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菜單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愛範兒(ID:ifanr)

,本文首發於2021年10月10日,原文標題:《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

出片”

|選題會開小差》,頭圖來自:《菊次郎的夏天》

即使假期已經結束,愛範兒的編輯們還是會忍不住翻看手機裡的照片,回味幾天前走過的風景和嘗過的美食。

當然,旅行也並不都是美好的,一些年輕人就曾慘遭網紅景點濾鏡“詐騙”。

小紅書和抖音跟你說這是少女心滿滿的粉紅沙灘,實際卻是海邊玩泥巴。號稱草浪超美堪比內蒙大草原,其實稀稀拉拉一片枯黃。而所謂 100% 復刻《灌籃高手》的小鎌倉,不過就是擺了一段軌道和標誌牌。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賣家秀”VS“買家秀”,圖自微博使用者 @你的鏡仔沒改名次數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片”似乎成了旅行的意義。

一個地方風景美不美不重要,只要照片 P 完能騙到點贊就值回票價了。而當喜歡打卡的人多了,製造網紅景點的人就更多了。小京都、小鎌倉、小清邁、小摩洛哥……千篇一律的“人造景點”出現省傳省、市傳市現象。

是旅行目的地正變得網紅化,還是我們的心態發生了改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聊旅行的意義。

張怪怪:網紅景點能火,離不開攝影裝置的發展

2014~2016 年間,我把國內大部分邊疆、高原之類的景點都走了一遍,那時候還沒有網紅景點,旅遊目的地更傳統一些,留下的照片沒那麼多一看就“哇”的地方,但是所見即所得。

今年中秋我去了寧夏,銀川、中衛、騰格里,第一次做了一個充滿網紅打卡點的行程。

這次目的性很強,是奔著拍出小紅書博主那樣的照片去的,器材旅伴都齊備,帶著單反、腳架、無人機,發現完全不難。但是像 66 號公路、寺口子峽谷這些地方真的很雞肋,到了之後我們甚至發出“就這?”的困惑,然後找機位拍出一樣的“大片”,發朋友圈“呃 like”,繼續這場龐氏騙局。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小紅書上一些 66 號公路的拍照畫風

最後我們兩個女生覆盤這趟行程:如果作為一場旅拍,我們是滿意的,五天能拍出大概 8 組照片,3 條 vlog,基本達到預期。

但是作為旅遊,基本沒有體驗感可言。

我們都是曾經或現在的旅遊從業者,很瞭解即使 1000 個人去同一個旅遊目的地,都能玩出不一樣的體驗。但我感受很深的是,國內很多目的地是隨著拍攝裝置和網紅被帶起來的。

像我們去了騰格裡沙漠裡一個紅色的鹽湖,當地叫“烏蘭湖”,炒作的叫它“地球之心”,地圖裡找不到,沒有路,沒有訊號,附近都是沙漠。如果不是無人機的興起,沒有人會在意這樣一個湖,平常的視角也就是沙漠裡一個平靜如鏡的湖而已——但當無人機飛起來,我看著手機操控介面驚撥出聲。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烏蘭湖航拍效果,圖片來源見水印

做好了小紅書博主都是“網路詐騙分子”的心理準備,可是真的很紅啊,在沙漠深處有這樣的一個湖,很奇蹟了。

這樣的景點,在幾年前旅遊的時候根本不會火起來。網紅化、隨攝影技術發展,大概是一個不可對抗的旅遊目的地趨勢吧。

何宗丞:人吶,還是要多學點攝影常識

作為一個善於在朋友圈販賣羨慕的攝影愛好者,我想說:人吶,還是要多學點影像常識。

旅途中的風光片不是紀實攝影,沒有必要對眼睛所見的事實負責,誇張和後期本是常態,

而在平平無奇的世界發掘驚喜恰恰是一個創作者優秀的技能。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一張照片的後期前後對比

人家長槍短炮 300mm 拍出來的空間壓縮感,豈是你一個單攝手機就能實現的同等效果?人家長曝光 30 秒才顯影的銀河,你看到的當然是漆黑一片。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左:我肉眼所見的 右:我用 300mm 鏡頭拍到的

這就好比中介平臺上的房源照片,清一色的超廣角,三平米的廚房都給你拍出廣場的感覺,但你看下透視就知道這不是肉眼所見的事實。

在反詐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每個人都有必要掌握一點去偽存真的技能。下次再看到那些令人心水的照片,請自動無視那些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取景,矯正那些不符合人眼的透視,淡化那些溢位的色彩。

當然最重要的,是打破自己對於旅行的幻象。

劉學文:旅行本身就是意義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2019 年是我外出最多的一年,這一年有總共半個月多月的時間在飛機上,平均 4 天飛行一次。心態放好一點的話,只要是出行,便是旅行。如今飛行頻率驟降,對比之下,我覺得這一年過得有點乏善可陳。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不管是西部的壯觀秘境,還是這裡的小鎌倉,那裡的小奈良,照片也好,照騙也罷,不管是悅己還是悅人,現在看來,

