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老街巷】書畫有真意,翰墨丹青無俗情鞭指巷裡的書香味道

菜單

【老街巷】書畫有真意,翰墨丹青無俗情鞭指巷裡的書香味道

【老街巷】書畫有真意,翰墨丹青無俗情鞭指巷裡的書香味道

“詩文書畫有真意,翰墨丹青無俗情。”這是2019年的新春,記者走進鞭指巷看到的一副春聯,橫批是“晴耕雨讀”。單從這一個細節就能感受到這條小巷的特別之處。經歷數百年變遷的鞭指巷,唯一不變的正是濃厚的書香氣息。

緊鄰泉城路西段的鞭指巷,是一條南北走向、長約300米的小巷,彷彿被施了魔法一樣,只是一個轉角,小巷就能把泉城路的叫賣聲隔絕在外,頓時沉靜下來。“這條巷子可厲害了”,一位坐在巷口公共座椅上曬太陽的大爺告訴記者,“連名字都和乾隆爺有關係”。

最早的故事要從距今約500年的明朝說起,那時,這條巷子裡住著一位任職都察院都御史的官吏,人稱“劉都憲”,因此,當時這條街道一度被稱為“劉都憲巷”。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這條巷子逐漸聚集了眾多經營鞭子、韁繩、鞍子等皮革製品的手工作坊。再之後到了乾隆年間,乾隆來到濟南,游完了趵突泉準備去珍珠泉畔的巡撫衙門休息。行進的途中,乾隆看見巷子裡遍佈著經營車馬挽具的店鋪,便揮著馬鞭向身後的隨巡大臣劉墉詢問:“這街巷何名?”聰敏的劉墉靈機一動,立即回答說:“稟報萬歲,這街正如御鞭所指,實為恩幸,可名之為鞭指巷。”乾隆對取名“鞭指巷”十分滿意,為此還賞賜了劉墉。從此,鞭指巷的名字就在濟南叫開了。

令鞭指巷更為熠熠生輝的,還有陳冕。陳冕是清朝第105位狀元,更是一位垂名青史、心繫蒼生的赤子。在他中狀元的光緒九年(1883年),歷城等縣40餘萬人民遭受水災,陳冕一家捐出數萬銀兩,並親赴抗洪前線。次年黃河又氾濫,陳冕再度出錢出力,年僅34歲的他因賑災勞累過度病逝於鞭指巷的家中。本文開篇提到的那副春聯,即貼在狀元府外。在記者採訪間隙,不斷有慕名而來的遊客在狀元府門口駐足拍照。

版權宣告: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