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珍稀生物頻“降級”,保護生態中國才是最強行動派

菜單

珍稀生物頻“降級”,保護生態中國才是最強行動派

珍稀生物頻“降級”,保護生態中國才是最強行動派

△一路“象”北。新華社圖

11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在雲南昆明拉開帷幕。

幾個月前,全球關注的一路“象”北的故事,終點就是昆明。如今生物保護在此開啟新篇章,“春城”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對於“生物多樣性”一詞,大家並不陌生。

它為我們提供了食物、纖維、木材、藥材和多種工業原料,具有保持能量合理流動、改良土壤、淨化環境、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多方面功能。一旦減少,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要遭到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就要受到影響。而《生物多樣性公約》,則是著名的“里約三公約”之一,其確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球法律框架。每隔兩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的196個締約方會組織一場國際會議,“逢十之年”的大會將為接下來的10年制定框架。但遺憾的是,2010年在日本愛知縣舉行的COP10共提出了20個目標,最終卻無一完全實現。資料顯示,過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總體來說仍在惡化。

如今又到一個新節點,各界都期待這次會議能凝聚更大共識,為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全球生物多樣保護指明方向、繪製藍圖。

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是最務實的行動家。據統計,透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中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型別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部分珍稀瀕危物種種群逐步恢復,大熊貓、藏羚羊等一批珍稀動物喜提“降級”,“東方寶石”朱䴉從7只增至5000餘隻,曾經野外消失的麋鹿總數突破8000只,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80頭增到目前的300頭左右,巧家五針松已從34株野生植株發展為5000餘株……“生物越多樣,地球越生動”,一長串“成績單”,彰顯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格局與擔當,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方案”。

一個個數字背後,還有精心愛護的動人故事。

以朱䴉的保護為例,歷時3年,走了5萬多公里,中國的專家才在秦嶺深處——陝西洋縣的八里關姚家溝發現了野生朱䴉的身影。為了給朱䴉創造良好的棲息環境,洋縣在農業生產中不使用農藥和化肥。

日復一日,行而不輟,保護效應也不斷“溢位”。近年來,亞洲象等野生動物頻頻靠近甚至“闖入”我們的生活,正是我們一直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結果。

而從野生亞洲象悠哉北遷,應急處置人員等一路相隨,到鄉村農家樂設“野生動物救助點”,七年救助上千只野生動物……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尊重自然、愛護生物正越來越成為我們的行動哲學。

“默默守護”也好,“不期而遇”也罷,包容友善、謙和剋制的點滴故事,都是生態中國、美麗中國的一個縮影,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動人篇章。

隊伍壯大、“國寶降級”可喜,但生態文明建設要持續升級。從全球來看,生物多樣性保護仍不容樂觀,2021年世界環境日前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出警告:“地球正迅速接近不可逆轉的臨界點。我們面臨著三重環境緊急情況,即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和汙染加劇。”

未來正在於此刻的行動,全人類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全球各國都要行動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戰略,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