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康熙遺詔,到底是“傳位十四子”胤禵,還是“傳位於四子”胤禛?

菜單

康熙遺詔,到底是“傳位十四子”胤禵,還是“傳位於四子”胤禛?

康熙晚年的奪嫡大戲十分精彩,為了儲君之位,愛新覺羅這一家子都不講究什麼親情了。

哪怕最後的勝利者四阿哥胤禛,奉康熙遺詔即皇帝位,都不算是塵埃落定。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人不服,還想爭上一爭,靈前就質疑遺詔的真實性,後來又策劃了很多陰謀詭計。

胤禛得位不正,經隆科多之手篡改遺詔,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最終奪了一母同胞弟弟十四阿哥胤禵的皇位,這樣的流言就是建立在此背景上。

還真別說,坊間市井流傳得有鼻子有眼睛,說是康熙本來選中了十四阿哥胤禵,傳位詔書上寫的也是他,但顧命大臣隆科多是胤禛的心腹,就加了一筆,把“十”改成了“於”,偷樑換柱,讓胤禛當上了皇帝。

乍一看不僅有道理,而且胤禛的手筆還很巧妙,真是最精彩的漢字遊戲啊!

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滿清不是漢人政權,他們有一套獨立的語言和文字體系。雖然入關後漢化很深,可較為重要的書面檔案,那都是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

滿、蒙文和漢文的差別很大,無法改一筆就將“十四子”換為“於四子”。

即便是漢文,“於”字在正式的官方文書中用的也是繁體字“於”,請問怎麼把“十”改成“於”?

所以這都是後人的杜撰,閒餘飯後當個故事聽過就算,不可當真。正史中,康熙選定的繼承人就是四阿哥胤禛,不是十四阿哥胤禵,關於這點存世的康熙傳位詔書上寫得明明白白。

只不過故事是杜撰,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九子奪嫡的激烈性,否則古代按照為尊者諱的慣例,皇家內部的紛爭,也不會流傳到平民百姓間隨意編排。

可見,康熙晚年的奪嫡之爭鬧騰的動靜很大,已經擺在桌面上,到了封鎖不住訊息的地步。

九子奪嫡時,諸位兄弟都忙著在康熙面前表現自己的特長。熟讀詩書的從“文”這一方面入手,精通騎射的從“武”這一方面入手,文不成武不就的,還可以在“孝順”上頭做文章。大家各自表演,大展身手,很是熱鬧。

唯獨胤禛與眾不同,他忙著琢磨父親的心理,進行了換位思考。這樣一來,康熙想些什麼他都能夠大致猜到,也就能夠對症下藥迎合父親的想法。

作為父親,康熙希望兒子們有情有義,而不是為了皇位兄弟之間手足相殘。

因而胤禛跟兄弟們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對二哥胤礽的態度也一直很好,胤礽第一次被廢太子時,很多阿哥都落井下石,或者急於為自家打算,只有胤禛和胤祥對胤礽依然恭敬,並支援復立胤礽為太子。

當時康熙對胤礽也並沒有完全失望,胤禛的舉動是個加分項。而且胤禛韜光養晦,明面上不結交大臣,也不和阿哥們拉幫結派,自稱“天下第一閒人”,只跟胤祥要好,兩人都一副對太子之位不感興趣的模樣。

胤祥有“俠王”之稱,他個性淡泊,是真的沒有太大的野心。胤禛則是看透了“不爭是爭”的本質,他知道,自己越不爭,越能得到康熙的看重和信任,越是上竄下跳的,越容易引來康熙的厭惡。

作為皇帝,康熙希望繼承人務實能幹。

合格的大清繼承人,並不是光會討好康熙就行,還得能幹實事兒。康熙晚年雖然昏庸了一點,智商還是線上的。兒子們的孝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沒有擔起江山的能力。

經過長久的考察,康熙認為四兒子胤禛最靠譜,最能守住大清。

胤禩為了得到大臣們的支援,想盡辦法拉攏他們,胤禛卻不但不拉攏,還鐵面無私的找他們的麻煩。

怎麼回事呢?

是這樣,清朝初期有個大問題,錢糧虧空。

各級官員因為上司勒索及自身侵貪的原因,常常透過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挪用、借用庫中錢糧,導致任上虧空,這是多少年的積弊了,處理起來很費精力,康熙都為之頭痛。

胤禛主理此事後,他也不管合法還是不合法,反正欠的錢糧必須補上。據說他警告官員們限期完結虧空,否則從重治罪。如此一番操作,得罪很多官員,但收回了一大批錢糧,充實了國庫,康熙很讚賞。

反觀十四阿哥胤禵,康熙雖然也很寵愛他,卻從來沒把他當成儲君的人選。聰明伶俐的小兒子,當父親的怎會不喜歡?喜歡歸喜歡,不一定讓他繼承家業。

胤禵想當大將軍,康熙就封了他為“大將軍王”,讓他率兵討伐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併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京中所有不出徵的王、貝勒、貝子等有爵位者都來相送,非常榮耀。

這種待遇不一般,但細究起來,其實是把胤禵定位到武將的行列。胤禵是胤禛的同母兄弟,康熙的設想很可能是胤禛當下一任皇帝,胤禵握有軍權,可以捍衛其兄的地位。

雖然此前胤禵和胤禩走得更近,但胤禵與胤禛才是同一個母親,依常理推之,他們遲早和好。然而康熙沒料到,這對關係本來應該最近的兄弟,至死都沒能續上兄弟情分。

總之,雍正帝是合法繼任皇位的,他也不負康熙所望,成為一名勤於政事的君主,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起到關鍵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