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史上謀臣的結局商鞅車裂

菜單

史上謀臣的結局商鞅車裂

商鞅變法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瞭解。秦孝公當時讓商鞅主持變法,徹底廢除舊制度,迅猛發展經濟,使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

商鞅何許人也?據載,商鞅乃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國君後代。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改革家,也是典型的法家代表人物。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為使國力強大,頒佈了求賢令。商鞅久有抱負,知道情況後,便立即投奔了秦國。他透過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經過3次會談,終於得到孝公的重用。

秦孝公是比較信任商鞅的,一來希望自己變得更強大,二來看中了商鞅是個人才,可以說是瞌睡了忱頭,是個雙贏局面,於是一拍即合,君臣甚安。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國內實行變法,但又害怕國人議論,所以猶豫不決。於是專門舉行廷議,遭到了貴族代表的強烈反對,但商鞅則主張立法。

經過系列鬥爭,商鞅終於爭取到了變法權。之後出臺了系列變法方案,效果非常之好,但也在無形中也損害了貴族階級的利益,難免得罪了許多權貴。

秦孝公則在商鞅的輔佐下,積極開展變法運動。徙木立信、一士諤諤等,都是歷史美談。透過系列變法措施,使秦國成為空前強大的富裕國家。

在政治上,商鞅改革了戶籍制度,設立軍功爵位,改革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並強力推進實施。

在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非常注重農業和軍事,同時壓制行商,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軍隊戰鬥力的提升。

在軍事上,商鞅運籌帷幄,治軍有方,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功勞卓著,被秦孝公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商鞅變法的成效是十分顯著的,但好景不長。到公元前338年,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謀反,惠王便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沒有辦法,只能逃到邊關,想跑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商鞅被迫逃回封邑商於,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

為了解決商鞅,秦惠王派兵攻打,商鞅失敗而戰亡。死了就死了吧,但他的屍身卻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之後秦惠王還下令誅滅了商鞅全家。

一代謀臣,為了變法大局和整體實力發展,不僅自己身死道消,還讓別人給滅族,實在可悲可嘆,這既有換了老闆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

商鞅的故事是值得思考的,其中有幾條教訓需要吸取:一是變法沒錯但是不是急進了些?二是完全沒有考慮換老闆的因素!三是為工作無形中得罪權貴而不自知。四是觸犯了大多數人利益……

當然,人無完人,事無鉅細,加上知識難以窮盡,一個人不可能樣樣精通,能做好某一方面的事情就不錯了!商鞅的做法其實沒有錯,錯的是當時的社會制度,錯的是沒有給自己留後路。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非成敗,存乎一心!想到了,就立即做;悟到了,就是自己的!咱們不去評判古人,做好自己就好了,能做更多貢獻才是關鍵,但前提是保護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