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高頻量化交易逐漸浮出水面,是散戶和中小機構共同的敵人麼

菜單

高頻量化交易逐漸浮出水面,是散戶和中小機構共同的敵人麼

文/見證財富

連續四十多個交易日的滬深股日成交金額過萬億,在最近的一次2015年的牛市中,也未曾達到過。2015年的6月12日,滬指

2015年6月

12日上證指數最高點(5178點)當天,

A股總市值

為71。25萬億(另一說法為76。62萬億,見下圖),2021年的9月27日收盤,滬市總市值50。64萬億,流通總市值42。22萬億,深市總市值37。41萬億,流通總市值29。53萬億。滬深總市值已經達到了88。05萬億,完全與2015年的最高總市值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上證指數在3600點附近掙扎和整理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滬指再次突破50000點的時候,滬深總市值將達到恐怖的122萬億,對應的日成交金額該達到多少?恐怕需要 2萬億+,甚至3萬億+才能支撐起來的吧。

高頻量化交易逐漸浮出水面,是散戶和中小機構共同的敵人麼

高頻量化交易如今已經完全地浮出了水面,百度百科中對於A股的量化交易描述: 目前國內量化投資規模大概是3500到4000億人民幣,其中公募基金1200億,其餘為私募量化基金,數量達300多家,佔比3%(私募管理人共9000多家),金額在2000億左右.對於量化交易包括高頻的量化交易在A股的日成交金額中的佔比,並沒有來自於官方的權威資料,估算的量化交易的高頻量不會超過全市場流動性的20%至30%,而量化交易又分為高頻和非高頻交易,可見量化交易的比重還是比較高的。也就意味著其實很大的比例都是人和機器設定的程式數值在交易,即便頻繁交易的散戶,也無法和高頻交易相抗衡。多少的散戶和機構不可能在一秒的時間內完成3次或者以上的下單交易,而高頻量化可以放大10倍,每秒完成30次以上的交易下單。

散戶們的頻繁交易之所以被批評,是因為不斷地追漲殺跌賺不到錢的。量化高頻交易是因為演算法和資金優勢, 抓日內0。5%以上價格波動,是靠機率和時間差取勝的,所以是賺錢的。在這個市場裡面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誰能賺到錢戰勝這個市場,就是對的,就擁有話語權的,資金量是決定性因素。基金和機構的資金量是龐大的,並且是被團隊所控制的甚至是關聯的。而散戶雖是市場參與主體,但一盤散沙是容易被各個擊破的,所以便是永遠的弱勢群體。永遠的被機構的觀點和思維牽著鼻子走。如今的散戶又多了敵人,甚至也是某些中小機構的敵人:量化高頻交易。人機大戰,也是大腦與固定程式的交戰結果就是被無情的收割。

高頻量化交易逐漸浮出水面,是散戶和中小機構共同的敵人麼

交易是冰冷的,資料更是冰冷的。 2018年全球排名前六位中的五家資管機構,都是依靠計算機技術來開展投資決策。 全球超70%的資金交易用計算機或者程式進行,其中一半是由量化或者程式化的管理人來操盤。當A股的投資者達到了1。8億的時候,自然是越來越靠近天花板了,想炒股的該炒股的基本都開了戶。其中的大部分散戶已經被機構割了N茬的韭菜,如今的高頻量化交易如同絞肉機一般,散戶和中小機構無差別收割,最後的結果是什麼?織布機的行情走勢,毫無生機和人氣的荒涼數字世界?交易的盡頭是程式對抗程式枯燥無聊世界麼?

在國際範圍內,在期貨領域的雙向T+0交易體制之下,量化高頻交易更是大顯身手所向披靡。 2015年11月1日上海公安機關偵破一起特大操縱期貨市場犯罪案件伊世頓一案,50萬美元的註冊資本金加上借來的360萬元人民幣,中國參與股指期貨交易,其原始投入資金規模充其量也就約合680萬元人民幣,最終獲利20多億元的事實讓人瞠目結舌。如果參與股指期貨交易的國內機構被國際大投行割了韭菜似乎情有所緣,事實上是兩名俄羅斯籍人員Georgy Zarya、Anton Murashov,在香港各自注冊成立一家公司後,於2012年9月用兩家香港公司名義,在江蘇省張家港保稅區以美元出資,註冊成立了一家名為伊世頓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伊世頓)。

犯罪嫌疑人伊世頓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燕交代:受扎亞、安東為規避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相關規定的限制,其先後向親友借來個人或特殊法人期貨賬戶31個,供伊世頓公司組成賬戶組進行交易。伊世頓公司以貿易公司為名,隱瞞實際控制的期貨賬戶數量。 伊世頓透過高頻程式化交易軟體自動批次下單、快速下單,申報價格明顯偏離市場最新價格,實現包括自買自賣在內的大量交易,其平均下單速度達每0。03秒一筆,一秒內最多下單達31筆

高頻量化交易逐漸浮出水面,是散戶和中小機構共同的敵人麼

這僅僅是在A股市場被破獲的交易案件,那些沒有被破獲的至今仍然在執行著的,或者更為隱秘的方式執行著的高頻交易又有多少呢?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如今的世界已經越來越被資本裹挾和滲透,在某些領域某些行業完全取代人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利潤或者利益的驅使之下, 人的參與程度在被逐漸邊緣化。當量化高頻交易的觸角已經延伸到相對封閉T+1A股市場時,打破一些現有的規則和操作模式是正常的。大盤指數和個股在小範圍內波動,依然有人在悄悄絞肉賺錢,研報研發的作用被削弱的趨勢,手工下單的交易人員被淘汰出局等等都是可能發生的狀況。高頻量化交易不僅是散戶和中小機構的敵人,甚至是整個市場的敵人也不為過,是否有限制的必要,是每個市場的參與者和管理層需要思考的問題。

此文版權歸儂樂融網所有,轉載需要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