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歷代王朝都經歷了“二世危機” ,歷史為何驚人的相似!

菜單

歷代王朝都經歷了“二世危機” ,歷史為何驚人的相似!

在我國曆史上的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無法打破一個危機,這個危機被稱之為 “二世危機”,思想家柏楊稱之為 “王朝瓶頸危機”。什麼是“二世危機”呢?就是第二代君主即位的時候,國家政治不穩,往往會進入一個動亂期,這個動亂期就稱之為“二世危機”。從夏朝開始,到清朝滅亡,其實都經歷了“二世危機”。然而,卻有國家因為沒有度過這個“二世危機”而遭遇了亡國。

歷代王朝都經歷了“二世危機” ,歷史為何驚人的相似!

秦王朝:中國歷史上典型的二世而亡!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滅掉了韓國,俘虜了其國王韓王安。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了戰國最後一個諸侯國——齊國,統一了中原。秦王嬴政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並自稱“秦始皇”,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求仙,順便歌頌功德。不過他的車隊走到山東平原津的時候就已經生病。當走到河北邢臺沙丘的時候,他已經病入膏肓。於是,給長子扶蘇寫了一封詔書,內容大致是:“我快不行了,將皇位傳給你,你趕緊回咸陽給我辦喪事。” 詔書寫好以後,交給宦官趙高。趙高知道秦始皇病重,很快就不行了。所以他私自將詔書扣押,與丞相李斯密謀。這就是“二世危機”的開始。

嬴政很討厭死亡,沒人敢在他面前提“死”字,即便是秦始皇真的死了,當時也沒人敢說秦始皇死了。所以,趙高就利用這個機會與李斯密謀,然後寫了一封假的詔書,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扶蘇得到詔書是否堅信不疑,只是痛哭,然後拔劍自殺,非常的乾脆。而蒙恬懷疑有詐,不肯自殺。不過秦二世即位以後,蒙恬與他的弟弟蒙毅一起被殺。

秦二世胡亥就這樣坐上了秦二世的寶座,而“二世危機”也蔓延開來。要想避免二世危機有很多辦法,其中一個就是條件就是,身邊有一個得力的助手為其穩住大局。而秦二世身邊的助手,卻是兩個奸詐小人。李斯只為自己謀利,完全不顧全大局,而趙高更是慫恿秦二世將兄弟姐妹完全殺死。很多功臣,也無一倖免,這無非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當各地出現暴動的時候,秦朝的文臣武將竟然無人可用。在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秦二世做了三年的皇帝,最後被宦官趙高殺死。趙高本想自己做皇帝,但是沒人支援他,於是立秦朝宗族子嬰為王。子嬰被立為王,秦國已經亂成了一團,很快恢復到戰國時代的六國。子嬰孤立無親,脆弱無輔,自知秦國大廈將傾,便設計刺殺了趙高。

公元前207年,劉邦進入咸陽,子嬰開門投降,秦朝滅亡。強大一時的大秦帝國就這樣滅亡了,不久之後被項羽一把大火化為灰燼。

歷代王朝都經歷了“二世危機” ,歷史為何驚人的相似!

漢王朝:西漢的“二世危機”在哪裡?

漢朝的建立者劉邦,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平民出生的皇帝,全靠自己白手起家。根據《史記》的說法,他是一個痞子,與項羽比起來,他的志向不算遠大。曾經也沒有想過當皇帝,而是默默的混了一個亭長。項羽的志向就比較遠大了,秦始皇在江東巡遊的時候,被項羽看到,曾豪言:“彼可取而代也!”意思說,我可以取代秦始皇做皇帝,可見項羽的野心不小。

項羽是楚國名將的後人,家庭背景顯赫。而劉邦的父母都是種地的,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不過老天爺是否給他們開了一個玩笑。

在投身革命的時候,劉邦和項羽同時為楚國效力!不過項羽在楚國內部比較自負,楚懷王為了牽制項羽,將兩人分開了。而項羽卻在“鉅鹿之戰”一舉成名,威震諸侯。雖然說,劉邦也輕而易舉的進入了咸陽,如果沒有項羽在鉅鹿牽制秦軍,劉邦估計沒這麼容易進入咸陽。所以,劉邦進入咸陽,對他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項羽在前線拼命,劉邦趁虛而入,項羽很憤怒,於是設“鴻門宴”想將其除掉。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項羽人沒有除掉,反而與劉邦稱兄道弟敘起舊來。劉邦這人畢竟狡猾,在一批謀士的策劃下,趁上廁所的機會逃跑了。然後另起爐灶,與項羽分庭抗禮。

