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從《聊齋·黃英》中的人物形象,看蒲松齡的儒道墨思想

菜單

從《聊齋·黃英》中的人物形象,看蒲松齡的儒道墨思想

從《聊齋·黃英》中的人物形象,看蒲松齡的儒道墨思想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多記述精怪之事,少時讀之,總會被故事的離奇撼動,產生驚懼感。

但若用學術眼光細細審視,就頗有種醍醐灌頂的意味。《聊齋志異》有一別名《鬼狐傳》,這一別名就已經把其內容概括了一個大概。

《聊齋》裡的故事甫一讀來,入目皆是狐、鬼、精,數不勝數,

但這些人物卻不似傳統中精怪固有的模樣,反而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更有思想追求,這其中的黃英便是一個典型代表。

黃英出自《聊齋·黃英》篇。這裡的黃英和蒲松齡所刻畫的眾多角色實質大體一致,都屬精怪之列,但同時也有不少不同之處。

例如這篇涉及的思想文化,相對於其他篇目更為深刻。而除了文學思想方面,《黃英》篇裡所涉及的諸子百家中的儒道墨思想,也是非常深刻的。

從《聊齋·黃英》中的人物形象,看蒲松齡的儒道墨思想

一、“花中偏愛菊”,佳話傳千古——淺論《聊齋·黃英》篇中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意蘊

1.其心感天地,“精靈”來相投

《聊齋·黃英》篇裡,蒲松齡寫了一個人與“菊花精”的故事。

故事的男主角馬子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愛菊人士。文中描繪他的愛菊之心時,是這樣敘述的:“世好菊,至才尤甚。聞有佳種,必購之,千里不憚”。

家中世代都喜愛菊花,到了馬子才這裡,就更是如此了。他一旦聽說有好的菊花品種,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採購,哪怕相隔千里也不會懼憚。

在這裡,作者著意突出了馬子才的愛菊心理。受菊花這一意向和文化傳統的影響,愛菊成為了很多文人雅士都有的心理特點,馬子才的家庭也是受這一因素影響,對於菊花的喜愛也是非常之深,以至於喜愛之情代代相傳。而馬子才的愛菊比起家中世代長輩更勝一籌。這樣的刻畫,就給他後來所遇之事鋪平了道路。

馬子才如此這般的愛菊之心,首先是打動了身邊的人。他能夠與“菊花精”相遇,與家中客人的推薦是有所關聯的。也因為受到推薦,馬子才立即選擇跟隨客人前往金陵尋求珍稀品種,也在這條路上遇到了“菊花精”黃英和陶生。

其實馬子才能夠遇到兩位“菊花精”,更為重要的因素是源於黃英和陶生的“投其所好”。因為對菊花太如痴如醉,連菊花本身都大受感動,所以主動製造了這次“偶遇”。

其實說是他們刻意製造的,也並非毫無依據可言。原文中有一段有趣而發人深省地描寫:“因問:‘貴姊胡以不字?’答雲:‘時未至。’‘問:‘何時?’曰:‘四十三月。’又詰:‘何說?’但笑不言。”

這一段是馬子才和陶生的對話。馬子才問陶生黃英為何仍待字閨中,陶生回答的卻是時機未到,甚至連何時成婚都瞭解得一清二楚。待到馬子才和黃英大喜將至,陶先生在外卻未曾歸來。但他給黃英的信中,卻是囑咐黃英嫁與馬子才。

而日期恰好是馬子才原配夫人的離世之日。

可見陶生和黃英頗有能夠看破未來的眼界,所以馬子才和二人的相遇,想必也是在他們二人的計劃當中,是二人被馬子才的愛菊之心打動後的真心相付。

從《聊齋·黃英》中的人物形象,看蒲松齡的儒道墨思想

2“.菊花意象”與陶潛

陶淵明愛菊,“把酒東籬”的淡然是他的人生追求。

在《聊齋·黃英》裡,菊花的意象非常明顯。首先,這主人公便是菊花幻化而來,直接賦予菊花靈性。再看兩個精靈的名字:陶生、黃英。很容易能夠快看出來,這個“陶”,大抵取自陶淵明;而“黃英”這個名字就更有深意。

“黃”是菊花的本色,“英”則是花的意思。

陶淵明《桃花源記》一文裡,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樣的句子。“黃英”就是黃花,也是菊花。關於菊花的思想文化,在傳統中一直被賦予非常高潔的地位。

古時“梅、蘭、竹、菊”被譽為花中四君子,愛菊者數不勝數,尤以陶公見著。如今可以說提到菊,人們就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陶淵明。陶淵明與菊花結下了不解之緣,愛菊者的形象也深深植根在人們的內心,他成為當之無愧的“菊花代言人”。

從《聊齋·黃英》中的人物形象,看蒲松齡的儒道墨思想

《聊齋·黃英》篇其實也不加藻飾地歌頌了陶淵明對菊花的深遠意義。文中說:黃英曰:“妾非貪鄙;但不少致豐盈,遂令千載下人,謂淵明貧賤骨,百世不能發跡,故聊為我家彭澤解嘲耳。

