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隋煬帝認為青海湖是通天的,將西域的馬牧於海心山,以求良馬龍種

菜單

隋煬帝認為青海湖是通天的,將西域的馬牧於海心山,以求良馬龍種

甘肅的朋友曾經告訴我,在河西走廊至今有這樣一個傳說:在焉支山頂上,曾盛開著的一束非常壯觀的蓮花,但隋煬帝來這裡開“萬國博覽會”時,走過去,那蓮花卻沒了。傳說與609年,隋煬帝親自統兵,隨帶文武百官和妃嬪以及各種服役人員等十萬餘人,西巡河西走廊,打通西域的那段歷史有關。然而,為什麼會有蓮花,為什麼隋煬帝走過去就會沒了呢?都說無風不起浪,對於傳說來說也一樣。許多年來,我一直尋找到這中間的答案,終於,在此處找到了。

隋煬帝認為青海湖是通天的,將西域的馬牧於海心山,以求良馬龍種

扁都口位於祁連山中段,民樂縣城以南30。每每夏季,這裡的油菜花便會在天地間開出一片金黃,置身於此,都會有一種變成了油菜花的感覺。而這黃花地的風光與碧雲天一起,準會將人們拉向那段悠遠的歷史。

蓮花衰落,總會伴隨著一段幽暗甚至傷感的故事。在扁都口有一個地方,人們將它稱為“娘娘墳”,它緊鄰227國道,有墓堆,墳頭長滿了萎萎芳草,在向世人訴說著當年的那段哀婉。於此,史書裡給我們的答案是這樣的:據《隋書·卷三·煬帝上》記載,隋煬帝的那次西巡,在隋軍在結束與吐谷渾的戰爭後,來張掖的途中,於六月癸卯(八日)“經大斗拔谷(扁都口),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霰晦冥,與從官相失,士卒凍死者太半”。而《資治通鑑·卷181·隋紀五》的說法卻與此不同,即是隋煬帝在張掖的活動結束後,“車駕東還,經大斗拔谷,山路險隘,魚貫而出,風雪晦冥,文武飢餒沾溼,夜久不逮前營,士卒凍死者太半,馬驢什八九,後宮妃、主或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九月,乙未,車駕入西京”。

隋煬帝認為青海湖是通天的,將西域的馬牧於海心山,以求良馬龍種

這就是說,隋煬帝在來時的路上或者歸去的途中,在扁都口遇到了這場夏日的暴風雨或者暴風雪。另外,關於隋軍死亡的人數在歷史上也是存在爭議的,即是對於隋軍這次在大斗拔谷的損失,《元和郡縣誌》記“士卒凍餒死者十六七”,《北史·隋本紀》、《隋書·煬帝紀》和《資治通鑑》都說“士卒凍死者大半”或“大半”,但同一本書的《隋書·食貨志》卻記這次損失是“士卒死者十二三”。

專家們較為認可的是,《隋書·食貨志》的說法,其他典籍記載的數字之大,令人難以想象,而在暑日,隋軍凍死者如此之多,不能令人信服。

十之二三與十之六七之間有差距讓人感嘆,但即便是十之二三也是歷史的哀怨。要知道,他們可是為大隋王朝征服吐谷渾的勇士,在槍林彈雨中他們活了下來,卻將自己的性命很不幸地丟在了這條山谷裡。

在入扁都口之前的608年,高車國聽信隋使裴矩的勸說,率軍襲擊吐谷渾,吐谷渾慘敗。步薩缽可汗率部退入西平郡〔治湟水,今青海樂都〕境內。609年3月,隋煬帝西巡隴西黃河以右,出臨津關(今甘肅臨夏積石關),至西平郡,就是衝著吐谷渾殘部而來的。

隋煬帝認為青海湖是通天的,將西域的馬牧於海心山,以求良馬龍種

在今青海省大通縣的娘娘山(金山),隋煬帝大宴群臣的同時進行了針對吐谷渾的軍事佈置,他命內史元壽南屯金山,兵部尚書段文振屯雪山(今祁連山),太僕卿楊義臣屯瑟琶峽(今門源仙米峽一帶),將軍張壽西屯泥山(又稱泥嶺,在今大通河上游)。這些大軍連營百里,包圍了吐谷渾據點覆袁川(今門源西永安灘一帶),大敗了吐谷渾,可汗伏允僅率數十騎逃走。

至此,吐谷渾領地皆空,今青海大部,南疆和甘南川西北一帶地方,東西三千里,南北千餘里,皆為隋有。隋煬帝在吐谷渾地置西海(治伏俟城),河源(治赤水城)、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四郡。隨後,隋朝將所有犯輕罪的人移居這裡,大搞農業生產,以解決隴西諸郡糧食供給。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氣壯山河的出擊,而隋設立的這四郡與漢在河西設立的四郡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不知為什麼在歷史上很少被人提及。事實是,隋煬帝為了去除吐谷渾為的就是暢通絲綢之路,而隋朝只有消滅吐谷渾才能控制西域。歷史在伏允可汗逃走的身影裡,被大隋王朝的軍隊定格。隨後,後隋煬帝出祁連山扁都口,至河西走廊,接見高昌王及西域二十七國使者後,勝利返回。

隋煬帝認為青海湖是通天的,將西域的馬牧於海心山,以求良馬龍種

我們在理由相信隋軍遭遇風雪天氣是在返回的路上,否則,隋煬帝在焉支山地區宴請西域二十七國貴賓時的情緒將是何等的沮喪!

