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菜單

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不管是育兒,還是幹別的,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困境——

明明從書上、課上或者別的人那裡學了不少方法和技巧。可是啊可是,事到臨頭,那些新方法新技巧都用不上,一瞬之間使出來的怎麼還是過去的老一套。

就比如吧,知道了要跟孩子好好說話,可一看到孩子沒做好,還是張口就來:“你看看你!你怎麼搞的!”

知道了不能對孩子過度保護,可一看到孩子撒腿跑起來,還是一個箭步上前把他抓住,“慢點兒!別跑!”

知道了父母的情緒平和對孩子很重要,也知道了冒火的時候可以深呼吸、可以數數、可以默唸“是親生的、是親生的”。可是啊可是,

還是一頓暴風驟雨,事後再默默地內疚和自責。

……

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落差,常常大得讓人沮喪,讓人自我懷疑,有時甚至讓人絕望

:唉,早知道自己做不到,還不如當初不知道!

我想,你一定也有過這樣的時刻吧?

這樣的困境可以怎麼解呢?

我們就分兩步來解吧:

先解決內疚、自責等自我攻擊的問題;再解決怎麼做到的問題。

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想要解決內疚、自責、自我攻擊的問題,辦法就是接納自己做不到。

可是你一定會說:接納這件事本身就很難做到好不好!

的確是的。不過聽了我下面的解釋,這件事就能變得容易很多。

其實,如果瞭解一點我們大腦工作的原理,你就會發現,原來,做不到是常態,是預設設定,做得到才是個意外。

怎麼說呢?這麼說吧:

我們人但凡一遇到個事兒,就會立刻做出一個反應。一個反應,就是一連串神經細胞相繼放電的過程。

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你可以想像是一長串節日彩燈,這一頭通上電,一盞盞小燈泡就瞬間依次點亮。當然,那是數以億計的小燈泡。

或者,你還可以想像是一長串多米諾骨牌。你遇到的那個事兒,就是那隻輕輕一推的手,然後,piapiapia,骨牌依次倒下。

彩燈點亮或者骨牌倒下,意味著一條神經通路形成。體現在你身上就是,你說出了某句話,或者做出了某個動作——也就是,你做出了一個反應。

我們一遇到事兒瞬間蹦出來的反應方式,多半都是在過去的人生中多次運用過的。

也就是說,那串彩燈反覆被點亮過,那串骨牌反覆被推倒過。

這樣反覆的結果是,那一條神經通路,就變得越來越順暢、越來越快捷——也就怪不得,我們做出那個反應是那樣自然而然。

我們的大腦最初有點像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上面原本沒什麼通路。

但是,因為有些地方被人走過,於是就形成了路。

走的次數越多、走的人越多,那條通路就越明顯、越好走。

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隨著大腦經歷的事兒越來越多,那塊荒地上也就逐漸布起了縱橫交錯的許多條通路。

假如這時候有一位新的旅行者來到這片荒地,他會怎麼走呢?他多半會挑一條又明顯又好走的路,對嗎?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遇到事兒,我們過去的老一套就立刻出來了,誰讓那些神經通路既明顯又好走呢?

所以,“做不到”太正常了,因為一旦遇到個事兒,那些好走的老通路會優先被點亮。

而“做到”又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你是要讓那個旅行者在雜草叢中下腳,在沒有路的地方前進。

想想看,這是不是真的很難?披荊斬棘啊!

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當我們自責為什麼知道了還是做不到的時候,其實,我們在暗中死抱著兩個有點自戀的信念:

第一個信念是,你能控制你自己,而且你也應該控制你自己。

因為有了這個信念,我們才會為自己竟!然!控制不了自己而備感挫敗、懷疑人生。

可事實是,我們還真控制不了自己,或者說,沒法像我們想的那樣有效地控制自己。

某種意義上,是神經通路在控制著我們,而不是我們在控制神經通路。

第二個信念是,只要你想改變,就能夠立刻改變。

瞭解了我上面說到的神經通路原理,你就會明白,這個信念是荒謬的。

你要讓荒草叢中立刻變出一條路來,這現實嗎?

原來的神經通路已經運轉那麼多年了,你憑什麼讓它說不通就不通了?新的通路還在雜草叢中,還沒有個路的樣子呢,你又憑什麼就讓人能立刻、自發往那兒走?

這是不是也太欺負人了。

所以,下一次如果你因為做不到而自責、內疚、自我懷疑,這時候不妨在想象中溫柔地自嘲一下:

“好啦好啦,別再那麼自戀啦,你以為你是神仙姐姐還是神仙哥哥呀?”

