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讀書這件事雖好,可不要一味地貪多

菜單

讀書這件事雖好,可不要一味地貪多

讀書這件事雖好,可不要一味地貪多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這句話放在什麼時候都是真理,眾所周知,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投資。

當我們想要獲得知識、學習技能、娛樂消遣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想到讀書。於是,我們常常會買很多書,有的書拿回家之後就很少再去翻閱了,有的書,從頭到尾讀完了一遍之後呢,也放那兒了。這就導致了一種情況,書也沒少買,也讀了,但是好像也沒有帶來什麼成長呀,是哪裡出問題了呢?

今天,我就來說一個在閱讀時普遍存在的問題——

貪多

想一下你讀書的時候是不是也這樣:

看到某個書單裡面的書,都長著一副“必讀”的樣子,看到各路大神推薦的好書,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收入麾下,拿回家之後呢,全給讀完了嗎?並沒有,甚至還有一些都沒拆封。拿到一本書,迫不及待從第一頁開始看,有一些地方會讓你覺得說的真好,非常有道理,然後在下面畫個線,或者給摘抄下來,讀完之後在豆瓣上標記一下“讀過”,此後就很少在會去翻閱這本書了。很多人有個習慣,讀完一本書要做個思維導圖,按照章節把書的框架給整理下來,讓全書的內容一目瞭然,這樣好像就掌握了這本書一樣。

這種讀書方式,只會讓人獲得短暫的充實感。於長期而言,是無益的。

在《認知覺醒》裡,周嶺老師用一張圖來說明了為什麼“少即是多。”

讀書這件事雖好,可不要一味地貪多

我們大部分人的努力,都只停留在了最外面的那一層,也就是低水平的勤奮。

這種讀書方式其實殘存著我們學生時代學習的影子,就像上學的時候做閱讀理解題一樣,要通讀全文,梳理結構,總結文章主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說這是一種被動式的讀書方式。

那到底應該怎樣讀書呢?

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釋出的“學習金字塔”模型,如下

讀書這件事雖好,可不要一味地貪多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最有效的讀書方式是:

自己讀書+踐行操練+輸出教授。

在閱讀時,我們秉承“少即是多”的理念,也就是說,不求要讀夠多少本書,或者要把全書的知識全部理解掌握了,只尋找最能給自己帶來觸動的、能改變自己認知的、能啟發自己去行動的點,然後按照書中所述,去刻意練習,去輸出,去實踐。

哪怕讀完這本書只給你帶來了點滴的改變,這本書對你而言就是有價值的。否則,讀再多的書也是無用的。

可能有人會說,這樣讀書效率也太低了吧。

的確,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我們不管幹什麼,都恨不得開著二倍速。

但是成長這件事,是急不得的。我們要懂得一個道理——慢就是快。

在某個具體的知識點上,真正的有效閱讀方式是什麼?

讀書這件事雖好,可不要一味地貪多

對於某個知識點,最有效的學習,不是把它熟讀並能背誦下來,牢記於心就可以了。真正有效的方式是,首先你得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複述這個知識點點,然後還要能將它與自己關聯起來,最後還能用它來指導自己以後的行動。

在這方面,得到的羅振宇老師有個比較經典的理論——縫釦子理論,就是把這個知識點比作一個釦子,哪怕它再精美,單獨存放在那裡對你來說也沒有太大的價值,甚至還很容易找不到,或者丟失。只有將它縫在你的衣服上,才能發揮它的價值,並與你的衣服化為一體。學習也是這樣,把新知識縫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知識才能發揮其價值。

我們要敢於下笨功夫去學習,只要方向是對的,早晚有一天都會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