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秦大河:南極科考輕裝簡行,他寧可扔衣服也不扔雪樣

菜單

秦大河:南極科考輕裝簡行,他寧可扔衣服也不扔雪樣

◎?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從42歲起,秦大河便只能依靠他的假牙品人間百味。他本可以不必與他的牙齒這麼早地“訣別”。但在南極科考面前,他顧不了那麼多了 。

1989年,一支由中、美、蘇、法、英、日6個國家的6名隊員組成的國際橫穿南極考察隊,從南極半島的頂端出發,開始舉世矚目的南極“長征”。6人中,有兩名科學家和四名探險家,秦大河是僅有的兩名科學家之一。

在行前的體檢中,秦大河被醫生判定,要麼拔掉10顆牙齒,要麼不要去南極。“在南極要待200多天,溫度低、體力消耗極大,要靠補充大量熱量維持體能,如果牙齒犯病不能吃東西,很快就會有生命危險。但要想去南極,就必須拔。從那時開始,我就只能靠假牙吃飯了。”12月7日,在河海大學“長江大講堂”的分享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這段有關“南極之戀”的“犧牲”,先是引得師生一陣唏噓,繼而迎來一片掌聲。

秦大河:南極科考輕裝簡行,他寧可扔衣服也不扔雪樣

考察隊自1989年至1990年橫穿南極大陸的220天,挑戰從未缺席。

“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暴風雪,有時甚至能刮幾天幾夜。”秦大河說,1989年8月下旬起,考察隊在南極半島進入最危險的巨大冰裂隙地區。

冰裂隙是冰下地形劇烈變化而造成的冰川裂隙,表面看起來覆蓋著冰雪,下面卻是幾米甚至幾十米的深溝。有一次,考察隊拉雪橇的狗掉進了冰裂隙,好在有驚無險被大家救了上來。

南極洲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一個關鍵地區,備受矚目。作為冰川學家,秦大河每天完成幾十公里的公里跋涉後,還要身著潔淨服挖雪坑、採集雪樣,觀察雪層剖面變化等。每隔5個緯度,還要再挖兩米深的雪坑、每2釐米採一個雪樣,並將雪樣裝入攜帶的淨化了的樣品瓶中。

惡劣的天氣和自然條件,使考察隊的行進速度大受影響。為加快程序避開南極的冬季,透過氣溫最低的“寒極”地帶,考察隊決定輕裝前進,扔掉一切不必要的物品。秦大河開始精簡隨身衣服等,凡近期不用的,一律扔掉。“什麼都可精簡,唯我的樣品和樣品瓶丟不得。”秦大河將所有隨身帶的空樣品瓶,包好後裝入睡袋內當枕頭。

1990年3月3日,徒步近6000公里後,考察隊順利抵達終點——東南極洲的前蘇聯和平站,按最長路徑成功橫穿了南極大陸。秦大河也採集到了橫貫南極洲東西最長路線上的800多瓶表層雪樣,成為我國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的人。隨後,他用了近兩年時間,分析帶回的雪樣,這些成果對認識組成南極冰蓋物質水汽的來源、南半球大氣環流的特徵、生物地球化學迴圈、南極海冰的進退規律等,都有重要意義。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去南極,因為南極是科學家的聖地,是科學的殿堂。南極就在那裡,所以我一定要去。”秦大河說。

編輯:劉義陽

稽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