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從機器人“小科”到“冬奧手語播報” 解密“數字人”技術運用

菜單

從機器人“小科”到“冬奧手語播報” 解密“數字人”技術運用

從機器人“小科”到“冬奧手語播報” 解密“數字人”技術運用

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科普機器人“小科”與觀眾互動宋佳攝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宋佳)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21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展會現場,科普機器人“小科”因為能與現場觀眾進行擬人化互動,並且其回答的問題五花八門,吸引不少關注。

“小科,你知道什麼是‘碳中和’嗎?”“牛頓第一定律是什麼?”“什麼是宇宙背景輻射?”“什麼是自然語言處理?”……諸如此類問題,“小科”都能對答如流。有觀眾稱讚“小科”在認認真真地做科普。

在研發者看來,有著可愛外形的“小科”不同於常見的生活服務類機器人,其背後有著更加複雜的人工智慧技術支撐,核心元件是具有認知、理解、學習和推理能力的“AI大腦”。

專案團隊成員、智譜AI工程師譚棋洋介紹,一方面,依靠超大規模人工智慧預訓練模型“悟道2。0”,另一方面,他們在大模型中融入大規模知識圖譜,從而賦予“小科”知識和推理的能力。

“‘小科’在資料與知識雙輪驅動的人工智慧框架的支援下,可以透過‘AI大腦’,與公眾進行海量科普知識展示、對話問答,並具有一定的角色感知能力。”譚棋洋說。

智譜AI方面進一步指出,“AI大腦”既有歸納能力,也能邏輯推理,並且在與人類的互動過程中能夠持續學習人類的認知交流方式,精進提升,逐步實現獨立學習、思考、完善。此外,透過智譜AI的資料與知識雙輪驅動的人工智慧框架,可以支援不同應用場景的智慧“數字人”應用。

據知,此前在中關村論壇上亮相的“冬奧手語播報數字人系統”就是其典型應用之一。該系統為虛擬人的形式,能夠將主持人的語音實時翻譯成手語,並在螢幕上進行播報。

譚棋洋等研發者表示,“小科”將出現在博物館、圖書館等場所,用於科普教育、智慧問答、文化傳播等,為科技創新插上“翅膀”。他們更期待以“AI大腦”為支撐的“數字人”,在手語翻譯、新聞撰寫、服裝設計等場景應用落地,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