題就出現了,當我們替一個事物命名的時候,符合事物的本來面目嗎?

02

比如說

有這麼一個生物:

兩腿,有毛,能下蛋,會打鳴,我們將其命名為“雞”。

但是我們將它稱做

“雞”

以後,雞的本來面目就模糊化了,甚至是窄化了。為什麼?因為當我們談論

“雞”,

腦海裡想到的只是

“兩腿有毛能下蛋會打鳴”

等等這一些雞的表面化的特徵。其實這些特徵,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主觀意願為“雞”貼上的“標籤”而已。

事實上,雞作為一種

動物界的脊索動物鳥綱類

,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百倍千倍。而且無論我們對雞的基因、品種、生殖、發育、習性等等研究的多麼深入,多麼完備,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我們自始至終都無法全面的、準確的、百分之百的瞭解關於雞的一切。

更為關鍵的是,即使我們可以完美的瞭解雞的一切,也無法完美的把這一切表達出來。

《酷說老子》第一章(14)西方走了兩千年,才抵達東方哲學的起點?

03

那我們該怎麼辦?有兩種辦法:

第一種是做

加法

提高語言描述的精確性。

甚至必要時創造新的詞語,以便能更詳盡、更周密地去了解和描述這個世界。

第二種是做

減法

提高人類認識的全面性:

不用去創造任何新的詞語,而是在現有的語言基礎上,經過教育和培養,剷除我們心中的偏見,讓我們不僅能看到浮在表面上“語言”,還能透視到“語言”背後所包裹著的“內涵”。

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

加法

——就是讓

語言數學化。

減法

——就是讓

語言詩化。

那麼請問,哪一種辦法更好

04

其實對於東方文化來說,尤其是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答案很明顯:

第二種,做減法更好。

所以中國一直推崇的最好表達方式是

文言文

,講究

言簡意賅

,比如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典故:

宋朝大文學家

歐陽修

有一天跟幾個同僚出去遊玩,在路上看到一匹受了驚的馬踩死了一條狗,幾個人就互相揶揄,這個事情應該怎麼描述。

第一個人說了十二個字:

“有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

第二個人想了半天,去了一個字,說了十一個字:

“馬逸於街衢,臥犬遭之而斃。”

歐陽修聽了哈哈大笑說:

“要是讓你們寫史書,恐怕一萬卷也寫不完。”

這些同僚就問那應該怎麼描述?歐陽修只說了六個字:

“逸馬殺犬於道。①”

沒錯,

歐陽修

只用了六個字就描寫出了一個電影的動態超長鏡頭。這個故事雖然講的是

寫歷史的方法

,但是我們能從古代文人的思想裡讀出一個文化傳統就是:

斟字酌句,惜墨如金。

而且這個傳統很早以前就開始了,從《周易》到《道德經》一脈相承。因為中國的哲學家很早就看到了

“名”

的侷限性,所以在文字上講求

“因小見大

窺一斑而知全豹”

也正因如此,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的

“名家”

,代表人物像

公孫龍

惠施

雖然巧言善辯,伶牙俐齒,但是他們那一套哲學理論在中國完全找不到生根發芽的土壤,所以很早便失傳了。

《酷說老子》第一章(14)西方走了兩千年,才抵達東方哲學的起點?

05

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們更偏向於第一種:

就是

做加法。

尤其是在十七世紀

啟蒙運動

以後,歐洲像雨後春筍一樣,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哲學家。但是,我們會發現一個特點:

那些越著名的越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往往都出自同一個國家。

比如,我隨便列舉一個名單:

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謝林、費爾巴哈、叔本華、尼采、馬克思、恩格斯、胡塞爾、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

等等。

沒錯,這些哲學家統統都是德國人,而且他們只是一部分,並非全部。那麼為什麼一個小小的德國(國土面積只相當於中國雲南省),所產出哲學家在世界近代哲學史上能佔據半壁江山?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他們有自己的努力和天賦,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容忽略,那就是:

德語,是目前全世界大多數人所公認的

最細緻、最精確、最嚴密

的語言。

精確到什麼程度呢?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

比如

康德

寫過一本名著叫《純粹理性批判》,剛出版的時候有一個讀者寫信抱怨說:

“尊敬的康德先生,你知道你的書有多難讀嗎?我每一個手指都會按住你的一個從句,結果十個手指頭都用完了,你的一句話還沒讀完!

