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從歷史來看衛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春秋戰國中的強國!

菜單

從歷史來看衛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春秋戰國中的強國!

周滅商後,三分其地為邶、鄘、衛,封康叔建立衛國。衛康叔遵循周公的教誨,奉行

“啟以商政,疆以周索”

的政策,即以商治商的方式來貫徹周禮,因此治理的非常成功,衛國也成為了屏藩周天子的一支重要力量。

衛國建都於朝歌,延續403年。公元前660年,散居於齊、衛北部的狄人入侵衛國,佔領衛都朝歌,齊桓公率領諸侯在黃河南岸幫助衛國遷都楚丘重建衛國。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太卜說可以在這裡立國300年,衛國人在此立國達388年。衛國立國前後共計838年、35位國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諸侯國之一。

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曾勤王護駕,平王將衛武公的爵位由“伯”晉升為“公”。衛武公也曾是諸侯首領之一。可是衛國為什麼一直沒有做到富國強兵呢?

從歷史來看衛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春秋戰國中的強國!

《詩經·衛風·淇奧》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瑩,會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衛武公和晚年九十多歲了,還是謹慎廉潔從政,寬容別人的批評,接受別人的勸諫,因此很受人們的尊敬,衛國的人們作《衛風·淇奧》這首詩來讚美他。

該詩採用借物起興的手法,借綠竹的挺拔、青翠、濃密來讚頌君子的高風亮節,開創了以竹喻人的先河。此詩運用大量的比喻,首章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第三章“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表現了一種變化,一種過程,寓示君子之美在於後天的積學修養,磨礪道德。

朱熹《詩集傳》記載:“亦武公悔過之作,則其有文章而能聽規諫,以禮自防也,可知矣。衛之他君,蓋無足以及此者。故序以此詩為美武公。”

衛國在殷商故地立國,文化上承襲殷商,文化程度相對來講要高於中原諸國的,更不用說處於邊緣的蠻夷之地了。衛國國君沒有逐鹿中原的雄心壯志。到了戰國時期,基本上就是苟延殘喘,在趙、魏、齊、楚這四大強國的夾縫中求生存。

從歷史來看衛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春秋戰國中的強國!

《詩經·國風》凡160篇,鄭風、衛風合為31篇,約佔五分之一。“衛風”中卻有一些大段的分節歌,可以想見其音樂結構的繁複變化。其中絕大部分是描寫與愛情有關的內容。

精通音樂的

魏文侯

曾經對孔子門徒子夏說了下面一段話:

《禮記?樂記》記載: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奸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獶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今君這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

齊宣王

則說得更坦率:“我不喜歡先王的音樂,只是小喜歡世俗的音樂。”

《新序·雜事》:(齊宣王)“寡人今日聽鄭衛之聲,嘔吟感傷,揚激楚之遺風。”

上古至先秦的音樂主流是

“雅正之樂”

,它的主要作用是

“祀神敬天、昭功立德、化民親民”

,這與周王室保衛太平天下、安定民眾的願景一致,周公正是透過“制禮作樂”安定了天下的秩序。

衛國的音樂實際上就是保留了商民族音樂傳統的“前朝遺聲”,表達感情的奔放、熱烈和大膽,也內含著某種團聚反抗的意識,違背了西周禮樂制度尊卑之別,因此被一直宣揚“雅正之樂”的周王室將“鄭衛之音”視為“亡國之音”。

《呂氏春秋》記載:“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鍾、磬、管、簫之音,以鉅為美,以眾為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為千鍾;齊之衰也,作為大呂;楚之衰也,作為巫音。”

從歷史來看衛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春秋戰國中的強國!

衛國是“君子之國”,出過很多鼎鼎大名的人才。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在衛國就長達十年,如果這裡沒有很多和他興趣相投的“君子”,那他絕對不會呆這麼長時間的。

李悝,衛國人,著有《法經》一書,魏文侯任為相國在魏國推行

“李悝變法”

,魏國由此而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

公孫鞅,衛國國君後代。在秦國推行

“商鞅變法”

,輔佐秦孝公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

吳起,衛國左氏人,兵家、法家兼修,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率軍大敗齊軍;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將,在河西地區大敗秦軍;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經過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國力強大。

呂不韋,衛國濮陽人,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

“仲父”

,權傾天下。

荊軻,衛國朝歌人,戰國著名刺客。據燕太子丹的託付帶著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的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衛多君子,未有患也。”

“衛地自古多君子”

,如果說衛國能夠存在這麼久的原因,那就是衛國盛產人才吧。如果說衛國不能成為強國的原因,恐怕是盛產人才而不能為己所用的緣故吧。四、

衛氏

後裔

公元前254年,衛國終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兩年後,衛懷君前往魏國朝覲魏安釐王時被殺,魏安釐王改立自己的女婿衛元君為國君。

《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懷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殺懷君。魏更立嗣君弟,是為元君。元君為魏婿,故魏立之。”

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衛也就名存實亡了。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才徹底滅亡。

《史記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記載:二十五年,元君卒,子君角立。君角九年,秦並天下,立為始皇帝。二十一年,二世廢君角為庶人,衛絕祀。

衛滿,姬姓衛氏,衛國宗室後裔。西漢初年率千餘人進入朝鮮,推翻箕子朝鮮自立,是朝鮮半島歷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衛滿朝鮮強盛的對漢朝的威脅愈來愈大,漢武帝決定在公元前109年起兵遠征朝鮮半島。漢武帝滅了衛氏朝鮮後,在其管轄地先後設定了

樂浪、臨屯、玄菟

真番

四郡,歷史上稱其為

“漢四郡”

。漢武帝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了漢帝國的統治範圍。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是時漢東拔穢貉、朝鮮以為郡,而西置酒泉郡以鬲絕胡與羌通之路。漢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烏孫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又北益廣田至胘雷為塞,而匈奴終不敢以為言。”

衛國承襲殷商文化遺產底蘊深厚,不尚兵革軍事,國君沒有逐鹿中原稱霸的野心;浸淫在靡靡之音之中,無心與諸侯爭鬥;作為

“君子之國”

,培養了大量的治國人才,衛國不能人盡其才;處於中原四戰之地,四方強國環繞,除非天才降世否則衛國的確是沒有什麼機會做到富國強兵,既然如此還是安安分分的做好擅長的文化建設,為中華大地培養曠世奇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