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故宮建成600年,遇大雨從不積水,奧秘就在這兩點上

菜單

故宮建成600年,遇大雨從不積水,奧秘就在這兩點上

故宮有個獨特的景緻,平常遊覽時見不到,唯有下大雨時才會出現,這就是“千龍吐水”。雨水從石基底座上形如龍首的排水口流出,很是壯觀。這其實只是故宮排水系統的一小部分,人們驚奇的發現,當城市因暴雨形成內澇時,故宮地面卻幾乎見不到積水,絲毫不影響遊客參觀。

故宮建成600年,遇大雨從不積水,奧秘就在這兩點上

事實上故宮建成600年來,從未有過水澇之憂,故宮的排水設計有何獨到之處,又是誰設計的呢?永樂四年,明成祖朱棣下詔,參照南京皇宮在北京另行建造一處宮殿,於是在全國範圍內招募能工巧匠。故宮如此龐大的建築規模,必然要經過精心的的設計,並且在經驗豐富的工匠主導下施工。

永樂年間,江蘇香山幫是建築界的翹楚,而蒯氏父子又是其中的泰斗級建築大師,曾設計建造了南京皇宮。北京皇宮的建造任務再次落到了蒯氏父子肩上。皇宮重地,天子居所,要是下場暴雨就給淹了,弄得皇帝出不了門,那可是會有性命之憂的。況且排水屬於基礎工程,一旦定型日後很難改造,因此對於故宮的排水設計,上至督辦官員,下至工匠,都將其視為重中之重。

故宮建成600年,遇大雨從不積水,奧秘就在這兩點上

香山幫屬於南方工匠團體,南方多雨的氣候,使得香山幫工匠在排水防澇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把這些先進經驗運用到北京皇宮的建造之中。要想地面不積水,同一時間內的排水量必須大於降水量,而故宮排水的方式無外乎兩種,一種是人工疏導,一種是自然滲漏。

在故宮建造之前,對於地基有著嚴格的要求,夯土層要緊實,還必須有相當的厚度,故宮佔地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在沒有工程機械的情況下,僅夯土層就是一個海量工程。但這又是必須要做的。緊實深厚的夯土層猶如在故宮下面鋪了一塊巨大的海綿,擁有良好的吸水和容水效能,加快雨水向地下滲透。同時路面鋪設的青石磚也比水泥路面更加利於雨水的下滲。

故宮建成600年,遇大雨從不積水,奧秘就在這兩點上

故宮的積水疏導體系並不僅限於故宮本身,連同故宮西面的後海水系也一併納入到疏導體系中來。工匠們充分利用了水往低處流的特性,把故宮地平面建造成北高南低,根據現代測量,紫禁城北面的地勢要比南邊高出1。22米。

這是因為皇帝和嬪妃的居所在紫禁城北面,一旦遭遇暴雨,彙集的雨水可以快速順著縱橫交錯的明溝暗渠,由北向南流動,最終進入金水河,金水河又是與後海水系相通的。後海實際上充當了紫禁城的雨水收集池。此外,以皇帝走的正中御道為分水線,分水線東西兩邊的地勢逐漸降低,形成坡度,雨水也可透過溝渠從東西兩面流入護城河。

故宮建成600年,遇大雨從不積水,奧秘就在這兩點上

進入故宮可以看到三大殿都建在幾層高的須彌石座之上,石座的高度不僅襯托了宮殿的威嚴和雄偉,還有個重要作用就是避免宮殿遭受雨水的浸泡和侵蝕,因為宮殿都是木質結構。石座周圍分佈著雕刻的龍頭排水口,能夠及時排走宮殿前的雨水。一句話,高度造就了故宮宮殿的防澇特性。

故宮建成600年,遇大雨從不積水,奧秘就在這兩點上

始建於明朝的故宮排水系統,充分體系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但更多的是一種精益求精、一絲不苟,把事情做到極致的匠心精神,在有些城市一下雨就看海的今天,故宮的排水系統歷經數百年依然發揮著良好的作用,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