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巡禮】利川:壩漆技藝走出去,讓足跡留存

菜單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巡禮】利川:壩漆技藝走出去,讓足跡留存

筷子、碗、保溫杯、首飾盒、桌子、椅子、凳子……大到傢俱,小到擺件,無論餐具,還是茶具,在利川,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壩漆的身影,都有壩漆的足跡存在。

壩漆是從陽剛大木、陽剛小木漆樹採割下來的生漆,因產於湖北省利川市毛壩鎮而得名。採割下來的生漆需進行加工調製後才能使用。透過壩漆製作技藝可將壩漆加工成20多種傳統生漆材料,廣泛用於傢俱、建築、祭祀、工藝美術等諸多領域。該技藝傳承主要沿襲跟師學藝、口傳心授。2020年12月,壩漆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推薦專案名單。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巡禮】利川:壩漆技藝走出去,讓足跡留存

割漆是最傳統的生漆採集技藝,一年中最佳割漆時間為四到八月,一天中最佳時間是清晨

壩漆製作技藝是一項具有300餘年歷史的傳統手工技藝,廣泛分佈於湖北省利川市、恩施市、咸豐縣、宣恩縣、鶴峰縣、來鳳縣、巴東縣、建始縣等毗鄰市縣。

其中核心區域主要是利川市毛壩鎮、沙溪鄉、忠路鎮、團堡鎮、元寶鄉;重點區域則為利川市謀道鎮、汪營鎮、涼霧鄉、建南鎮、柏楊壩鎮、南坪鄉、東城街道辦事處、都亭街道辦事處。

壩漆製作技藝傳承歷史悠久。據《利川市志》記載,清順治年間開始種植漆樹,光緒時產品遠銷日本等國。為使器物堅固耐用、美觀大方,人們將壩漆塗刷於物件表面。但剛割下來的生漆不能直接使用,需根據不同的裝飾效果進行製作,最初是漆匠自作自用,隨著生產的擴大,分工逐步細化,壩漆製作技藝從漆匠行業中分離出來,形成一項專門的傳統技藝。

清光緒初年,大批江西客商來利川經營壩漆,毛壩“漆莊”多達130多家,從業人員1500多人,一直延續到1949年。

1953年,原利川縣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所有漆號被供銷社贖買,由原利川縣土產公司經營管理,部分傳承人成為公司員工,形成壩漆製作技藝的主力軍。

1972年,成立原利川縣外貿局,從原利川縣土產公司抽調部分傳承人從事壩漆對外貿易。

1983年,原利川縣機械廠抽調部分傳承人組建原利川縣國漆廠,32名傳承人從事壩漆製作技藝。

1985年,原利川縣林業局成立利川縣壩漆廠,21名傳承人從事制漆技藝。

1991年,毛壩鄉開辦壩漆中學,培養了一批壩漆栽培、製作專業人才。從1949年到2000年傳承人達到3500多人。

2001年,因企業改制,壩漆製作企業解散。後來相繼誕生了利川市德隆生漆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利川德華漆木工藝公司和利川力佳竹木工藝公司等。

壩漆製作技藝有別於其它生漆調製方法:

其一,原材料優質。它所用的原材料是壩漆,全世界質量最好的生漆。其漆酚含量均在75%以上,最高可達82%,而在漆酚中,決定生漆品質的關鍵物質三烯漆酚佔漆酚總量的78。6%,該技藝調製出來的材料成膜速度快,漆膜豐滿、堅硬、亮麗。

其二,製作工具特殊。壩漆製作技藝採用的是錨式攪拌槳加錐形陶缸,每次加料70-100公斤,24小時可完成,其加工量大,製作時間短,生產效率高。其它生漆加工脫水聚合是採用平槳圓柱式容器,每次加料25公斤,需5—7天完成。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巡禮】利川:壩漆技藝走出去,讓足跡留存

將調製好的乾性植物油加入攪拌缸,按每分鐘500轉速攪拌30分鐘左右即成

其三,工藝流程特別。它採取了與其它技藝不同的工藝流程。其技藝增加了粘度調整工藝,改善了材料施工效能,提高了施工效率。

其四,環保無害。壩漆製作技藝採用了紅根熬製的特殊助劑,無毒無害,安全健康,提高了材料的適應性能,最終獲得的材料綠色環保,生態節能,可再生迴圈。

目前,壩漆製作技藝有傳承人1200餘人。其中,影響較大的代表性傳承人有5人:

恩施州州級代表性傳承人洪克儉,57歲,師從左益民,從事壩漆製作技藝40餘年,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的理論造詣,帶徒5人。

利川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塗朝清,男,54歲,師從覃太榮,從事壩漆製作技藝36年,帶徒3人。

利川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黃開榜,男,71歲,師從楊世益,從事壩漆製作技藝56年,帶徒5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巡禮】利川:壩漆技藝走出去,讓足跡留存

割漆過程中所用的有關工具

利川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世海,男,76歲,師從李柏臣,從事壩漆製作技藝60餘年,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原毛壩區開辦壩漆製作技藝傳承學校,帶徒10餘人。

利川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餘江,男,35歲,師從洪克儉,2000年開始學習壩漆製作技藝,2012年創辦力佳竹木工藝公司,帶徒16人,2015年被授予“利川民間工藝大師”。

另外,壩漆製作技藝因傳承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傳承隊伍不斷壯大,傳承人積極開展傳習活動,傳承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供圖)

記者:何傑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