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北京中軸線上那些“重生”的老建築

菜單

北京中軸線上那些“重生”的老建築

7。8公里縱貫北京老城,中軸線串聯起星羅棋佈的歷史建築。

曾經城市發展需要,一些建築被拆除挪用,但隨著北京中軸線保護工作推進,相關修繕、復建工作順勢啟動:永定門城樓的復建工作已經完成、景山壽皇殿恢復了清乾隆時期的歷史風貌、正陽門啟動了最新一次修繕工作……

不禁讓人期待,再過幾年,北京中軸線上會有怎樣的風景?

北京中軸線上那些“重生”的老建築

8月6日,地安門雁翅樓原址復建後 “中國書店”入駐。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地安門雁翅樓

原址復建完成“中國書店”入駐

北京皇城四門,天安門是南門,同樣位於中軸線上的地安門則是北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1420年地安門與身側兩座雁翅樓同時建成,構起老北京皇城最北端的安防屏障。

當年,地安門上鋪黃琉璃瓦,下身紅牆,面闊七間(“間”為長度單位),中間開三個方形門洞,寓意天圓地方。雁翅樓同樣是黃琉璃瓦覆頂,遠觀好似大雁張開的一對翅膀,故此得名。清代時,這裡是內務府滿、蒙、漢上三旗公署,其作用是皇城後衛哨所。

民國初期,為便利交通,地安門東西兩側城牆被拆除。1954年起,為了疏導北京北部城區的交通,將地安門及雁翅樓一併拆除。從此,北京北中軸線上具有500多年曆史的著名景觀消失。

至2013年,雁翅樓原址開工復建。在此之前,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曾對雁翅樓遺址進行調研,在原地安門門樓左側發現兩間遺存,而原地安門門樓右側已經被損壞得比較徹底,沒有發現任何遺存。由於平安大街拓寬道路時佔用了原來雁翅樓北邊的地盤,所以復建後的雁翅樓總體體量會比歷史上稍小。

2015年9月,復建完工後不久的雁翅樓橫眉上懸掛著“中國書店”牌匾,與古色古香的雁翅樓爭相輝映。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北京市名牌企業“中國書店”入駐。這裡也成為市民閱讀購書的好去處。

北京中軸線上那些“重生”的老建築

8月7日,景山公園北邊的壽皇殿,是一組氣派的建築。這裡整體仿照太廟規制而建,是中軸線上除故宮之外的第二大建築群,明清時期是皇家舉行祖先祭祀活動的場所。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景山壽皇殿

市少年宮遷出,恢復清乾隆時期歷史風貌

景山公園北邊的壽皇殿,是一組氣派的建築。這裡整體仿照太廟規制而建,是中軸線上除故宮之外的第二大建築群,明清時期是皇家舉行祖先祭祀活動的場所。殿中陳設有帝后御影,每年皇帝要按照節令祭日和相關規定,來此祭祀祖先。

195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從景山公園劃出一部分讓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市少年宮)使用。1956年1月1日,北京市少年宮在壽皇殿成立,自此形成“一園兩治”的管理模式。

2011年,“北京中軸線”申遺專案啟動,中軸線上被佔用的古建築開始騰退和修繕,就包括壽皇殿。2013年底,經過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等部門努力,壽皇殿建築群正式迴歸景山公園。此後,2016年4月,壽皇殿建築群啟動全面修繕,全面恢復了院落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的歷史面貌,努力全面保護文物古建。

據介紹,壽皇殿修繕過程中,除了研究文獻資料、圖紙、圖檔,一批20世紀初的老照片成了重要參考,修繕人員詳細比對每一張照片和歷史資料,盡力還原,做到每處修繕都有據可循。比如殿外月臺地面的鋪磚,根據歷史照片顯示,是用二城樣磚,按城磚陡板斜墁的方式鋪裝,修繕中遵循此法,實現了“磨磚對縫”嚴絲合縫。

2018年,經過4年的規劃、修繕、布展,景山公園壽皇殿建築群主體建築正式對外開放,並推出“景山壽皇殿歷史文化展”,用大量珍貴歷史照片、文物、復原陳列以及多媒體展示,展示壽皇殿的前世今生。這也意味著,老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首次實現了整體亮相。

