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從吃奶被追問到犯錯誤被逼供

菜單

從吃奶被追問到犯錯誤被逼供

小孩小時候要吃奶,到了斷奶的時候,小孩還是要吃奶。大人除了要在奶頭上抹上蒜,或者塗上小孩不願吃的東西,就是要進行道德綁架了。不僅家裡人說,外面的人也要說,都說小孩兒應該斷奶了,小孩兒也就不好意思去吃奶了。孩子長大後,犯了錯誤照樣會被追問,甚至會被逼供,也就算是沿襲了以前的套路,毫不費力了。

從吃奶被追問到犯錯誤被逼供

小孩兒吃奶不想斷奶,想方設法要吃,而且還要哭鬧,鬧的大人沒辦法就要給小孩兒吃奶。小孩兒已經有點羞恥心了,讓大人出去了不要說。大人也覺得怪不好意思的,當然也就不說了。但到了集體場合,還是有人不禁要問小孩兒,在家偷著吃奶了沒有。小孩兒肯定回答說沒有,有的大人想詐他一詐,就說,昨晚在被窩裡是不是偷吃了?小孩兒憋得臉通紅,突然放聲大哭,說了一句,我只偷吃了一口!大人們都笑了,以為這是消遣的好遊戲。可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大丟臉的事,恐怕多少年以後還會記得。所有的大人都合成一氣,要對少不經事的孩子進行追問,進而形成圍攻,要逼他說出偷著吃奶的事,進而讓他感到羞恥,促使他早點斷奶。在他們看來,孩子不是個正常的大人,甚至沒有什麼人格尊嚴,只是一個耍著玩的玩物,羞臊他一下沒什麼大不了的,何況還要打著正義的旗號,讓他斷奶呢?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各種合謀的追問,只要犯了錯誤就會被追問,而且還要被動接受,並不是主動承擔責任。到了成人階段,孩子犯了錯誤,面對衙門老爺的時候,就會對各種追問習以為常。如果說小時候的追問讓他們經歷各種挫折和磨難,有利於他們心理成熟,那麼長大後面對衙門老爺的追問他們就真的變得成熟了,習以為常,並且會找各種藉口,會“王顧左右而言他”,會說各種謊話。如此一來,本著著“不見棺材不落淚”的辦事原則,衙門老爺就要一邊找證據,一邊進行逼供,有時候還會刑訊和逼供一塊來,讓他們經受強刺激,他們才會真的怕了,真的說出犯過的錯誤,招出同黨。那麼,為什麼非得要逼供呢?

從吃奶被追問到犯錯誤被逼供

或許他們過於狡猾,過於虛假,不說實話,更不會主動承認。或許和從小受到的教育有關,從斷奶的時候開始就已經經歷了人生的許多次近似逼供的追問,還有什麼假話不能說的?或許,孩子斷奶的時候面對追問言不由衷,說著自己都不信的假話,有利於學會面對各種道德審判,但同時也學會了謊話連篇,油滑處事。如果小孩子從小就會說謊話,把大人糊弄得一愣一愣的,那麼大人們就會說這個孩子人小鬼大,以後準有出息。難道正如魯迅所說,中國歷史充滿了瞞和騙?

當然這樣的孩子以後準能做個政客,或者做個小偷也是綽綽有餘的,做個商人更是恰如其分。他們學會了各種應對追問的技巧,可以自己做著違反道德的事,卻說著仁義道德,標榜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好人,也是為人們謀福利的人。一旦犯事,面對調查人員的時候,就要百般抵賴,力圖把自己摘得乾乾淨淨——————或許從斷奶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這種練習了。

小時候孩子沒人格,不被大人當做有人格的人來看待,即便撒謊抵賴也沒人和他計較,誰要是和孩子一般見識,誰就會被別人恥笑。於是,在大人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孩子佔盡了便宜,因為沒人和他們一般見識。即便他們打架了,偷雞摸狗了也沒人真和他們計較,也沒人去報官,只當是孩子的遊戲。甚至家長縱容孩子的不當行為,以“他還是個孩子”為由來抵擋別人的指責,客觀上縱容了孩子的野性,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當孩子長大了以後,會變得真的失去了人格,表面上裝模作樣,

從吃奶被追問到犯錯誤被逼供

背地裡什麼都敢幹,甚至不惜去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直到面對衙門老爺審訊的時候還在滿口仁義道德,其實已經被人看穿。怎麼辦?

逼供是最好的辦法,讓他們面對強權逼供或許可以套出實情,或者在法律的威嚴下,他們自慚形穢,怕擔負責任,也就招出了犯罪事實。但他們又會說謊,只是說同黨犯了什麼錯,卻不提自己犯了什麼錯,以為可以逃過制裁。可笑的是,他的同黨也是這麼想的,結果真相大白。

除了小時候說謊就是人格問題了,自小就被忽視人格,長大後同樣只是群眾中的一員,即便做官也是官員群體中的一員,並不具備個人發聲的能力,而群體也不具備發聲的能力,只有群體的代言人有話語權,於是,作為絕大多數斷了奶的孩子長期被忽視,甚至被漠視,也就只能適應逼供那一套詢問方法了。

或許,孩子斷奶的時候不需要被追問,應該被培養健全人格,長大後也就不犯錯誤或者少犯錯誤了,當然也就不會面對逼供的場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