項羽和劉邦自從鴻門宴後,就交惡了。所以,兩人打打殺殺,你來我往就是四年。在這四年當中,劉邦幾乎沒有一次打贏過項羽,只要正面對決,劉邦絕對是一敗塗地。不過,當時各地都在叛亂,項羽也顧不上劉邦,所以東奔西跑。最終被幾路諸侯圍攻在垓下,項羽走投無路,黯然淚下拔劍自刎。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劉邦做了七年的皇帝,從來沒有安靜過一天。從他即位稱帝開始,就著手除掉與他患難與共的功臣,主要是為了鞏固統治,為兒子即位掃清障礙。

在劉邦病重的時候,他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想廢掉太子,將皇位傳給第三子,也就是他和寵妃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只是,當時的劉邦已經躺在了病床上,這個想法對他來說已經太晚了。當時呂后權力實在太大,將很多有名望的大臣都都請來為太子求情。面對這麼多大臣的支援,劉邦已經無能為力,在死的時候只能嘆息說:“太子的翅膀太硬了,想換已經換不掉了。”

劉邦死之後四天都沒有發喪,軍政大權落在呂后手中。這樣漢朝進入了“二世而亡”的危機旋渦,漢朝的天下岌岌可危,稍一不慎就可能走向崩塌。

呂后專權以後,第一件事就是除掉劉如意和戚夫人。漢惠帝想保護自己的弟弟,卻無能為力。劉如意被殺以後,其母親戚夫人也跟著被殺。呂后還將戚夫人製作成“人豬”,還讓兒子漢惠帝去看。漢惠帝開始本來很好奇,但是在得知是戚夫人後驚嚇過度,在病床上躺了一年。自此,漢惠帝也心灰意冷,不想過問政事整日沉迷酒色,七年以後撒手人寰。

漢惠帝去世以後,呂后稱制專權,呂氏家族權傾朝野,更加驕橫。她並先後廢立了劉恭和劉弘兩個傀儡皇帝,就差沒有稱帝了。萬幸的是,呂氏家族沒有一個能幹的,其家族雖然掌握兵權,但是都不是弄權的好手。呂后一死,呂祿和呂產等人想叛亂。太尉周亞夫,很快平息了叛亂。在叛亂平定後,拜賀朱虛侯(劉肥的次子)說:“所患獨呂產,今已誅,天下定矣!”這句話預示著“二世危機”宣告結束,大漢的江山初步得到鞏固。

歷代王朝都經歷了“二世危機” ,歷史為何驚人的相似!

晉王朝:被 “二世危機”掏空,迅速滅亡!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最終分裂成三國,導致中國進入分裂時代。在三國之中,最強大的還是魏國。因為,魏國佔據著當時中原最優質的資源,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比其他兩個國家要強大得多。

不過,魏國的主要危機在於,皇帝限制了其家族勢力的發展。結果導致曹氏家族大權逐漸旁落,最後掌握在司馬家族手中。

公元265年司馬炎終於取代魏國,定都洛陽,建立晉朝。280年司馬炎消滅了吳國,很快統一了中原。司馬炎統一中原後,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大肆封王。而在他駕崩以後,皇位卻傳給了一個弱智的兒子晉惠帝司馬衷。很顯然,晉惠帝駕馭不了權臣,皇后賈南風專權。皇后專權,西晉王朝就陷入了“二世危機”。

晉惠帝司馬衷即位以後,全國各地竟然爆發了罕見的地震、旱災、蝗災、冰雹等自然災害。西晉統治下的人民在當時缺衣少食,餓死無數,可以說哀鴻遍野。晉惠帝面對全國性的危機,沒有一個好的拯救方案不說,竟然說了一句笑掉大牙的話:“沒有糧食吃,為何不吃肉粥。”如果不是後面的“八王之亂”,西晉估計也是半死不活。

由於皇帝的弱智,皇后賈南風完全掌控了西晉的大局,並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專治統治。所以司馬家族的其它封王非對她常不滿,隨即爆發了“八王之亂”。

