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崔琰投降後,為何曹操不歡迎他,而是選擇了一個不務正業的人?

菜單

崔琰投降後,為何曹操不歡迎他,而是選擇了一個不務正業的人?

崔琰,東漢末年名士,他是被曹操殺掉的為數不多的名士之一。曹操在歷史上是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殺的每一個人,後人總會帶著滿腦的疑問,去尋求其原因。

崔琰投降後,為何曹操不歡迎他,而是選擇了一個不務正業的人?

曹操

崔琰原是效力於袁紹,官渡之戰後,袁紹敗亡,崔琰也投了曹操。不過,投了曹操後,崔琰遞上的“投名狀”曹操並不歡喜。曹操想在冀州徵兵,就說:“冀州戶籍達30萬之多,真是個大州。”崔琰卻說:“袁氏內亂,冀州百姓苦不堪言,您入主冀州,不布仁政,卻想著擴充兵力,這是冀州百姓寄希望的明公嗎?”曹操聽了老老實實向崔琰道了個歉,可是,曹操高興嗎?

11年後,也就是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當上了魏王。有一個叫楊訓的人上表稱讚曹操,卻被別人批評為拍曹操馬屁,這個楊訓正是崔琰舉薦的。崔琰把楊訓的表看了一下,寫信給楊訓:“讀表文,事情做得好罷了,時間啊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也會變化。”

“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崔琰投降後,為何曹操不歡迎他,而是選擇了一個不務正業的人?

曹操

有人就把這事捅到曹操那,說崔琰這封信是咒罵曹操。曹操說:“俗語說‘不過生了個女兒耳’,‘耳’不是個好詞,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化,意思是不恭敬。”曹操認為這是諷刺他當魏王。於是,曹操下令貶崔琰為奴隸,後來看崔琰沒有悔改,就下令殺了他。

陳壽在三國志中寫明崔琰寫給楊訓的話的意思是諷刺那些批評楊訓的人,所以崔琰是被曹操冤殺的。仔細分析起來,卻不是這樣的。

崔琰是名士,魏晉時代的名士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風骨,罵人是不僅不帶髒話,還故意把罵人的話編得模稜兩可,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被罵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被罵,孔融是這樣,崔琰也是這樣。看看崔琰寫給楊訓的話:“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乍一看,這是什麼意思?在陳壽看來,這是罵那些批評楊訓的人,但在曹操看來,這是諷刺曹操自己,曹操能不生氣嗎?所以這事崔琰只能怪自己,明明是人,卻老編鬼話,害得人類聽不懂。

崔琰投降後,為何曹操不歡迎他,而是選擇了一個不務正業的人?

曹操

曹操殺崔琰也並非一時衝動,而是他對崔琰的不滿由來已久。崔琰在剛投效時反駁過曹操徵兵的想法,不過畢竟事過境遷,曹操未必真的會記恨那麼長時間。但崔琰性格耿直,且敢於直言,這可讓曹操很窩火。

有兩件事讓曹操對崔琰極度不滿。

第一件事崔琰上疏批評曹丕打獵

曹操去征討幷州,留崔琰輔佐曹丕。曹丕卻外出打獵,崔琰上疏給曹操,由此規勸曹丕。此事的結果是曹丕很“誠懇”地向崔琰請罪和道謝。這事看起來只是崔琰指出了曹丕的錯誤而已。但細想之下就沒那麼簡單了:1。曹丕當時年僅19歲,那是一個叛逆的年紀,這個年紀的人,你叫他往東,他偏偏往西。所以曹丕肯定不會真的很誠懇地認錯,而是被迫認錯,他心裡可能恨死崔琰了;2。曹操出征在外,曹丕就不能去打獵嗎?一次打獵在崔琰看來竟是“遊玩作樂,極為奢侈”,崔琰未免小題大做了,這點恐怕曹操也不會認同;3。曹丕犯錯,崔琰私下教誨即可,又何必上疏,弄得人人皆知,曹丕和曹操的臉面何在?

崔琰投降後,為何曹操不歡迎他,而是選擇了一個不務正業的人?

曹操

崔琰作為長者批評曹丕,曹操是不能表現出不悅的,反而要支援崔琰,但心裡肯定罵死崔琰了。

第二件事回覆秘函支援立曹丕為太子

曹操未立太子,在曹丕和曹植之間猶豫不決。於是發出秘函,要求一些官員寫出自己的意見,但不要署名,其實類似於不記名投票。結果只有崔琰在回信中寫上自己的大名,回信內容是:《春秋》有長子當立的原則,曹丕仁孝聰明,應當承繼大統,我將用死來堅守這個原則。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崔琰大公無私,並不偏袒曹植。

崔琰投降後,為何曹操不歡迎他,而是選擇了一個不務正業的人?

崔琰

可是,曹操為什麼會要求不記名投票呢?一方面,曹操要的只是一個答案,卻不需要眾臣牽扯到太子之位的爭鬥中來;另一方,曹操並不想公開此事,以免激化曹丕和曹植的矛盾。那些收到曹操秘函的人,悄悄回覆曹操就行了,不需要去公開此事。唯有崔琰具名回覆,這事就弄得滿城皆知,崔琰自己得了大公無私的美名,但曹操的心血就白費了,曹丕和曹植之間的對立就拉開序幕,明面上開始爭鬥。

崔琰投降後,為何曹操不歡迎他,而是選擇了一個不務正業的人?

曹操

如果說崔琰批評曹丕打獵的事情只是讓曹操生氣的話,那麼崔琰公開回復曹操秘函的事情就讓曹操忍無可忍了。當曹操有機會抓到崔琰的把柄時,就立即舉起屠刀,殺死崔琰,所以而崔琰給楊訓寫的信就成了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