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漢朝降服匈奴卻消耗了100多年

菜單

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漢朝降服匈奴卻消耗了100多年

打趴下和打服是兩碼事兒。趴下還可以起來再打,而服了後就趴下不起了,或者是起來也不敢再打了。漢朝做的是“打服”的事情,所以用時要長很多。好比匈奴、趙國、漢朝是三位拳擊手,讓他們之間進行一場比賽。趙國一上場就重拳擊倒匈奴,而後送其去養傷。後來,漸漸康復的匈奴又試著找上門來複仇,而趙國已經不搭理他了。因為,當時趙國已經陷入了同秦國戰爭的泥潭,無暇北顧。反觀漢朝,同有重擊匈奴的能力,也重擊過匈奴不止一次兩次,但是對方傷愈後又三番五次來挑戰,於是雙方繼續撕打糾纏下去,直到匈奴被完全降服。

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漢朝降服匈奴卻消耗了100多年

匈奴士兵

匈奴先祖出自華夏,經歷千餘年演化,於戰國時期開始壯大,趙國與之毗鄰,深受其擾。趙武靈王(前340~295)繼位後,開始了一系列的軍事變革圖強,其核心舉措就是學習匈奴人彪野無比、來去如風的戰法。為學到精髓,不至於流於形式皮毛,趙武靈王“多管齊下”,從作戰服飾、馬匹優良、箭術射技等多方面下功夫。因此,趙武靈王對匈奴“亦步亦趨”之舉,又被稱之為“胡服射技”。

經趙武靈王的改革,趙國實力與日俱增,向北威懾匈奴,使其不敢覬覦,向西脅迫秦國,使其為之忌憚慌恐。如果趙武靈王再努力一下,一統天下也未嘗不可。因此,盛極一時的趙國可不是用“區區”二字能窺量的。但是,趙武靈王忽然犯昏,於春秋鼎盛之年(前299年)禪位於次子趙何(趙惠文王),然後給自己弄了個不倫不類的“主父”當。然而僅四年之後,長子趙章發動叛亂,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困於沙丘宮,抓光老鼠、掏盡鳥蛋,後活活餓死。

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漢朝降服匈奴卻消耗了100多年

趙武靈王之後,新繼位的國君“一代不如一代”,趙國無奈走向衰落。因此,當趙孝成王(趙武靈王之孫)在位時,趙國已經混成了“受氣包”。北邊有匈奴持續不斷的侵擾,西邊有秦國的輪番進攻,好在當時還有大將李牧如一根柱石苦苦支撐。而李牧縱然再有本事,但也是分身乏術,首尾難顧,前腳抵擋住了匈奴滋擾,後面也防不住秦國來攻。所以,李牧一死,趙國回天乏術,坐等滅亡。

李牧的結局雖很淒涼,但他的軍事才能非常值得推崇,尤其在圍殲匈奴一戰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漢朝降服匈奴卻消耗了100多年

李牧守邊後,針對匈奴進行了一系列統籌規劃,歸結如下:

1。按邊防需要調整官吏數量,避免冗長臃腫,上下掣肘扯皮,以精簡靈活的指揮機構服務於戰備所需。

2。截流地方財政收入,全部用作軍費,以改善官兵的武器裝備及生活質量。

3。夜以繼日,不加怠懈,苦練各項作戰技能,尤其在騎射上最下功夫。

4。修葺烽火臺,加強戒備,做到戰事前的快速預警與反應。

5。派遣大量斥候深入敵方邊境,及時瞭解掌控匈奴最新動態。

6。揚長避短,從不與匈奴正面交鋒,而是堅壁清野,以城固守,常使匈奴興師動眾,無功而返。

最終,李牧的一味“退縮、示弱”,讓匈奴人產生趙國“怯懦避戰”的印象,所以驕傲自滿、更加不把趙國放在眼裡。而這恰是李牧想要的結果,因為他要用“麻痺”策略,讓匈奴驕縱、放鬆警覺,然後誘入趙境,一舉殲之。

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漢朝降服匈奴卻消耗了100多年

公元前244年,10萬匈奴騎兵大搖大擺進入雁門關一帶。讓匈奴人做夢也沒想到的是,趙國已精選1300輛戰車,1。3萬騎兵、精銳步兵5萬、10萬強弩手、共計約20萬人組成的作戰單元,枕戈待旦於四周山谷叢林。結果毫無懸念,10萬匈奴騎兵被包了餃子,僥倖突圍者寥寥無幾。這就是歷史著名的“趙破匈奴之戰”。此後,匈奴元氣大傷,10餘年沒敢騷擾趙國。

那麼,匈奴被打服了嗎?當然沒有,要不後來怎麼又同秦朝“扛”上了呢!同樣,蒙恬的30萬大軍也沒有將匈奴打服,而只是將其趕出高闕塞以北,然後修長城阻擋其南下。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放過匈奴而不繼續用武力征服了呢?顯然是不划算,也做不到,因為他知道時間內根本不可能讓匈奴俯首稱臣,更何況也負擔不起持續的戰爭投入。所以,秦朝又將匈奴這個“大包袱”甩給了漢朝。

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漢朝降服匈奴卻消耗了100多年

漢朝建立之初,舉國疲弊,老百姓缺衣少食、可憐巴巴不說,劉邦想找四匹顏色一至的馬拉輦都辦不到。但是,懷揣雄心壯志的劉邦還想教訓一下囂張跋扈的匈奴,於是在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帶領32萬兄弟,坐著“11路”,北征匈奴。結果是劉邦吃盡了苦頭,差一點凍死在白登山。為什麼劉邦打不過匈奴,其實原因很簡單,當他和秦朝、項羽死纏爛打的時候,匈奴在養精蓄銳。而當戰勝項羽之後差不多已“精疲力竭”,這時再去同生龍活虎的匈奴鬥,豈不是以卵擊石、自討苦吃!

