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霍去病不學兵法,對匈奴之戰卻從無敗績,難道是天生的帥才?

菜單

霍去病不學兵法,對匈奴之戰卻從無敗績,難道是天生的帥才?

漢武帝啟動的漢匈百年大戰中,衛青、霍去病作為最著名的“軍事雙子星”,在歷史上一直閃耀著奪目的光芒。圍繞著他們的話題,始終保持著相當高的熱度,其中有一個話題是:霍去病不學兵法,對匈奴之戰卻從無敗績,難道世界上真有天生的軍事帥才?

1、霍去病軍事才能來自漢宮

雖然,霍去病出身比較尷尬,只是平陽公主的下女衛少兒和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但長大在漢宮中,《史記》說:“幸,為天子侍中。”受到漢武帝寵信,被封為侍中。又據《漢書》記載,侍中可以比較自由地出入宮禁。這樣就可以想象,霍去病會有很多機會接近於漢武帝,自然能近距離聆聽漢宮最高級別的“軍事會議”。

霍去病不學兵法,對匈奴之戰卻從無敗績,難道是天生的帥才?

霍去病劇照

從西漢立國到對匈大戰的啟幕,從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到漢武帝馬邑之謀……一場場大戰下來,漢軍、漢將從最初的失敗、被迫和親到漢武帝“深惟社稷之計,規恢萬載之策,乃大興師數十萬”,其間少不了來自漢宮的最高決策,也少不了對漢軍成功戰例的分析和解讀,所有這些不管是文字還是口頭的經驗,無疑全部彙集在漢宮深處。

想必霍去病早已深受漢宮“最高軍事會議”的洗禮,加之對各種文件史料的研讀,已然對每場戰役的得、失、成、敗瞭然於胸。所以說,霍去病軍事才能來自漢宮,漢武帝和他的將軍們,也許沒有想到自己對每場戰役的籌劃、總結、分析等等,不知不覺中已在霍去病心中播下了種子,並在未來收穫了豐厚的果實。

2、霍去病軍事才能來自衛青

眾所周知,衛青是霍去病的舅舅。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甥舅親”的傳統,而霍去病首次領兵縱馬大漠殺敵時,衛青已實現對匈作戰五戰五捷的戰績,形成了獨有的、全新的衛氏軍事思想。面對心愛的外甥,除了講述那一幕幕驚人動魂的作戰經歷,衛青不可能不把自己的作戰經驗、思想等等傾囊相授。

霍去病不學兵法,對匈奴之戰卻從無敗績,難道是天生的帥才?

霍去病劇照

衛青首次領兵是元光六年(前129年),他以車騎將軍的身份,率騎兵1萬人出上谷。出奇兵、出險兵,採取大縱深作戰的戰略,出其不意直搗龍城,是四路漢軍中唯一獲勝的一路。龍城之戰深深打上衛氏用兵的烙印,此後的元朔元年到元朔五年的4次用兵,無不是大迂迴、大縱深、急行軍戰略的勝利。

不難看出,霍去病的軍事思想與衛青一脈相傳。元朔六年,霍去病首戰率800名輕騎兵狂飆突進數百里,一舉俘虜匈奴單于的叔父和國相,斬殺單于的祖父……大有當年衛青直搗龍城的風采。元狩四年,霍去病把衛青的軍事思想發揮到極致,率兵5萬突進大漠2000多里,最終封狼居胥,飲馬瀚海,“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3、霍去病軍事才能來自實踐

從元朔六年首次領兵,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封狼居胥,霍去病共領兵出征4次(其中元狩二年兩度領兵),逐漸形成了比衛氏戰法更大膽、更快捷的霍氏戰法。而面對漢武帝讓他學習孫吳兵法的勸告,他的回答是:“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行軍作戰只要關注方法、策略就行了,不必學習古代的兵法。

霍去病不學兵法,對匈奴之戰卻從無敗績,難道是天生的帥才?

霍去病畫像

這句話反映了霍去病的基本軍事思想:不能一味死讀書,古代兵法未必適合現在的軍事情況,要根據當前的實際採取不同的戰略。用現代人熟知的一句話就是:實踐出真知!有學者考證,霍去病軍中有投降的匈奴作為嚮導,除了在對匈奴主力進行精準制導打擊發揮作用外,還保證了突入大漠深處漢軍能第一時間尋找到水源和糧草。

這也說明,霍去病注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運用,不循古法,因地制宜,哪怕是敵人的資源,取之於敵,用之於敵,只要有利於我,均可為我所用。霍去病終其一生只有4次領兵出征的歷史,卻達到很多人終生無法達到的軍事巔峰。其實,勝利的果實來自於他初次領兵時播下的種子,透過實踐中的自我完善、自我改進而開花結果。

分析霍去病這位“天才將軍”、“少年將軍”的人生經歷,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那些看似偶然和不可思議的成功,背後都有大量的積累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