旅行本身就是意義,旅行就是給上班下班睡覺之外,開啟了多元宇宙。

若說旅行更大的意義,那就在於破除一種想當然,標籤式的認知,只有真正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感受那裡的風土人情,才能意識到過往對此地的瞭解是否片面狹隘。

比如,來廣州了你就會知道,這裡其實找不到任何可以吃福建人的地方。

李超凡:旅行不發票圈,如錦衣夜行

不到一年,公園草地的格子野餐布換成了一頂頂帳篷,露營成為了新中產們的新寵,獲得一種靠近自然但也不用靠得太近的滿足感。

假期裡不少商家適時還推出了家庭式的露營年卡,還配有攝影師全程跟拍,可謂是掌握了這個時代的“財富密碼”。

在社交媒體時代,對很多人來說展示在朋友圈的旅行比旅行本身可能更重要。從名媛拼團高階酒店拍照,到“被抖音騙來了”的各種小鎌倉,能出片好分享確實正成為人們選擇旅行目的地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原因。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最好的鎌倉只能留在童年的回憶了

旅行不發“票圈”,如錦衣夜行。

雖然旅行本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但在社交媒體的裹挾下難免不時要略帶表演地經營人設。不只是旅行,前幾年也有一些餐廳另闢蹊徑,給顧客準備了一些拍照道具從而大受歡迎。

我時而也會因此陷入矛盾當中,主要體現在要滿足我太太少逛景點多待酒店和要拍很多好看照片之間的矛盾。

卡爾維諾也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曾探討過旅行的意義:是為了回到你的過去而旅行嗎?你是為了找回你的未來而旅行嗎?

別的地方是一塊反面的鏡子。旅行者能夠看到他自己所擁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擁有和永遠不會擁有的是何等的多。

這段文字或許能成為我下次旅行發朋友圈的文案,等等,這是不是有點太小布爾喬亞了。

劉凌歌:別讓“出片”將旅行束縛

作為一個被主編評價“浪費了 iPhone 三顆攝像頭”的人,我想說不以打卡出片為主線任務的旅遊出行,真的特別爽。

沒有“一定要發朋友圈”的想法後,我只會為自然風光、人文底蘊、歷史價值奔赴或駐足,並不被濾鏡加持、美顏修容所羈絆。

不用帶沉重的攝影器材,不必在人海中尋找完美角度,甚至不需要頂著烈日強顏歡笑,既然花了錢和時間,就

專注在對新鮮事物的體驗和感知上,開闊眼界、增長見聞、豐富人生

,這是我喜歡的“享樂型”旅行狀態。

有朋友表示留下照片是為了更好地回憶,與之相反,我並不害怕遺忘,潛移默化裡,許多東西其實都會自然串聯起來,最驚喜的莫過於看到某個場景突然想起來一段旅程經歷的那種感受。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假期拍下的唯一的“風景”,是一個鏡子盛滿綠色的洗手間

黃智健:打卡照就是社交時代的“名牌包包”

假期拍的亮麗的風景照,和一雙限量版球鞋、設計師款包包一樣,已經成了個人審美、品味、思想的外化存在。

小紅書模版照是“流行款”、露營戶外照是“小眾款”、名勝古蹟照是“經典款”、人跡罕至照則是“限量款”……彷彿出門旅行不擺個帥氣造型找個漂亮角度來上一張,再分享到朋友圈惹人發羨,那麼這趟旅行相當於白來了。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旅行本身就是一種綜合性消費行為,社交媒體的發展,不可避免地給這種古老的消費行為帶來了傳媒消費主義的影響,以至於催生了以“出片”為目的導向的旅遊心態。

熱衷於打卡出片以得到朋友們的點贊,

本質上其實是一種受高漲消費慾望導致的非理性消費行為

,下車拍照、上車修圖,手機一丟什麼都不記得,這在不自覺中消費著傳媒,也是消費著自我,侵蝕了人的精神欲求。

因此,當我刷到美輪美奐的打卡照時,總會滿懷尊敬地為它點上一個大大的贊,

感謝作者犧牲了精神上的體驗以取悅我的眼睛。

冷思真:拍照不行,阻礙了我出門旅行的腳步

本人不才,靠著 6 天沒出家門,為廣東的“最懶惰省份”稱號做出了微薄的貢獻。

不是不想出去玩,也不是囊中羞澀

(部分原因吧)

,只是假期人擠人,自己拍照水平也不高,沒必要出去湊這個熱鬧。

沒錯,拍照水平不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我知道風景都在相機裡,拍照水平也是旅行體驗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僅可以發朋友圈騙點贊,被工作折磨的時候還能看看照片回憶自己曾經擁有。可惜,拍照好的朋友們各有安排,沒人和我出去玩,我乾脆歇了。在家拍狗,狗肯定會給我點讚的。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假期打卡照

這年頭,連你家門口的新消費門店都要努力包裝成讓人願意拍照分享的樣子,景點包裝一下也無可厚非。不過再怎麼拍也沒專業攝影師拍得好,想到這裡,還是家裡躺 6 天更適合我。

吳志奇:人人都是“小仙本那”製造機

我之前在去荔波的車上,曾聽到這樣一段對話:

