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將“越王勾踐劍”放在X光下照射,專家見到結果後連呼這不可能!

菜單

將“越王勾踐劍”放在X光下照射,專家見到結果後連呼這不可能!

導讀:

春秋末期,位於東南沿海地區的吳國和越國先後成為強國,根據史料記載,吳越地處江南水鄉,河網密佈,不適合大規模的使用騎兵,所以兩國都特別重視步兵的作用。為了增強步兵的戰鬥力,吳國和越國從士兵的貼身兵器做起,不斷髮展冶鐵業和兵器鑄造的技術。

在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兩國先後湧現出了歐冶子、干將、莫邪等一批鑄劍名家,他們鬼斧神工的技藝,享譽天下。他們鑄造的兵器,在當時就是各個諸侯國爭相搶奪的物品,很多貴族、將領甚至將寶劍帶入陵墓陪葬。正是由於這一原因,現在的我們才能從考古發掘中一睹2000多年前“神兵利器”的風采。

將“越王勾踐劍”放在X光下照射,專家見到結果後連呼這不可能!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湖北省開始在漳河上修建一座大型水庫,當施工隊在楚國古城紀南城附近挖掘時,意外發現了大量的夯土層。駐紮在工地的考古人員經過檢視,認定此地是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墓地。

得到訊息的考古隊立刻趕到現場,開始對地下墓葬進行清理發掘。當考古隊員開啟編號為1號的墓葬棺槨時,發現在主人的屍骨旁邊,陪葬有一把儲存完好的青銅劍。擦去劍身上的泥水,兩行銘文顯露了出來。經過現場考古人員的辨認,只認出“越王**,自作用劍”六個大字,但最為關鍵的代表名字的兩個銘文卻無人認識。

將“越王勾踐劍”放在X光下照射,專家見到結果後連呼這不可能!

當時考古隊確定這是一把春秋時期越國國王的貼身佩劍,但到底是哪位國王,他們一時間也不能確定。為了弄清劍身上最後兩個銘文的意思,湖北省文物部門將銘文進行拍照、拓片,分別寄給了當時國內一些權威的歷史、文字專家,請他們幫忙解讀。

這些專家經過幾十天的研究、討論,確認青銅劍上的銘文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也就是說,這把劍的主人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臥薪嚐膽”典故的主人公,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

雖然弄清了寶劍的主人,但另一個疑問接踵而至,為什麼越王勾踐的貼身佩劍會在距離越過千里之外的楚國境內出現?根據當時考古發掘顯示,這座墓葬的主人是一位楚國時期的下大夫悼固,並非越國人。對於這個疑問,考古學家、史學家一直爭論不休,現在普遍的說法有兩種:

將“越王勾踐劍”放在X光下照射,專家見到結果後連呼這不可能!

第一,這把劍是越王將女兒嫁到楚國的陪嫁,查閱史料,勾踐確實曾經將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妻。第二,這把劍是楚國將領的戰利品,史書記載,楚威王時期,楚國發動戰爭並一舉滅掉了越國,這把劍很可能就是當時的戰利品,並被帶回了楚國。

不論這把曾經的越王劍是如何到的楚國,但是經過兩千多年的歲月,它仍然鋒利如初,劍身上閃著寒光,可以輕鬆劃破20多張紙。為了弄清這把寶劍的鑄造工藝以及成分,考古部門將它帶到了實驗室,採用X光照射和靜電加速器對劍身做了無損檢測。

將“越王勾踐劍”放在X光下照射,專家見到結果後連呼這不可能!

結果出來之後,現場的專家卻連呼:這不可能。原來檢測結果顯示,越王勾踐劍的劍刃的主要成分包括:80。3?銅和18。8?;而劍身的含銅量是83。1?含錫量是15。2?專家表示,劍刃和劍身的金屬成分不同,說明越王勾踐劍是一把複合劍,它的劍身和劍刃是分別鑄造,然後在融合在一起的。

這種鑄劍技術出現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確實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專家表示,即便現在的工匠運用高科技手段,也很難在複製出如此精美的寶劍。正是因為鑄造技藝高超,儲存完好,越王勾踐劍從出土之時就名震中外,如今已成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同時也是當之無愧的鎮國之寶。

參考文獻:《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