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說到這兒,“接納自己做不到”是不是就變得容易多了?

可是,咱也不能因為改變老模式很難,就乾脆躺平了不改吧。那,又該怎麼讓自己“做到”呢?

有兩個辦法分享給你。

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第一個辦法:去做。

從“知道”到“做到”,重要的不是“我要立刻做到”,而是提醒自己去做就可以了。

做不到是意料之中,正常;一不小心做到了,那就是意外的驚喜。

一不小心成功一次,你就在原先沒路的地方踩出了一個腳印。

一個腳印,再累積一個腳印……慢慢地,那裡就開始有路了。

我們來改一改魯迅先生的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次數多了,也便有了路。”

這條新路一開始可能細小、模糊、不好走,但如果總時不時地去走一下,慢慢地它就變大了。

路越大,走的人也就越多;走的人越多,路就更大。這就良性迴圈了。

當新路變大、變得好走和快捷了,原來的老通路就自然廢棄了,這回該輪到它長滿荒草了。

從“知道”到“做到”,重要的不是“我想要完全做到”,而是先做到一丟丟就可以了。

一下踩出一條路來太難了,但是,只先踩一個腳印就簡單多了。

就比如,你決定從明天開始要好好跟孩子說話,但如果想一下子改變整個語言模式,那不現實,也不科學,還有點太自戀。

你可以先改變一句話,比如下次發火的時候,試著別說“你真煩人”,而改成說“我現在有點生氣了”。

每一次意外的成功,不管大小,都在一點一點重塑你的神經迴路。

不知不覺地,改變就發生了。

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第二個辦法:想像去做。

我經常使用這個辦法。

人的大腦有一個功能,就是想像中的、現實根本沒發生的事兒,也能“點亮”我們的神經通路。

比如,一想到未來可能發生某個糟糕的事,我們當下就立刻感到渾身緊張、心跳加快;一腦補老闆要給我們加薪的情景,那喜悅、舒暢、自豪呀,哈哈。

所以,這個辦法就是:

把我們暫時做不到的新知識、新技能,在腦海裡先演練演練。

有時睡前我會回想當天跟孩子相處的某個場景,在當時我可能用老模式對待了他。

但現在,我可以讓那一切在我腦海裡真真切切重新上演,然後我想像怎麼用新方法對待他,想像我會說什麼話,用什麼表情說,去體會說出那些話是種什麼感覺。

這種想像和腦補,也是在幫助我們“踩”出新的神經通路。

我曾經給一個朋友推薦《PET父母效能訓練》這本書,她看過後跟我說,

“我根本沒法想像自己能說出這樣的話,這樣的話怎麼可能從我嘴裡說出來?”

我當時沒說什麼。如果是現在,我會跟她說,那就是去想像吧。

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當我們瞭解了“做不到”和“做到”原來是這樣的,那麼,對於孩子的“做不到”是不是就可以更多接納、更有耐心了呢?

就不會去指責和埋怨他:

“我都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還是改不了?”

你就會明白,其實我們要做的,是去幫助他“踩”出一條新的通路來。

鼓勵他去做、去嘗試。成功了給他正向的反饋,肯定、讚賞;失敗了,也正常,告訴他不要緊,下次再試再做。

跟他一起找到做的方法。從簡單的步驟先開始做起,一點一點去“踩”。

真巧,就在我醞釀這篇文章的時候,小屁孩就來給我展示了一次他的“做不到”。

二年級開學後,他每天在學校裡忙著上課、忙著玩,忙得顧不上喝水。有一天甚至一整天都沒想起來喝一口水。

我就跟他討論:一年級的時候老師會提醒你們,現在二年級了,你有什麼辦法提醒自己喝水嗎?

他想了想:我可以每次課間的時候就喝上幾口。

結果當然是做,不,到。

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第二天放學回家,說:

“媽媽,我還是做不到每個課間都記得喝水,只能有的課間能做到喝水。”

我觀察他的表情,倒是沒有自責和懊惱,一副就事論事的樣子。

我也就無需先回應他的情緒了,也就事論事地說:

有那麼兩次能想起來喝水,很棒啊!

很多時候,我們做了一個決定,就想馬上做到,那是很難的,也不太現實,得需要像你學游泳那樣,一次一次地去練就好了。

這麼說,不知道他能不能明白。但透過寫這篇文章,我自己倒好像更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