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為了凸顯樓盤高階,開發商把歐洲名字快用完了

菜單

為了凸顯樓盤高階,開發商把歐洲名字快用完了

近日,新週刊發表了一篇文章《你的身份,可能配不上你家的樓盤名》,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文章指出,如果你願意的話,在國內就可以把歐洲逛遍。原因就在於國內的很多樓盤名都傍上了一個歐洲名字,比如說:巴黎、羅馬、巴塞羅那、維也納、維多利亞、香榭麗舍、威尼斯等等。

有網友表示,上午跟家住萊茵美郡的朋友一起到加州風情辦事,午餐是在戛納小鎮吃的,下午到柏林印象逛了逛。

為了凸顯樓盤高階,開發商把歐洲名字快用完了

還有網友跟帖道:晚上回威尼斯小鎮下榻!

相信大家印象中都會遇到過幾個帶有歐洲名字的小區吧?不過最近幾年相對比較少見了,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相關部門在2018年對我國的小區名字進行了整頓,對於那些“大、洋、怪、重”(誇大、洋名字、怪名字、重名字)的小區,都有必要進行改名活動。

別看只是一個簡單的改名字行動,業主們的意見並不統一,很多業主表示,我就是衝著這個名字購買的,現在改名字了,就沒有感覺了。也有業主對於這樣的行為表示理解和支援,畢竟可以從另一方面凸顯文化自信。

溫州兩個小區的改名都引發了關注,第一個是曼哈頓改名為曼哈屯,改名之前的小區透露出了一種精英、金融的氣息,改名之後變成了接地氣的中國小區;第二個是歐洲城改名為矮凳橋,改名之前充滿了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改名之後變成了一個溫州當地的地名,沒有那麼容易記住。

為了凸顯樓盤高階,開發商把歐洲名字快用完了

還有網友表示,自從歐洲城變成矮凳橋之後,小區的房價每平米直接下降了幾千元。

對於小區名字的整頓,有網友表示,其實大可不必改名字,我們非要將小區命名為“張家莊花園、李家屯花園”才會感覺更像家嗎?人們對於美一直是有追求的,不管是家的名字還是人的名字。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房地產的樓盤喜歡用歐洲地名來命名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好賣,一個小區的名字就像是一個人的名字,如果名字起得好,很容易讓人記住,也很容易讓人感受到開發商的文化底蘊。

我們現在就來做一個假設,現在你準備買房,兩個小區無論地段還是學區,或者是價格,幾乎是一模一樣,一個小區叫做萊茵河畔,另一個小區叫做張家溝,請問你會買哪一個樓盤的房子?

很明顯,前者在逼格上要勝出一大截。也更容易給房子製造出一定的溢價。

歐洲一直以來給人的感覺就是神秘、浪漫、時尚、貴族等,借用歐洲地名的小區,會很容易凸顯出氣質來,也更容易賣出好價錢。

大家可以鄙視開發商們在小區名字上玩的小套路,但是不應該懷疑這種做法的有效性。

洋名字不僅僅在房地產領域屢試不爽,它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用起來都很得心應手。

舉個例子,國內有一家上市公司,叫做慕思股份,主要賣席夢思床墊的。慕思股份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從來不標榜自己是一家純正的中國公司,而是透過洋名字和洋代言人給人一種西方的感覺。

事實證明,慕思股份的這種營銷思路非常有效,成立於2007年的公司僅僅過了15年就成功上市,而且是在房地產行業不太景氣的情況下,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可能我們會感覺慕思股份太會營銷了,一家賣床墊的都能成功上市。實際上,不可太過崇拜,如果你在軟裝行業,你會發現慕思股份並不孤單,因為很多企業都在用洋名字,比如說:蒙娜麗莎、諾貝爾、凱撒、諾曼蒂克等等。

為什麼軟裝行業也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答案也同樣是能賣好價格。

假設同樣是賣床墊的,你們兩家的質量、價格一模一樣,你家的品牌叫做黑蛋床墊,而隔壁的是慕思床墊,而且還有一個外國代言人,你會選擇哪一個?

這種做法雖然會被網友吐槽為“假洋鬼子”,但是它真的很管用,從創業者的角度而言,這麼做是非常好的營銷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產品的毛利率。

為了凸顯樓盤高階,開發商把歐洲名字快用完了

如果你想要讓產品熱銷,最好能夠賣得貴一點,起一個洋氣的外國名字是非常值得嘗試的行為,因為消費者願意為洋名字支付更高的價格。

如果可以在名字的基礎之上,再給產品編造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將會讓產品更加暢銷。

你願意給自己的產品取一個洋名字嗎?

為了凸顯樓盤高階,開發商把歐洲名字快用完了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資本思維與創新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臺!

在新商業的世界裡,沒有被淘汰的行業,只有被淘汰的產品和過時的商業模式,未來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上。

一家公司或一個老闆,如果創新能力短缺註定會提前敗下陣來,請記住沒有創新力,哪有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