- 聽說這裡有個景點被叫小仙本那哦。

- 真的嗎?我不信。

她疑似打開了小紅書,然後兩人發出了嚶嚶嚶的聲音。

我嘴角微微上揚,來之前我早已做好準備,我也要拍它幾百張“仙本那”,然後坐等一波贊就好。

打卡網紅點的老司機,從不會在乎這裡是不是真的像仙本那,有水有船有濾鏡,萬物皆可仙本那。

前面的女生繼續說:“他們拍得好美啊。”

另一個說:“相信我,絕對也給你拍出仙本那”。

看來我們都參透了網紅打卡照的本質,不再沉迷於表象帶來的期待與歡愉。

既然別人能拍出小仙本那,那我們也能拍出小仙本那。

我們不做仙本那的追隨者,我們只做仙本那的製造機。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荔波以及國內一堆小仙本那

當然,稍微有點“網紅打卡”經驗的人,肯定不會單純因為一個稱號,就山高水遠地跑到這地方來。

我自己一個防被騙的小技巧是:開啟百度圖片搜下地名,那裡既有頂級裝置拍出的風景大片,也有三大姑八大姨隨手拍下的絲巾打卡照,對比即見真知。

後來,我還是沒去成“小仙本那”,那個可以在碧波里划船的地方,聽說排到晚上都排不上號。倒也不怎麼可惜,荔波其他景點也挺美的。

真正讓我震撼的,是“小仙本那”旁邊的大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真的很大,大才自信,大才自強。

此刻我不做黃果樹瀑布的製造機,我只是黃果樹瀑布的追隨者。

在祖國的大好河山面前,我甘願變成小吳志奇。

張成晨:意義在出發時就已決定,“打卡”於我只是附加

小京都、小鎌倉、小摩洛哥……這些“小字輩”景點僅憑几張單薄圖片吸引不了我,因為旅行於我而言是一種感召,

目的地必須有無法被輕易取代的內在意義,它可能來自一本書、一部電影或者一個朋友。

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打卡”於我只是附加。輕裝簡行卸下一切負累,在旅途中被治癒就足夠。誠然,圖片是一個記錄當下很好的工具,但它的維度也是有限的,如果將它看得太重,我會很難坦然地釋放五感體悟身邊一切,畢竟它們是此時此刻此地才會發生,是我踏上旅途的真正緣由。

假期裡又去了趟西湖,在歸程時聽到一位路人打電話,大概知道他是枯坐辦公室太久,所以決定來西湖散散心,接下來的食宿均已安排好,語氣和步伐都很是輕快。我要歸去,而他的旅程剛剛開始。這樣不經意的相交可遇不可求,也為這個陌生人由衷地感到開心。

比起電子產品裡流淌不盡的、加工著現實的資訊流,我大概更喜歡這樣的時刻。

方嘉文:我知道你難受,但你也得當我是朋友

我明白那種感覺。

你騰出了時間,丟擲了真心,剋制卻又止不住心中的小期待,最後卻發現自己被騙到了一個“出片率很高”的展覽。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於是你拍下一些照片。它們看起來也不賴。發個朋友圈,獲得了一些點贊,頓時有了一丟丟被補償的慰藉感。

但是,如果我也被你的美好吸引,忍不住朋友圈下留言“好玩嗎?!”時,你能否悄悄告訴我:

“拍照打卡還不錯。”

這樣,我們都還是好朋友!

梁曉憧:被“網紅景點”擠爆的旅程,是註定要失落的

2004 年,陳綺貞出過一首歌叫《旅行的意義》。看到各種“小鎌倉”景點火起來,我一度擔心過,以後大家會不會亂改它的歌詞:

你品嚐了夜的小巴黎,你踏過下雪的小北京……你擁抱熱情的小島嶼,你埋葬記憶的小土耳其……

坦白說,又不是當代徐霞客,誰出遠門前不是開啟網際網路東拼西湊找“打卡”攻略呢。

我的上一次真正旅行,已經是差不多三年前了。當時,我抱著 9 天假期飛往秋高氣爽的北京,特意給自己安排了不少網紅打卡地:去改造後的隆福寺轉一圈,上木木美術館看大衛·霍克尼的展覽,打卡 %Arabica 咖啡,逛前門的新地標北京坊,重走一遍故宮,排隊喝故宮角樓咖啡,甚至過了一把“德雲女孩”的癮,去小園子嗑瓜子聽相聲……

但現在回想那趟旅程,最印象深刻的,還是心血來潮去朝陽公園散步,遇見黃黃的銀杏掛在樹上。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打卡和“出片”

你可以用“打卡網紅景點”來擠爆自己的行程,

但驚喜是無法被計劃的。

社交網路上每一張“到此一遊”的濾鏡美照,每一條浮誇文案和五星好評,都在無形中提高我們對旅程和景點的預期。到真正抵達之後,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多半就只剩下坡路了。

單純為“打卡”而出發可能會讓你失落,但那些計劃外的“事故”和“故事”,永遠比你想得更有意思一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愛範兒(ID: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