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歷史上最不應成為亡國之君的三位末代君主,他們分別有何成就?

菜單

中國歷史上最不應成為亡國之君的三位末代君主,他們分別有何成就?

一、亡國之君崇禎帝

大明帝國的末代君主崇禎皇帝朱由檢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歷朝末代君主中,最不應成為亡國之君的悲劇人物。即位之後的十七年裡,崇禎皇帝剷除魏忠賢閹黨,日夜勤政,打擊農民軍與後金勢力,最終卻落得上吊煤山老歪脖子樹的悲慘結局。而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的末代皇朝巴里奧略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君士坦丁十一世,作為亡國之君也被打上了“西方崇禎”的標籤。但事實上,君士坦丁十一世在位時的局勢遠比晚明崇禎朝險惡得多,他在極端有限的空間裡展現了比崇禎皇帝強悍得多的才華,最終因為巨大的敵我差距死於帝國毀滅的戰火中。實事求是的講,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才能遠非崇禎皇帝可比。

中國歷史上最不應成為亡國之君的三位末代君主,他們分別有何成就?

位於景山腳下的明崇禎皇帝殉國處

眾所周知,崇禎皇帝有中興明朝的心氣與志向,卻缺乏實踐理想的手腕與智慧。崇禎一朝湧現了大量的名將,譬如袁崇煥、毛文龍、曹文詔、洪承疇、孫傳庭、盧象昇和楊嗣昌等等。但崇禎皇帝並沒有最最佳化地利用這些優秀將領。毛文龍被袁崇煥稀裡糊塗地斬殺,後者不久也被皇帝本人判處叛國冤罪,千刀萬剮。一度以“十面張網”戰略對農民軍造成毀滅性打擊的楊嗣昌和另一位名將孫傳庭不合,彈劾後者使之受牢獄之災。1645年孫傳庭督師河南時,也在崇禎皇帝的一再催逼下倉促出兵,戰死陝西。楊嗣昌也於1641年因李自成攻佔洛陽、襄陽,連殺藩王兩人而憂懼病死。之於洪承疇也是因為崇禎皇帝不斷催戰而被迫在松錦大戰中慌忙冒進,兵敗變節。崇禎皇帝因為他低劣的節制與指揮能力不斷葬送明朝的有生力量與軍事人才,給予了後金與農民軍大量壯大的機會,因而被網友反諷為“大明戰神”。

另外,崇禎皇帝在內政上同樣乏善可陳,甚至昏招頻出。崇禎在位十七年,共任用了五十名內閣首輔,隨意誅殺了近二十名督師、巡撫;朝政的混亂局勢可見一斑。可以說,明朝滅亡在崇禎皇帝手上的重要原因,就是緣於崇禎皇帝本身缺乏治理國家,穩定時局的手腕與頭腦。即使晚明局勢在萬曆、天啟二朝已經氣息奄奄,日薄西山,將大明徹底推向懸崖的人,還是崇禎皇帝本人。

二、帝國餘輝下的君士坦丁十一世

中國歷史上最不應成為亡國之君的三位末代君主,他們分別有何成就?

1400年的拜占庭帝國

遠在亞歐交界的希臘-小亞細亞地區,拜占庭帝國作為羅馬帝國的直接繼承者,一度控制了半個地中海世界,在被稱作“黑暗時代”的歐洲中世紀傳承了希臘羅馬古典文明的火種,被認為是東地中海最偉大的國家。但在十二世紀以後帝國走向了衰落。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洗劫了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將曾經龐大的帝國蠶食殆盡。到末代王朝巴里奧略王朝晚期,也就是1400年代,帝國的領土僅剩南希臘和首都君士坦丁堡兩塊彈丸之地。拜占庭帝國已經虛弱到帝位的繼承需要得到奧斯曼土耳其君主的支援。在這種幾乎沒有破局可能的條件下,君士坦丁十一世用盡他的才略,為偉大帝國和羅馬傳統譜寫了最後的悲歌。

中國歷史上最不應成為亡國之君的三位末代君主,他們分別有何成就?