其實,八王之亂也沒有成氣候,相互攻伐,那些封王不是被部下殺死就是被諸侯王殺死。雖然說,西晉王朝沒有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人口遷徙潮湧現。漢人進入匈奴,加快了蠻族匈奴的繁榮,因此威脅晉朝政府的統治。

公元316年,匈奴族劉曜攻陷長安,滅亡了西晉。自此匈奴控制了幾乎整個中原,長達一百多年的大動亂因此開始。雖然說,西晉經歷了四個皇帝,但是西晉存在的時間卻很短暫 。從滅吳國開始算起,西晉只存在了37年,從晉惠帝即位開始,西晉“二世而亡”的危機都沒有解除。所以,西晉也是“二世而亡”,成為我國曆史上一個短命王朝,幾乎毫無存在感!

歷代王朝都經歷了“二世危機” ,歷史為何驚人的相似!

隋王朝:“二世危機”沒有走完,就掛了!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就陷入了大動盪。西晉雖然統一了三國,但是天災人禍不斷,這個國家很快陷入一片混亂。由於“八王之亂”和天災的影響,中原人民不斷的向北遷徙,導致北方的遊牧民族強大起來。所以,西晉在風雨飄搖當中很快走向了滅亡。

西晉滅亡以後,東晉雖然接過了權力棒。但是,北方十六國與東晉分庭抗禮的局面,一直無法解除。東晉能存在一百餘年的時間,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了。

在東晉苦苦支援了103年後,滅亡的命運還是逃不掉。東晉滅亡後,中原迅速進入大分裂時代。南北分治很多國家如曇花一現,搞得中國遍體鱗傷。俗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動盪後,隋朝統一了中國。

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在北周太祖宇文泰時做驃騎大將軍,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後,楊堅又成為北周宣帝的岳父。北周宣帝宇文贇做了皇帝以後,沉湎酒色,暴虐荒淫,22歲就一命嗚呼了。在他死後把皇位傳給了七歲的兒子靜皇帝宇文闡。楊堅以隨國公的身份把持朝政,並掌握朝政大權。在當時的,權臣篡位是家常便飯,所以楊堅也有野心,在謀臣的建議下開始篡位,並對宇文家族進行了一場屠殺。

公元581楊堅逼迫宇文闡禪位,建立隋朝,定都洛陽。楊堅做皇帝時北方已經歸為一統,不過南方還存在一個陳國。公元588年隋朝向南朝陳國發動戰爭,很快統一了南朝。

隋文帝楊堅這一生最寵愛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所以身前不敢碰其他女人。隋文帝晚年也聽信了獨孤伽羅的建議,廢掉太子楊勇,改次子楊廣為太子。根據《隋書》的說法:公元605年,隋文帝楊堅病危之際,楊廣因調戲後母宣華夫人,被告發。隋文帝將楊廣臭罵了一頓,於是招楊勇進宮想廢掉楊廣。此事還沒有傳出去,楊廣闖入仁壽宮將父親捂死在了宮中。

楊廣弒父即位以後,採用了趙高的辦法,擬定假詔書,賜死了哥哥楊勇。不過,就是因為他弒父殺兄,才使隋朝陷入“二世而亡”的危機。按理說,隋朝成立不久,政權並不穩固,但是隋煬帝即位以後,大興土木、開鑿運河、三徵高麗。

在現代人看來,他的確做了一件有利於百姓的事情。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人民本該休養生息,先發展農業生產,等人民填飽肚子再談理想。但是,隋煬帝並不瞭解當時的國情,強制人民修建運河、征討高麗,導致人民苦不堪言。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隋煬帝採取的極端做法,逐漸失掉了民心,激怒了老百姓。所以,全國各地紛紛爆發了農民起義,隋朝在動亂當中很快被推翻。因此,隋朝也是繼秦朝第二個“二世而亡”的典型封建王朝。

歷代王朝都經歷了“二世危機” ,歷史為何驚人的相似!

唐王朝:是如何避免“二世而亡”的?