那一天是7月23日,那一天的張掖是歷史上最風光的。隋煬帝到達焉支山,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國的君長和使者,恭列道左迎謁。隋煬帝命令所有的參加者,人人都佩金帶玉,身著華麗的絲毛服裝。所到之處,“焚香奏樂,歌舞喧噪。”

為了顯示隋王朝的富庶,隋煬帝命令地方長官督促武威、張掖兩郡的男女百姓,乘車騎馬,盛裝前往,衣服車馬不漂亮的,郡縣官吏要進行督促檢查。而他坐在當時帝國最豪華的轎車觀風行殿之上,少數民族官員與群眾在十里之外看到他都跪下來磕頭,沒有人敢騎馬。

那一天,焉支山周圍幾十裡的地方都被車馬圍得水洩不通,西域各國大隋王朝獻“數千裡之地”,隋煬帝因此實現了他“固河西、斥西域”的戰略構想。因他認為今天的青海湖是一方“通天之域”,就將西域各國獻來的良馬令人牧於青海湖中的海心山上,以求良馬龍種。雖說這件事最終因無效而止,但今天我們依然能看到作為皇帝的隋煬帝對於山河的敬畏。而這與傳說中的那朵蓮花總會讓人浮想聯翩。

隋煬帝認為青海湖是通天的,將西域的馬牧於海心山,以求良馬龍種

率數萬之眾由扁都峽而出,隋煬帝行至半峽,突遇六月飛雪,妃子、宮女們因為過去久居深宮,突遇奇寒,被凍死不少。其中有一位我們熟知的人物——楊麗華。

楊麗華(561年-609年),北周宣帝皇后,後為皇太后。隋朝時封樂平公主。她是隋煬帝的姐姐,是個命運多舛女子,當過皇后、皇太后,又回做公主的人。史書裡說她是個柔婉不忌,“頗有衛風碩人之德”的人。就是她,就是在扁都口這個地方,就是她在扁都口這個地方走了。

這一年,楊麗華49歲,面對無處不在的暴風雨或者是暴風雪,她囑託隋煬帝說:“我沒兒子,就有一個女。我不怕死,只是深深憐愛女兒和女婿。我死後,你不能將我現有的食邑轉賜給他們……”隋煬帝答應了姐姐,回到長安後,下令有關官員置辦禮儀,將楊麗華與宇文贇合葬在定陵。

隋煬帝認為青海湖是通天的,將西域的馬牧於海心山,以求良馬龍種

楊麗華會是傳說中的那朵蓮花嗎?雖然,她沒有被安葬在扁都口,卻與大隋王朝那些征服吐谷渾的勇士們一起在扁都口這個地方,成了河西人民的懷念。一千多年的時光雖然流走了,但“娘娘墳”這個地名將永遠存在。

今天,我們很多人都說,隋煬帝是一個想法不切合實際,窮兵黷武、濫用民力的皇帝,但卻不知道盛唐的根基其實在大隋。有人甚至說,隋煬帝對吐谷渾的這次征伐以及西巡之後,隋朝長安諸縣及西北諸郡,都要轉輸塞外,每歲鉅億萬計;經途險遠並且遭遇寇盜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沒有到達的人,郡縣都會徵破其家,因此百姓失業,隋朝西半部先窮困了。

隋煬帝認為青海湖是通天的,將西域的馬牧於海心山,以求良馬龍種

我們不能否認這是一個事實,但我們同樣要說隋朝時的河西走廊處於絲綢之路的交匯點上,是西域各國與中原進行商貿活動的必經之地,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但自南北朝到隋初以來,吐谷渾、突厥已對這裡構成南北夾峙之勢,邊疆長期難以安定,尤其是吐谷渾的襲擾十分嚴重,威脅最大。而在“先窮”與“難以安定”,甚至戰亂之間,人們又該何去何從,或者說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

答案在這裡顯而易見,我們的一些專家有時在這個問題上太小家子氣了。隋王朝雖然是短暫的,但“娘娘”若在天有靈,看到我泱泱中華如今之繁榮強盛,也該微笑著盛開了。於是,在扁都口,我的懷念不再暗淡和憂傷,我相信河西走廊是一個被蓮花美麗著的地方,而這個地方一定是可以“通天”的,是可以孕育“龍種”的地方。(文/路生)

隋煬帝認為青海湖是通天的,將西域的馬牧於海心山,以求良馬龍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