君士坦丁十一世與默罕默德二世

君士坦丁十一世·德拉伽賽斯·巴里奧略於1405年2月8日出生在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他是曼努埃爾二世·巴列奧略皇帝的第八子、約翰八世·巴列奧略皇帝的弟弟。他在1427-1433年間透過與兄弟交易獲得了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統治權,並在1443年成為帝國在南希臘的附屬國摩里亞專制國的統治者。為了復興帝國,君士坦丁十一世計劃首先嚐試統一希臘。他在1444年入侵佛羅倫薩扶植的雅典公國,迫使佛羅倫薩公爵繳付賠款,幾乎統一了大部分希臘。然而收復雅典是他在希臘地區的巔峰的同時,也是他的最後一場勝利,奧斯曼人不會容許垂垂老矣的拜占庭帝國重新興起,他們很快出兵擊敗了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軍隊,將他驅逐回了摩里亞半島,20年的苦心經營就此回到原點。儘管君士坦丁十一世追求理想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阻礙,他並沒有就此放棄,畢竟,奧斯曼帝國不可能在擴張的路途上留下拜占庭帝國繼續苟延殘喘。

另外,即便獲得的是失敗,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軍事才能與雄心也已經小有展現。他絕對不像巴里奧略王朝之前的幾任皇帝一樣沉迷於宮廷鬥爭,而是夢想復興東羅馬帝國。他也旋即來到了更大的舞臺上施展才華。1449年1月6日,他在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支援下登上拜占庭帝國帝位。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曾經稱霸地中海的東羅馬帝國海軍已經蕩然無存。新任皇帝只能乘坐商船前往君士坦丁堡即位。

中國歷史上最不應成為亡國之君的三位末代君主,他們分別有何成就?

羅馬帝國的千年首都君士坦丁堡

三、悲壯殉國,英魂永存

來到君士坦丁堡,這座亞歐大陸咽喉上的明珠,“新羅馬”,君士坦丁一世大帝打造的不朽城市,羅馬帝國的千年首都;君士坦丁十一世意識到憑藉僅僅一座城市,興復帝國是不可能的。他廣泛嘗試去拉結西歐基督教國家,甚至在1452年不顧民眾反對,同意將東正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合並以博取教皇的支援。但早已畏土耳其人如惡虎的西歐國家反應冷淡。在這種情況下,君士坦丁十一世想出了一個不得已的極端路徑,就是利用君士坦丁堡極其堅固的城防挫敗奧斯曼人的圍攻,吸引西歐的援軍,或者去試圖激化奧斯曼土耳其這個征服者政權的內部矛盾,從而為帝國博得一線生機。

這個計劃,也就引出了1453年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圍城戰。儘管在圍城戰之前穆罕默德二世向君士坦丁十一世提議,如果他放棄君士坦丁堡,便可獲准統治米斯特拉斯,儘管教皇的聲援沒有換來多少西歐的援助,儘管奧斯曼土耳其有25萬人之眾而拜占庭僅有5000名正規軍和3000名僱傭兵,君士坦丁十一世仍然決定做最後一搏,徵求死中求活的機會。

中國歷史上最不應成為亡國之君的三位末代君主,他們分別有何成就?

君士坦丁堡陷落,歐洲中世紀結束的標誌

在長達58天的圍城戰中,奧斯曼土耳其動用了投石機、挖掘隧道,甚至將戰艦從陸地上偷運到君士坦丁堡的內港金角灣實施迂迴攻擊,但都沒能奏效。由於久攻不克,土耳其的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向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建議退兵,後者只能發動最後一擊,倘若仍不奏效就立即撤兵。不巧的是,在最後一擊中,守軍的重要將領,來自熱那亞的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受傷,離開城牆,令守軍開始出現恐慌。最致命的則是,由於被瓦礫掩蓋,科克波塔城門並沒有鎖上,這個疏忽令奧斯曼軍隊得以突破城防。在大勢已去的絕境下,君士坦丁十一世沒有像崇禎皇帝那樣絕望的自盡,而是指揮巷戰到最後一刻,脫下紫色皇袍,一馬當先衝入敵軍陣中,在帝國滅亡的大幕拉下時光榮而又悲壯的戰死。

儘管他最終令人扼腕的走向了失敗,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惡劣環境下展現出的才華和英雄氣概令人永遠銘記。希臘至今流傳著有關他的傳說:“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時候君士坦丁十一世並沒死,他被天使變為一尊大理石像,藏在聖羅曼努斯門下。當羅馬人光復君士坦丁堡的那天,皇帝將會歸來,重登皇位。”由此可見,君士坦丁十一世同樣作為末代皇帝,在比晚明惡劣得多的局勢中發揮了比崇禎皇帝多得多的才略,只可惜受制於巨大的敵我差距而成為同樣的亡國之君。但他的事蹟,受到人們永遠的崇敬。

參考書目:

《拜占庭帝國史》陳志強著,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

《拜占庭史研究入門》陳志強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拜占庭:東羅馬文明概論》【英】N。H。拜尼斯著,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英】斯蒂文·朗西曼著,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