隋朝滅亡時,中原再次陷入群雄割據的局面。唐高祖李淵為何能在群雄割據當中坐上皇帝的寶座呢?其實全靠他三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吉。在三個兒子當中,次子李世民的功勞最大。在各地爆發農民起義之前,李世民就建議李淵造反。李淵從晉陽起兵開始,李世民接連剿滅了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各地軍閥,幫助李淵平定中原,深得軍民的愛戴。

李淵曾說:“李世民,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就是因為這樣的話,給了李世民做皇帝的幻想。大唐王朝也因此,陷入“二世危機”的困境。

由於李世民卓越的軍事才能,遭到了另外兩個兒子的嫉妒。所以,《新唐書》中有一段:“太子建成懼廢,與齊王元吉謀害太宗,未發。”太子李建成嫉妒李世民的才能,害怕被廢掉,於是與齊王李元吉謀害李世民。

李世民在外身經百戰,懂得權謀,所以早已經買通了內線。當得知哥哥李建成與弟弟李元吉要除掉自己的時候,於是先發制人。歷史上,便上演了一場兄弟奪嫡之爭,史稱“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李世民,假傳聖旨,將李建成與李元吉騙入宮中,於是在玄武門設下伏兵。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知是計,在他們上朝經過玄武門的時候,設伏在玄武門的將士用箭將其射死了。李世民殺死兩個兄弟以後,比較理智,他沒有像楊廣那樣將自己的父親殺死。

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後,也沒有大開殺戒,連自己的敵人也被他重用。比如魏徵,曾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馬,當初還建議太子李建成殺了李世民,但是太子李建成沒有聽他勸告。魏徵後來做了階下囚,並沒有殺他。而是像齊桓公重用管仲那樣,重用了魏徵,可見李世民想幹一番事業,任人唯賢,並非一個暴君。

李世民與楊廣的情況比較類似,楊廣也是殺兄即位,但是兩個人的命運卻完全不同。李世民做了皇帝,沒有大興土木,他深知百姓疾苦,與民休養生息。所以唐朝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很快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景象。所以,唐朝順利的讀過了“二世危機” 走上了一條繁榮之路。

李世民死後唐朝的大權曾一度落入武則天之手。但是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當時已經很繁榮了,人民安居樂業,沒有反叛思想。武則天篡位以後,沒有屠殺唐朝宗族,也沒有改變李世民的政策。在武則天的治理下,還有超過“貞觀之治”的跡象,所以被稱之為“貞觀遺風”。武則天晚年,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由於,人民懷念李家的功勞,所以大權還是回到了李氏子孫的手中。

歷代王朝都經歷了“二世危機” ,歷史為何驚人的相似!

宋王朝:“燭影斧聲”權力離奇的過渡!

在我國曆史上,每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崩潰以後,就會選入一個動亂期。漢朝滅亡以後,就是三國魏晉南北朝,持續的分裂長達幾百年。自唐朝滅亡以後,中原進入五代與十國並列的局面。不過,五代王朝只是曇花一現,分裂 72年後被宋朝統一。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被黃袍加身,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關於趙匡胤黃袍加身,也相當的傳奇。

公元959年6月,後周的第二任皇帝柴榮死後,將皇位傳給了七歲的兒子柴宗訓。趙匡胤當時受柴榮之託保護皇帝,掌握北周禁軍,權力非常之大。

後周世宗柴榮死的時候,北方還存在一些國家,威脅著北周的安全。公元960年春,北漢勾結契丹入侵北周,趙匡胤奉命出師抵禦。當軍隊行至陳橋驛時,北漢與契丹的軍隊已經威脅到了北周軍隊的安全,當時的皇帝又小,發號施令還要上報。在緊急關頭,趙光義等人策劃擁戴趙匡胤為天子。

據說,趙匡胤當時沒有答應,但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有人將黃袍蓋在了他的身上。於是,眾人湧入他的營帳,跪在趙匡胤的面前,“眾皆羅拜,呼萬歲”就這樣趙匡胤臨危受命做了皇帝。