劉邦去世的60年裡,匈奴不斷的到漢朝邊境“打秋風”,漢朝皇帝一面小心驅離,一面繼續“閉門修煉、苦練內功”。漢武帝繼位後,正是漢朝強大振作時期,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同匈奴開戰。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漢武帝的第一戰竟然是複製李牧當年的神話,打算將匈奴主力誘之馬邑,然後來個“關門打狗”。結果“神話”沒有複製卻落了個“笑話”,一來匈奴在“圈套”邊上晃悠了一下就跑了;二來獻計的大行令王恢也沒敢率漢軍阻擊,於是呼漢軍只能望著匈奴騎兵絕塵而去的背影,怏怏失落。

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漢朝降服匈奴卻消耗了100多年

那麼匈奴是什麼時候被漢朝打趴下的?其實從公元前129年三將軍(李廣、公孫敖、衛青)出征後,漢朝差不多每次都能將匈奴打趴下。比如河南之戰(前127年),衛青部斬殺匈奴數千,擊潰白羊白、樓煩王,收復河南地,繳獲牲畜一百多萬頭;比如河西之戰(前121年),霍去病斬殺匈奴三萬餘人,俘虜小王七十餘人;再比如漠之戰(前119年),衛青部擒獲斬殺匈奴一萬九千餘人,霍去病部俘虜斬殺匈奴七萬餘人等等,不一而足。

而從漠北之戰結束後,匈奴差不多“趴了”整十年。但此時的匈奴只是被打怕了,還沒被打服。公元前99年,漢武帝又開始出擊匈奴,無奈主帥李廣利“草包”不給力,三次出擊,均以損兵折將而告終。而此時的漢武帝也進入遲暮之年,於是漢匈戰爭暫告一段落,但是匈奴這個“陪練”也差不多被折磨到一蹶不振。

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漢朝降服匈奴卻消耗了100多年

漢武帝之後,繼位的漢昭帝沒有對匈奴用兵,於是匈奴又蟄伏了十多年,得以恢復元氣。漢宣帝繼位後,繼續對匈奴用兵。隨著漢朝西域都護府的設立,繼而草原發生饑荒、五單于大打出手,四分五裂的匈奴已經沒有了立足之地。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朝稱臣。公元前36年,西域都護甘延壽、副使陳湯徵發西域聯軍,斬殺北匈奴郅支單于。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迎娶王昭君。隨後,在漢元帝的准許下,呼韓邪單于回到匈奴故地。至此,匈奴完全臣服於漢朝,而從漢武帝的“馬邑之謀”算起,這個局面的形成共花費了一百多年時間。

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漢朝降服匈奴卻消耗了100多年

總結:匈奴為什麼能消耗漢朝一百多年時間?

一、漢朝是將匈奴降服,而不是“打趴下”,反觀趙國做到了嗎?秦始皇做到了嗎?都沒有。所以,如果用趙國的“區域性一戰”來對比漢朝的“總攬全域性”,顯然是管窺蠡測,有失偏頗。而王莽當上皇帝之後,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到匈奴領地,用“匈奴單于章”去調換漢朝賜予的“匈奴單于璽”就是這個原因。否則,使臣進匈奴單于的王庭都大費周章,更別說如此“造次”了。

二、趙國時期的匈奴與漢朝時的匈奴不可同日而語。匈奴從第一位單于——頭曼的誕生後,才算真正崛起。到第二代單于冒頓時期,才達到鼎盛。而秦朝恰好對陣的是頭曼單于,劉邦對陣的是冒頓,趙國對陣的不過是一個部落首領。所以貌似趙國厲害,實則是匈奴用“弱”襯托的結果;貌似漢朝“軟弱”,其實也是匈奴用“強大”反襯的結果。

區區趙國就能把匈奴打趴下,為何漢朝降服匈奴卻消耗了100多年

三、匈奴的強大超出世人的想象。匈奴的最高頭領為單于,之後是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軍、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等職位。從賢王到當戶,各擁騎兵萬餘名至數千名不等。為統領指揮這些騎兵,還設有24位長官,取名為“萬騎”。

粗略估計,包括單于在內的匈奴高層領導共統領騎兵不下30萬。再說,匈奴每次同漢軍作戰也不會將所有兵力都押上,左賢王被“吃掉”,還有右賢王頂上,即便是單于戰死,也會馬上有人站出來頂替。因此漢朝不可能一戰全殲30萬匈奴騎兵。同樣趙國、秦朝更做不到。所以,匈奴暫時被打趴下並不代表對方實力強大,真正的強大是徹底將其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