《酷說老子》第一章(14)西方走了兩千年,才抵達東方哲學的起點?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句話三分鐘還沒有看到句號是什麼樣的感覺?三分鐘讀不完一句話,請問世界上哪個國家的語言可以做得到?漢語做得到嗎?英語做得到嗎?法語做得到嗎?

都做不到!但是

德語就能。

06

然而說到這裡,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既然德語這麼這麼細、這麼精確、這麼嚴密,那麼它解決了人類最根本的問題了呢?

答案是,沒有!

不僅沒有解決,反而隨著語言的越來越精確,導致問題越來越多,分歧越來越多,所以哲學上的流派也越來越多。直到二十世紀前後,西方的哲學才開始掉頭,開始改變研究方向,開始研究

語言本身的問題。

07

我們都知道,西方的哲學史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

本體論階段

本體論階段

,哲學家們走出神話,開始懷疑人生,追尋世界的

本源是什麼。

第二個階段,是

認識論階段。

在認識論階段,哲學家們又

開始懷疑世界。

因為他們認識到,最要緊的事情不是去追尋世界的本源,而是要追求

如何才能認識這個本源。

於是創造語言,發展邏輯,積累經驗,製作各種科學機械和技術工具。

第三個階段,是

語言哲學階段。

《酷說老子》第一章(14)西方走了兩千年,才抵達東方哲學的起點?

這個時候,哲學家們才開始

懷疑語言!

因為他們認識到,

如果語言表達的不夠準確,那麼前兩個階段的研究成果都沒有意義。

於是研究語言,如何分析,如何表達,做加法還是做減法。

西方人走過這三個階段,從古希臘開始,走了兩千五百多年。但是在東方,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印度的

釋迦牟尼就已經在菩提樹下走完了

,中國的

老子也已經在周王朝的圖書館裡走完了。

所以中國不只是馬克思所說的政治早熟,中國的哲學同樣是早熟的兒童。

因此,哲學三階段的劃分只適合歐洲,並不適用於中國。

08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世紀前後西方哲學好不容易發展到了

語言哲學階段

的時期

沒想到幾十年之後又開始分裂了,大致分為兩大流派:

一派主張做

加法

,透過邏輯來構建一套

人工語言

最早萌發於

柏拉圖

,然後在

萊布尼茨

的著作裡破土,到近代

羅素

的手裡終於發展成熟,這一派被稱為

邏輯經驗主義;

另一派提倡做

減法

,透過研究來恢復

日常語言的本義。

當然,在西方兩千年來都沒有土壤,由晚年的

維特根斯坦

奠定基礎,被稱為

日常語言哲學②。

那麼,究竟哪一種方法更好呢?我們下一節繼續解讀。

《酷說老子》第一章(14)西方走了兩千年,才抵達東方哲學的起點?

【參考資料】:

1、馮夢龍《古今譚概•書馬犬事》

2、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116節》

你好!

歡迎來到新統國學的世界,這裡是當代人的國學院!

我是紫俠狼,一個立志復興傳統文化的90後,研究《

道德經

》十四年,累計讀書

2.5萬

小時,目前正在全網連載《

酷說老子

》,每天更新,預計

全書120萬字

在接下來的

兩年

裡,我會

竭盡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

用科學開釋國學,以新統承繼傳統

”的理念,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幫你打通各個學科之間的理論壁壘,用我十幾年來搭建的知識體系為你

架構一條通往《道德經》的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