趙匡胤做了皇帝以後,採取懷柔政策,並沒有將小皇帝殺了。而是善待了柴氏家族,據說還賜予了一塊免死金牌給柴家。可見,趙匡胤並不像其他皇帝那麼殘忍。

更重要的一點是,他沒有殺功臣。趙匡胤做皇帝也比較容易,但是做了皇帝以後讓他心裡總是不踏實。因為,他這個皇帝來得太容易了,他也害怕,哪一天再來一次“黃袍加身”。

所以,在公元961年,趙匡胤舉行了一次慶功酒會。在宴會中,大家都喝得很高興,而趙匡胤卻唉聲嘆氣,有人就問原因。趙匡胤藉著酒興,說出了內心的憂慮。大臣們也很識趣,都不貪權,第二天紛紛稱病辭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不過,宋朝是一個神奇的過度,開國皇趙匡胤不僅僅稀裡糊塗的做了皇帝,就連去世時,也稀裡糊塗的。正因為他離奇的死亡,讓宋朝陷入“二世而亡”的危機之中。

關於趙匡胤是怎麼死的,有很多很多版本,第一種說法:趙匡胤是被弟弟殺死的。第二種說法:趙匡胤在身前,就答應將皇位讓給弟弟。無論有多少種說法,大家都一直認為,趙匡胤可能是被弟弟殺死的。

在趙匡胤病重之前,據說趙光義去萬歲殿探望了宋太祖。有太監在院子裡面看見了燭影搖動,斧頭掉地的聲音。趙光義從萬歲殿中走出來,就宣佈“聖上駕崩”。趙匡胤的死,在歷史上被稱之為“燭影斧聲”。雖然說趙匡胤的死很離奇,但是宋朝沒發生流血事件發生。這也使宋朝平穩的度過了“二世而亡”的危機,結局相當的圓滿。

歷代王朝都經歷了“二世危機” ,歷史為何驚人的相似!

明王朝:靖難之役,史上最成功的叛亂!

南宋滅亡以後,元朝忽必烈入主中原。元朝的皇帝放佛來自印度,他們竟然將其統治範圍內的人民,分成了四個等級。這個和印度的種姓制度差不多,蒙古人是第一等;中亞人是第二等;北方漢人是第三等,南人(南宋統治下的漢人)是第四等。在四個等級之內,又把漢人按照職業分為了十個等級,儒家和乞丐排在第九和第十,因此有一個成語叫做“九儒十丐”。

原因就是,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南宋國力疲弱。所以,元朝藐視儒生,狠狠的把儒生羞辱了一番。不過,元朝如此排擠漢人,也遭到漢人的反抗。他不瞭解中國的國慶,所以很快就出現了政治危機。

元順帝在位期間,各地出現旱災和蝗災不斷,人民處於饑荒之中。有一個叫朱重八的小夥子,在17歲時父母兄弟相繼病死。親人死後連安身之地也沒有,不過在好心的地主幫助下,最後才入土為安。父母兄弟都去世了,朱重八自然就成為了孤兒,為了填飽肚子,只好進入皇覺寺做和尚。朱重八本以為可以安安穩穩地做一輩子和尚,結果寺廟被元兵一把火燒了。朱重八連最後的棲息之所也被毀了。

可見當時的社會有多糟糕,連做和尚都做不踏實。由於貧苦老百姓太多,所以起義反抗元朝暴政的也多。朱重八在好友的邀請下,投奔了紅巾軍起義領袖郭子興。朱重八開始,也只想混口飯吃,沒想到他戰績赫赫,屢建奇功。紅巾軍領袖郭子興還為他賜名為朱元璋,並把自己的養女嫁給他。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成了紅巾軍的兵馬大元帥,一路南征北戰,一舉掃蕩了腐朽的元帝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和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的身份差不多,不過朱元璋出身更苦。劉邦年輕的時候,至少不愁吃穿,但是朱元璋不同,他是真正的窮苦老百姓。所以,對權力的渴望,比其他皇帝要強烈得多。

其實,朱元璋殺功臣,是在他兒子去世以後才發生的。他開始殺的只是一些貪官汙吏,不過在他最疼愛的長子主標死後,他就立孫子朱允文做了太子。為了孫子能順利做皇帝,朱元璋開啟了屠殺功臣模式。

朱元璋在位31年,據說死在他手裡的人大約十萬人左右。這個數字,在今天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我們先不說有沒有十萬,即便是一萬人,我也覺得很震驚。朱元璋認為,採用屠殺功臣的方式,就可以讓孫子高枕無憂了,其實他錯了。真正威脅朱允文帝位的是他那些兒子。朱元璋有26個兒子,除了兩個早死,還有24個兒子。