北京中軸線上那些“重生”的老建築

8月7日,正陽門和箭樓。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正陽門

最新修繕要求堅持“最小干預”原則

老北京有句俗語,“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其中,“前門樓子”指的便是正陽門,由此不難看出正陽門的形制與崇高地位。在當時北京內城九門中,只有正陽門箭樓當中闢門,此門只在重大典禮時為皇帝開啟,因而標示其突出地位。

辛亥革命後,時任北洋政府內務部總長兼京都市政公所督辦的朱啟鈐提出正陽門改造計劃,要求將正陽門甕城東西月牆分別拆除,“以月牆地址改築馬路,以便出入”。

正陽門箭樓前原有護城河,河上有三路石橋,橋身微拱,圍以石欄。1919年橋面加寬,改造為混凝土結構,後因鋪設有軌電車,地面遺存也被拆除。正陽橋南側有五間跨街牌樓,綠琉璃瓦廡殿頂,六柱沖天,面闊35。1米,高11。5米,其體量之大為北京跨街牌樓之冠。樓體正中嵌滿漢雙書“正陽橋”匾額。1935年,此牌樓改造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55年遭拆除。2008年前門大街改造為步行街,又在原址復建。

如今,正陽門處於天安門廣場南緣,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節點,城樓與箭樓仍存。

在2021年的工作要點中,北京市文物局提出,要加強老城文物修繕保護,實施正陽門箭樓、鐘樓等文物保護工程,加強老城和中軸線遺產價值與保護研究。實際上,去年下半年,正陽門相關修繕工作已經開啟,腳手架和圍擋高高搭設,工人們也投入忙碌建設中。

關於正陽門的未來,文物局也有規劃,《關於正陽門城樓修繕工程設計方案的覆函》明確,要結合修繕歷史研究分析,深化完善現狀勘察。進一步分析病害原因,分類統計殘損現狀,深化油飾、彩畫原工藝研究;補充測量瓦面囊相。同時,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儘可能儲存各時代有價值的歷史資訊。

北京中軸線上那些“重生”的老建築

8月7日,永定門公園,市民在散步。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永定門

城樓已復建完成 箭樓、甕城復建還需商榷

永定門守著中軸線的最南端,這裡也是明清北京城外城中央的城門。

該門始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築甕城,未建箭樓,初建時永定門為五開間,單層重簷歇山頂。這從1693年《康熙南巡圖》及1750年《乾隆京城全圖》中可得印證。乾隆年間,又新增箭樓。

後來,永定門城樓、箭樓和甕城於20世紀中葉被拆除,2003年,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擔任復建設計。在考察永定門城樓的原址過程中,利用了1954年北京市房管局測量隊測繪的地形草圖和1955年北京市地形圖,這成為原址復建城樓的可靠依據。

2004年-2005年,永定門城樓復建工程完成。當時進行了“合龍”儀式,即將裝有五色寶石、五色緞、五色絲線、五香、五藥和五穀等“鎮物”的寶匣放置在建築正脊正中的“龍口”,祈求避災免禍、出入平安。

如今,相關修繕工作還在繼續,不少聲音建議復建箭樓和甕城。再往後推幾年,永定門會是什麼樣子?

市政協委員張景華此前強調,永定門是明清兩代北京外城正門,通衢要道,對於文化傳承來說,不完整的永定門資訊會帶來困惑和歧義,箭樓和甕城的功能可以給後人一個完整的印象,申遺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把完整的資訊流傳後世。

彼時,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長舒小峰迴複稱,復建永定門城樓時,受河道和道路限制,條件不允許復建甕城和箭樓,考慮到文物修繕“原真性”和“完整性”之間的矛盾,文保專家也存在不同意見。今後是否復建永定門甕城和箭樓,文物部門要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專家和市民的意見都要考慮。

北京中軸線上那些“重生”的老建築

2019年9月23日,煙花在永定門後方綻放。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記者張暢

編輯 馬瑾倩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