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大悲咒》第七十八句

菜單

《大悲咒》第七十八句

(第八十九段)

78、【婆嚧吉帝pó lú jí dì】觀世音菩薩現應化文殊師利菩薩相: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是梵文的譯音,又譯作曼殊室利。他出生時,家裡出現十大吉祥瑞兆,即:一、天降甘露;二、地湧七珍;三、倉變金粟;四、庭生蓮花;五、光明滿室;六;雞生鳳子;七、馬產祥麟;八、牛生白犢;九、豬誕龍豚;十、六牙象現。

《大悲咒》第七十八句

文殊菩薩的這一生與釋迦牟尼佛同時代,化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族姓中,父名梵德,從母右脅而生,身紫金色,墮地就能說話,猶如兒童天子,有七寶蓋,隨復其上。文殊菩薩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相同,意為妙德、 吉祥。在佛教影象中,他與普賢菩薩一起,作為釋迦佛的脅侍菩薩,合稱華嚴三聖。釋迦佛滅度後,他來到雲山,為五百仙人解釋十二部經,最後又回到出生地,在尼拘陀樹下結跏跌坐,入於涅槃。

釋迦牟尼佛曾告訴金剛密跡主菩薩:“大振那國”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稱為五頂山。我入滅以後,文殊菩薩將以童子形遊行於此,在山中居住,為眾生宣說佛法。中國佛教認為山西省五臺山就是佛經中所說的“大振那國”的五頂山,因此以五臺山為文殊菩薩說法道場而成了佛教的聖地。

文殊的形象,有種種差別,按其頂髻的形狀,可分為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 密宗則依據真言陀羅尼咒的字數,分為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為本體,最為常見。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在諸菩薩中,享譽智慧第一的尊號。

《大悲咒》第七十八句

一般的文殊菩薩像多為頭戴五髻寶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內證五智,即: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童子形則比喻天真純潔。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放般若經梵篋,表示般若之智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以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身坐白蓮臺,表示清淨。

但大部分文殊菩薩像都是身騎獅子,獅子勇猛,左手持如意,如意有回彎,代表有智慧才懂得回頭,獅子和如意表示文殊菩薩智慧威猛。另外還有一種依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而作的騎金色孔雀的文殊像。

大乘經裡稱文殊為‘法王子’、‘導師’。這一尊稱在佛弟子中是很少見的。漢地流傳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經,基本上都是文殊啟請的。在《 華嚴經》裡,文殊是青年的導師,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比丘等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面只顧自己修行,不管別人,而是要向至高無上的佛陀學習,修集善根,見佛聞法,學六波羅蜜,作利他行,在學習上要永不滿足。

在實修中,要心無所住,既不住有為、也不住無為,雖處生死海,而不忘教化眾生,行菩薩道。他引導六千青年比丘,從事利他之普賢行,向印度的南部宣傳大乘佛教。在福城( 孟加拉灣西岸)的大塔寺開講《普照德界經》。這裡的居民多數是龍族,文殊的傳教,使龍王、龍子、 龍女,歸信了佛教。文殊行的歷史功績是開闢了大乘佛教的根據地,後來的龍樹在這裡讀了許多大乘佛經,經過整理,使之流傳於世。

《大悲咒》第七十八句

善財童子在大塔寺聽了文殊的說法,發菩提心,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文殊指導他求見善知識,進行參學,是入普賢行的不二門。善財童子聽了文殊菩薩的話,遍遊海內,尋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成就了佛教歷史上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彌勒菩薩對善財說:“文殊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

在大乘佛教裡,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 普賢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當成智慧的化身,如說般若為諸佛之母,文殊為七佛之師。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中,始自華嚴、終於涅槃,凡是大乘法會,皆有文殊參加。在輔助釋迦牟尼佛,宣傳大乘佛教思想方面,文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悲咒》第七十八句

《寶篋經》裡記載:佛在舍衛國時,有一年,一連下了七天大雨,許多農田和住宅都被洪水所吞沒,祇園有八百比丘、萬餘菩薩,面臨著飢餓的慘狀。阿難請求文殊設法予以救濟,文殊傾其財力,使眾多佛弟子都得到了溫飽,安心於道。這說明文殊家資豐足,在物質方面給予了釋迦僧團以很大的幫助。

在釋迦僧團成份中,婆羅門種姓佔有絕對優勢,他們多數人是厭離心切,習慣於苦行,如迦葉等。對大乘法,行於世間而不為世間法所染;與外道和睦相處而不為其知見所動;雖斷煩惱而不捨菩薩行;雖不住有為亦不住無為。在這些方面,文殊協助釋迦佛做了大量工作,使許多聲聞眾回小向大,接受了大乘教法。

文殊菩薩曾對眾生宣講大乘空義時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此時有二百位比丘,認為是錯亂之說,於是舍佛而去。文殊菩薩就在他們經過的中途,化作大火,這些比丘想用練就的神足通飛空而去,但上見鐵網罩頂,陡生大恐怖。再回頭一看,見回祇園途中,卻遍佈青蓮。這前有大火、後有淨土,迫使這些比丘只好原路返回,來到了佛所,向佛報告了這一怪事。

佛告訴比丘們說:“內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是處。汝諸比丘,墮在見網,欲度鐵網,亦無是處。……此之愛見,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從妄想生,無我,無我所。”二百比丘,聽到佛陀教導,餘漏永盡,當下證得阿羅漢果。可見文殊不僅是一位深解大乘空義的智者,對神通幻術的運用,也十分自然,恰到好處。

《大悲咒》第七十八句

《悲華經》中說:“ 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第三王子,名曰王眾,於寶藏佛所發菩提心,願於來世,行菩薩道,無有期限,莊嚴佛剎,令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等十方佛土,為一佛剎,大寶填廁,又無惡能,及諸女人,及其名字,亦無聲聞、 辟支佛。唯有一生菩薩(等覺菩薩),充滿其間,佛號為文殊師利。於未來世,南方世界,名曰清淨無垢寶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普現如來。”

由此可見:文殊菩薩成為普現如來後的佛土,是一個統一的大佛國,到那時將消除一切佛國之間的差別,沒有了國界、沒有了二乘人,連十地菩薩也沒有了,有的都是即將成佛的等覺菩薩,而擔任眾多等覺菩薩上首的文殊,到那個時候,將成為諸佛之上首。

那麼觀世音菩薩在這裡現應化文殊師利菩薩相是什麼意思呢?是菩薩告訴一切眾生,學佛之人,要發大心、學大法,要像文殊菩薩指示善財童子那樣去參學、去認真實踐普賢行,這樣就能得到像文殊菩薩那樣的大智慧,成就無上正覺。

這篇咒語中的“婆嚧吉帝”譯為“道法無窮,能修則由清淨達於極樂。”此句的意思是:佛法雖然浩瀚無邊,但只要能善用智慧,認真修學,就能化繁為簡,以一清靜心,入唸佛門,就能到達極樂世界。

《大悲咒》第七十八句

人生一世、有生必有死;萬事萬物、有成必有敗。這是因果定律,但世人喜生厭死,結果是怕死還是有一死,所以欲求長生,必須在死處求生,就是現將自己的欲心大死一番,方能瞭解真正生的意義,否則,慾念不滅,苦海無邊。若能淨心少欲,定靜修持,一心念佛,則將步入極樂世界,不再受輪迴之苦,這是智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