公元1398年,71歲的朱元璋駕崩。21歲的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後,就採取了削藩政策。正是因為削藩,才使得明朝被拖入“二世危機”之中。

朱元璋有24個兒子被封為王,其中勢力最強的就是燕王朱棣。建文帝先服服帖帖的削掉了代王、湘王、齊王、岷王等諸侯王。然後,拿朱棣開刀。不過朱棣,可沒有那麼聽話。

當時朱元璋去世,朱允文不讓藩王進京城奔喪。朱棣就以此為藉口,打出清君側的名號。浩浩湯湯從北京一路打到南京,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

朱棣起兵後,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主要是明朝有能力的武將被朱元璋幹掉了,所以能與朱棣正面剛的還沒有出生。

公元1402年6月,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皇城,建文帝在一次大火中不知去向,成為了歷史之謎。由於建文帝死不見屍,活不見人。朱棣做了皇帝也不踏實,於是將首都遷往了北京。他即位以後,採取了很多穩固統治的措施,發展經濟,並命令鄭和七次下西洋。一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二是展示大明的國威。就這樣大明王朝的“二世危機”也平穩的度過了。

歷代王朝都經歷了“二世危機” ,歷史為何驚人的相似!

清王朝:“三藩之亂”與“二世危機”

明朝是一個奇葩的王朝,皇帝可以幾十年不上朝,卻屹立不倒。當然,這也給皇帝身邊的宦官擅權鑽了空子。尤其是明朝晚期,黨爭不斷,腐敗嚴重,明朝國力被掏空,逐漸進入衰退期。

就在明朝衰退的時候,北方的女真逐漸強大起來,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並建立了後金汗國。後金政權首領努爾哈赤向大明王朝發起了挑戰,在他的領導下不斷衝擊腐朽的明朝統治。本來不穩固的明朝,被後金這麼一衝擊,已經有點招架不住了。

明熹宗朱由校去世以後,崇禎帝即位,當時的明朝本來就搖搖欲墜了。不過老天爺再次給他開了一個玩笑,各地爆發了罕見的旱災和蝗災。由於明朝國庫空虛,貪汙腐敗嚴重,各地救災不力,導致農民起義不斷。在內憂外患的困境當中,明朝很快就走向了滅亡。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張獻忠向西進攻四川成都,滿洲佔據北方,中國被一分為三。李自成攻佔北京以後,本該安慰明朝老臣和將領,穩住局勢。由於憎惡貪官汙吏,對北京城內的官員進行了嚴刑拷打,逼迫他們將貪汙的錢財交了出來。結果搞得人人自危,吳三桂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將滿洲人放進了山海關。從努爾哈赤至清朝順治帝,三代人的夢想,輕而易舉地被順治帝實現了,因此順治帝多了一個頭銜“清世祖”。

順治帝(當時由多爾袞攝政)入關以後,任用三藩鎮壓國內的殘餘勢力。由於三藩戰功赫赫,很快掃清了國內的障礙。不過這也為清朝以後削藩帶來了困難。

順治死後兒子康熙即位,康熙帝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二個皇帝,在他即位後發生了“三藩之亂”。而清朝也陷入“二世而亡”的困境之中。

康熙8歲即位,到20歲時開始削藩。在削藩之前,他已經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搬到鰲拜。剷除鰲拜時康熙16歲,這個少年天子,因為這件事在朝中樹立了絕對的權威,宗族大臣不對其刮目相看。

康熙雖然剷除了鰲拜這個毒瘤,但是更大的威脅擺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是三藩的權力過大,威脅到了康熙的統治,他想進行削藩。不過,削藩肯定會遭到反抗,康熙早有準備。“三藩之亂”的挑起者是吳三桂,為了孤立吳三桂。康熙帝採取威逼利誘的手段,讓另外兩個藩王歸順了清朝,吳三桂成了孤家寡人,實力被大大削弱。不過吳三桂的軍事才能也是槓槓的,直到吳三桂去世,清朝才將吳三桂的殘餘勢力剿滅。

三藩叛亂平定以後,清朝也順利的度過了“二世而亡”的瓶頸危機。使清王朝進入一個空前的巔峰,到乾隆即位後,清王朝的國力逐漸達到鼎盛,歷史上將康熙至乾隆這段時間,稱之為“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