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了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多厲害

菜單

《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了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多厲害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比如《道德經》便是其中之一。

《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了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多厲害

《道德經》又被人們稱之為《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為春秋時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經》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因此被譽為萬經之王,也被人們所追捧。

《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了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多厲害

然而,人們沒有想到的是,如今我們所見到的《道德經》卻並非是原版,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經過了無數次的修改。而這個事實,因為一個墓的發現而為人們所知,它便是長沙馬王堆大型漢墓。1973年,考古人員在對長沙馬王堆大型漢墓進行保護性挖掘的過程中,發現了一本與傳世《道德經》極為相似的帛書。經過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他們對所獲得的帛書進行整理,並得到了一本較為完整的漢代《道德經》。

《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了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多厲害

後來,有不少的歷史學家對這本漢代《道德經》進行研究,發現在這裡面竟然有700多個地方與如今的《道德經》有所不同,並因此而造成一百多個句子含義的改變。在人們的印象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是《道德經》中非常經典的存在,人們對它的理解主要有三種:第一,道如果可以談論,便不是永恆常在的道;第二,道可以言論,但是卻不是人們世俗的道;第三,道可以言語,但是卻並非是永恆不變的道。

《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了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多厲害

對於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人們爭論不休,沒有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然而,答案卻在漢代《道德經》中揭示了,因為這句話的原話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也就是說,第三種解釋是最為貼切的。在我們所熟悉的《道德經》中的第十六章中有這樣的記載:“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告訴人們,努力讓心靈達到虛寂之境,盡力使生活清靜篤定,如此一來,當萬物一起蓬勃發展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觀察到它們往復迴圈的道理。

《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了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多厲害

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人們,你需要用最平靜的態度,才能夠透過事情的表面看到真相。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在漢代的《道德經》中,有一個字被篡改了,並非是“守靜篤”,而是“守情篤”。而這個一個字的改變,便讓整句話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強調平靜,到強調人的情感,是完全相反的東西。由此不能看出,或許在歲月的發展中,我們所能夠看到的東西,和它們最開始被創造出來的模樣其實是有一定的區別的。有些時候是因為統治階級根據自己所需對很多舊的文化典籍進行了修改,有些時候,則是因為典籍中的東西不適合當前的時代,有些時候,則是因為有人想要掩蓋一些東西。

《道德經》被篡改700多處,看了漢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多厲害

參考資料:《馬王堆漢墓發掘記》、《湖南通志·卷三十六》、《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