黃英的這段話自然而然引出了菊這一意象的相關人物——陶潛,並且言語中也無意透露出了尊敬之意。黃英的所作所為,是不願聽到旁人說淵明本質貧賤,想要為他出口氣。在這裡,作者的態度已經借黃英之口表現得非常明顯,他讚揚陶淵明的愛菊之心,也喜愛菊花高潔的花中魅力。

《聊齋·黃英》裡的黃英、陶生和馬子才三個人物都有不完全相同的思想文化意蘊。黃英的結局作者並沒有著意刻畫,只說“黃英終老,亦無他異”。在這裡就能夠看出來菊花也是淡然的。

同時黃英也是位美人。開頭說她“乃二十許絕世美人也”,照應的正好是菊花的高潔和美麗。

從《聊齋·黃英》中的人物形象,看蒲松齡的儒道墨思想

而陶先生則一直推波助瀾。此外,在故事的結尾,它變成了“醉陶”,這也剛好與本來的面目相照應,並且世人皆知陶淵明不僅喜愛菊花,而且痴心飲酒。所以陶先生的這一形象其實也是陶淵明的對映。

還有馬子才,他就是典型的愛菊人士。但在他的身上也或多或少有一些侷限性和禁錮性,比如他不願靠菊花致富。

這一點相對於菊花精二姐弟來說,就顯得滯後了。而這二姐弟卻是具有不容忽視的前瞻性深邃思想。

二、文章因多樣思想而深刻——淺析蒲松齡與儒道墨思想

1.儒道墨思想在蒲松齡作品中的體現

蒲松齡生於清朝,他的一生也可謂是坎坷不平。

雖擁有才學,但屢屢居於人後,沒能在仕途方面取得太大的造詣。況且他又對功名有很深的期待,因此對於他來說,這一生是諸多磨難的。

從《聊齋·黃英》中的人物形象,看蒲松齡的儒道墨思想

到了晚年的蒲松齡,自知自己難以在仕途中取得自己想要的結果,所以他選擇自設“聊齋書屋”,在書屋裡完成了他的著作《聊齋志異》。這本書是他用過往的閱歷和感悟,以及他人所提供的故事傳說,經過他的加工所妙筆生花出來的。

這部小說集之所以深刻,與它本身所蘊含的多元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蒲松齡所處的時代思想文化眾多。有人描述清代的思想政策是“崇儒重道”,但清代也並非以“仁愛”為主。當時的統治者曾進行思想文化施壓,大興“文字獄”,所以可以說是“剛柔並濟了。

而在蒲松齡的筆下,諸子百家文化中的儒道思想都有很好的顯現。一方面受當時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有他自己獨到的思想與見解。

從《聊齋·黃英》中的人物形象,看蒲松齡的儒道墨思想

在儒道墨思想中,儒家思想對蒲松齡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蒲松齡能夠很好的理解儒家思想,同時對儒家思想也有自己別樣的看法。《聊齋志異》裡有很多與此相關的故事情節。

以《聊齋·黃英》篇為例,陶生和黃英懂得回報。因為馬子才熱愛菊花,所以他們竟化作人形守在馬文才身旁。馬文才也是仁義之人,在瞭解到陶生和馬子才二人是精怪後,他非但沒有過於訝異,沒有害怕和避而遠之,反而對待他們更為認真,更加具備真性情。

而墨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這一篇章裡也有很好的體現。例如墨家思想裡有兼愛精神,這篇裡體現出的兼愛思想也不少。上文中所提,馬子才沒有因為陶生和黃英的真實身份而心生芥蒂,其實這也是兼愛思想的體現。兼愛即全都愛,馬子才的泛愛思想也不可忽視。

從《聊齋·黃英》中的人物形象,看蒲松齡的儒道墨思想

道家思想裡的出世精神就更加明顯了。陶淵明就是出世者的典型代表,這篇裡圍繞陶公展開了不少敘述,道家的無為思想也是非常明顯的。而蒲松齡的無為思想也跟他屢試不勝的人生境遇有著很深的關聯。

2.蒲松齡思想中儒道墨思想的完美契合

蒲松齡的儒道墨思想雖看似複雜,但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結合。彼此之間不相沖突、不受影響。儒家的仁愛,道家的無為,墨家的兼愛,在蒲松齡的作品裡都有顯現,但並不會顯得中心不突出。它們之間形成了一個平衡體,是蒲松齡內在思想的獨到之處。

胡厥文評價蒲松齡時說:“易俗勸世人。”蒲松齡把多元思想裡的精髓提取出來,用以抒發自身、警醒世人,這樣的獨到,才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深邃,兼以獨特的敘述方式,才會更有思想文化意蘊。

從《聊齋·黃英》中的人物形象,看蒲松齡的儒道墨思想

總結

解讀《聊齋·黃英》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意蘊,可以看得到作者描繪的不同形象的深刻之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菊花的高潔和淡然。而兼論蒲松齡與儒道墨思想的時候,也不得不被作者善於提取各思想優勢的能力所撼動。這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